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十二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昨天講到世尊告訴定自在王菩薩,光目女的一段公案說完了。接著佛要給我們講聞名供養利益之事,敘說在過去久遠劫當中,地藏菩薩如是的慈憫,累劫的發願,來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
男子、女人上面沒有加一個善,指一般人。
【不行善者,行惡者。】
這些男子、女人不行善,行惡。
【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衆生,必墮惡趣。】
這是很肯定的教誨,惡業當中是以這四種爲極重的罪業。不相信因果,他就恣意的爲非作歹,他不相信有報應。所謂在這個世間作威作福,不肯饒恕別人,他不曉得後來的果報不可思議。邪淫、妄語、兩舌、惡口。邪淫,佛在經上講得很多,世法裏頭也說,“淫爲萬惡之首”,所有一切的罪業幾乎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我們看看今天這個社會,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動亂?佛講的這四種原因,我們一看就明了了。今天世人幾個人相信因緣果報?幾個人知道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是社會一切動亂災禍的根源,誰知道?尤其是大乘佛法,對大乘佛法,別說對大乘,小乘,一般的佛法都認識不清楚,把它說作迷信就是毀謗。加上迷信這兩個字,就讓許許多多衆生斷絕聞法的機緣,何況更有甚者!造作這些罪業的人多,果報沒現前,花報先現前,花報就是我們今天社會的動亂、災難的頻繁,天災人禍,苦不堪言。造這麼極重之罪,佛在此地說必墮惡趣,這個惡趣是地獄,極苦的無間阿鼻地獄。下面就說明:
【若遇善知識。】
善知,說明不是感情的知,理性的知,真有智慧,對于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法道理,他真通達,現象作用認識得很清楚,這叫善知識。遇善知識給你開導,你聽了之後明白了、覺悟了。
【勸令一彈指間。】
一彈指是形容時間之短。
【歸依地藏菩薩。】
歸依兩個字極其重要,不是形式上的歸依,做一個歸依儀式沒用處,有樣子沒有誠意,那有什麼用處?爲什麼有形式而沒有誠意,心發不起來?對于事理沒透徹。這當然是善知識的問題,知識還不行,善知識,能把歸依的道理、歸依的事相、歸依的真實功德利益,樣樣說清楚、說明白。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依靠誰?依靠地藏菩薩。地是什麼?性地、心性;藏是什麼?自性裏面無盡的智慧功德德相,這是地藏。如果你看到地藏菩薩的塑像形像,你認爲你歸依那個,那是佛門裏頭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是一個形像,讓你見到這個形像有所啓發,知道是心地寶藏,我們要依這個,依性德,你是真正歸依了。心地寶藏,性地裏面具足圓滿的功德,我們不知道,在哪裏?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世尊爲我們開顯自性寶藏,我們真的有依靠。歸依地藏菩薩,就是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這叫歸依。從前我們在觀念上、言語上、行爲上,與本經所說相背的地方,趕快回過頭來,依照經典的教訓,把它修正過來就是依;從錯誤回頭是歸,依照經典一樁一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依。歸依就是真修行。能夠這樣作法,佛說:
【是諸衆生,即得解脫叁惡道報。】
爲什麼?這些衆生過去做了無量無邊的罪業,爲什麼現在他能夠離開叁惡道的苦報?這個說法有沒有違背因果?造惡爲什麼不受惡報?決定不違背因果。他爲什麼不受惡報?他的惡緣今天斷掉了。諸位要曉得,因要結成果,當中有個緣;沒有緣,雖有因,果報不能現前。譬如說瓜子,瓜子是個種子,將來可以結成瓜,但是它要緣,它要土壤、要肥料、要陽光、要水分,它條件具足,種子會發芽、會長成,將來開花結果。如果把這一粒種子的緣都斷掉了,放在一個茶杯上,放一百年,它也不會結果。這就是說,你過去造作這些罪業,阿鼻地獄的罪業,一定要到阿鼻地獄去受報。佛菩薩今天教你把惡緣斷掉,你雖有業因現在可以不受果報,這講得很有道理,是把緣斷掉。從今天之後深信因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贊歎大乘,緣馬上就反過來了。過去那個罪在不在?在,種子在阿賴耶識裏,就等于說把它裝在茶杯裏面去,種子不會消失。諸位要知道,善惡種子永遠不會消滅,遇到緣它就起現行,遇不到緣永遠藏在阿賴耶識裏頭,阿賴耶識是個倉庫,收藏在裏面。
永遠不能消滅,將來成了佛怎麼辦?成了佛就有好處了。你有阿鼻地獄種子,你將來就可以到阿鼻地獄度衆生;你阿賴耶識沒有阿鼻地獄種子,地獄沒分,你見不到。所以往昔所做一切善惡的業因,成了佛統統起作用,普度九法界一切善惡衆生。因爲那個時候清楚,不迷惑了。墮地獄是什麼墮的?度衆生。在地獄裏面說