..續本文上一頁的,沒有學佛之前,狂妄自大,貢高我慢,常常喜歡誇張,批評別人;學佛之後,這些毛病全改了,懂得謙虛,懂得尊敬別人,懂得贊歎別人,不再批評別人過失,這會被他周邊大衆發現,「這個人變了,跟從前不一樣,謙敬有禮」,別人對他尊敬。諸位要知道,對他尊敬,就是對佛尊敬,就是對一切衆生尊敬,就是對自己尊敬,這個道理幾個人懂得?
我們在《華嚴經》,雖然這還是一個開端,第一品還沒有講完,已經講了不少次。以後要不要講?還要講!爲什麼?沒做到!你做到了,他還沒有做到,所以諸佛如來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盡未來際劫,無有窮盡」,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不能不懂。特別是要爲自己講,你要說爲什麼?自己沒有做到,自己做得太少太少了!一個人煩惱習氣的深重,煩惱習氣的難改,我們自己有經驗。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年輕的時候毛病很多,習氣很重,學佛之後才知道自己的過惡。以前自己的過失、自己的惡行,沒有人講你,爲什麼?人家講了,我也不會接受,我還得恨他,甚至于還要報複他,人家何苦惹這個麻煩?不說!不要說在現代這個時代,古時代風俗淳厚,你有過惡,人家也不說你。背後譏笑你,當面決不說你。譏笑你什麼?「沒有家教,你的父母沒有把你教好」,你看看,父母被別人罵了;「你的老師沒有把你教好」,你的老師也被人罵了,你的罪過有多重!
所以古時候說你過失的人是誰?父母、老師。他有義務,見到你會勸告你,別人沒有這個義務。現代這個時代,父母師長也不會說你的過失了,在這個時代怎麼辦?只有靠自己覺悟。自己沒有法子覺悟,靠讀經;經讀了也讀不懂,那最好的緣分是多聽經。所以有不少同學來跟我說,聽經,聽我講經好象都是在說他的壞話,都是在罵他的,其實是錯誤的,這是正好佛講到這個地方,講到我們自己本身的毛病。
第七句:
【已得一切陀羅尼門,悉能容受一切法海。】
「陀羅尼」是梵語,一般翻作總持,也就是說「總一切義,持一切法」。這個說法,就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總綱領。『一切陀羅尼』,這是一切諸法的總綱領、總原則,你能夠掌握到了,其他那就容易、就好辦了,所以稱大經稱爲大總持法門。這是講的《華嚴經》,這個說法確實不爲過,《華嚴經》在佛法裏面,這是古大德都承認的,根本*輪,一切法都不出這部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陀羅尼」也翻作咒、也翻作定,都有這個意思;要翻作定,不思議就是陀羅尼,就是總持法門。咒語裏面有許許多多都是講的原理原則,譬如大家最熟悉的一個簡單咒語,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藏傳佛教裏面念得最多、念得最普遍,「唵嘛呢叭咪吽」。這個咒語確確實實是一切陀羅尼門,「唵」是身業,「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照它的字面,我們中國人看是外國文,外國的文法跟中國有些不相同,它的字面是身、蓮花、保持、意,我們想這個意思。如果照中國人的說法,保持身心(意就是心)蓮花,這個意思就是保持我們的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那個咒語是這個意思。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教我常常念。蓮花生長在泥土裏頭,泥代表染汙,六凡法界是染汙。它的莖長在清水裏面,清水代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花開在水的上面,這個花雖然出汙泥,不染汙泥,通過這個清水,它也不染清水,染淨兩邊都不染著,超越六凡四聖。你們想想這個意思,教我們學習世出世間法都不染著。下面效果就見到了,『悉能容受一切法海』,還有哪一法你不能包容的?還有什麼法你不能接受的?諸位想想這個意思。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許許多多不能包容、不能接受,什麼原因?我們不清淨,身心都不清淨。爲什麼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能夠包容一切,能夠忍受一切?我們把它加個忍,其實他那個忍的念頭都沒有,我們不容易理解;我們加一個忍,我們會理解,他能忍受,他能受得了。其實他沒有受。
六道凡夫才有五種受,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苦樂憂喜舍。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個時候叫舍受。舍受本來是很好的,可惜的是它時間不長,它保不住。如果舍受永遠保持不失,就叫做禅定,他就得禅定。保持不住,保持的時間很短暫,所以佛說六道凡夫有這五種受。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講的四禅八定,他們住在舍受,就是他保持的時間長一點,我們叫它做禅定,它不是真的禅定,真的禅定是永遠不會失掉,他會失掉的。最深的禅定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佛在經上說他的壽命是八萬四千大劫,八萬四千大劫還是有期限的;到了這個期限,他的定又失掉,保持不住。到什麼時候才能保持得住?再升等,再升一級,九次第定阿羅漢證得的,不退轉了,位不退了,這才叫禅定。所以世間四禅八定,在佛法裏面統統稱爲舍受,跟出世間禅定有差別。出世間禅定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
定中的境界,分別、執著不起作用,妄想還有,分別執著沒有了。如果照一般大乘經上講,首先是執著放下了,決定不起作用,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分別也不起作用了,決定沒有分別,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分別,法身菩薩證得的。可是妄想難斷,妄想是無明。法身菩薩超越十法界,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面有四十一個階位,那是什麼原因?妄想還在作祟。妄想破一品,菩薩地位就升一個階級,從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破一品升一級。我們知道,這叁大類的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頭數都是無量無邊,哪裏說得盡?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爲說法方便起見,略說!把無量無邊頭數歸納起來略說。爲我們說見思煩惱,叁界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塵沙煩惱那就不必說了,塵沙本身就是比喻,像微塵、像沙土,太多太多了,這是分別。這些東西把我們自己的性德障礙住,使我們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都不能夠現前,真是冤枉!
可是要記住,自作自受,不能怪別人。什麼時候你真的肯放下,放下一分,得一分受用;放下十分,得十分受用。只有真正明白人,只有真正相信佛菩薩的人,他肯聽話。佛陀在經教當中苦口婆心的教誨,我們天天在讀、天天在聽、天天在學習,不能落實,什麼原因?說得不好聽一點,不信!天天學,不信,還是相信自己煩惱習氣,還是相信貪瞋癡慢,還是相信自私自利,那有什麼法子?這樣搞下去,六道輪回!他搞的是輪回。輪回裏面我們又要懂得,他搞的是叁惡道,不能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自己才真正覺悟,「錯了!我們真的錯了!」只有自己知道錯了,自己才肯回頭,回頭是岸!
諸佛菩薩何以能夠容受一切?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諸佛菩薩,我們今天講菩薩是講法身菩薩,菩薩摩诃薩,我們想不想入這個境界?我說這一句話,我知道有許多同學聽了之後感到茫然,爲什麼?不知道佛菩薩境界的殊勝,不知道佛菩薩境界的妙好!這一品經品題「世主妙嚴品」,你要知道了,你怎麼會不想?諸佛菩薩妙嚴境界在哪裏?就在眼前。在眼前,你說我爲什麼沒有見到?沒錯,就在眼前,你就是見不到,你也聽不到,你的六根接觸不到。這個原因在哪裏?不能不知道。這個原因就是無始劫煩惱習氣所做的障礙,什麼時候你能把障礙去掉,把這些障礙放下,境界就現前。
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無二無別,「體」無二無別,「相」也無二無別,「用」還是無二無別,不思議境界!法身菩薩所證的。我們現前的感受呢?有別!性相有差別,理事有差別,作用有差別。差別從哪裏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就這麼個道理。我們有分別,我們有執著,分別執著産生的錯覺。實實在在是沒有差別,可是我們看到的時候有明顯的差別。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明白,真搞清楚,自然契入了。這些境界從什麼地方來測驗?從容受一切諸法,從這個地方來測驗我們修行有沒有進步。盡虛空遍法界,不同的國土,在我們說不同國家的人,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講生活習慣,不同的宗教信仰,你是不是能夠完全容受?你都能包容、都能接受,這是菩薩,你修行有進步了。你變了,從前你不能包容、你不能接受,現在你能包容、能接受,菩提道上進了一步。
一定要做到什麼都能包容,什麼都能接受。特別是逆境惡緣裏面,依舊保持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正覺。不但沒有怨恨,而且還歡喜,像彌勒菩薩一樣,歡歡喜喜滿面笑容,對于一切的逆惡,在心地上痕迹都不染。這個人是什麼?這個人得陀羅尼,他才能做到;你沒有得陀羅尼,你怎麼能做到?問題就在此地。而實實在在講,釋迦牟尼佛所有經論裏面那些重要的開示,哪一句不是陀羅尼?《八大人覺經》佛告訴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你想想看,這兩句是不是陀羅尼?過去某人對我怎樣怎樣不好,對不起我的,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沒有了,忘記了,把一些不善的忘得幹幹淨淨。你的心裏頭專門想善、專門記善,這是我們初學人應當做的。《十善業道經》上佛就是這樣教我們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不是一切陀羅尼?
所以叁福是陀羅尼,六和是陀羅尼。六和重要,你要問爲什麼?我再轉過來問你,現在世界上爲什麼不和平?爲什麼現在社會風氣彼此競爭、鬥爭,演變成戰爭?還不就是不能「容受一切」嗎?所以這一句話我們真的懂了,真的能夠落實,就能夠治天下于太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這一句話要是落實了,都能兌現。所以要能容受,佛菩薩做能容受一切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能懂,要能夠體會得到。我…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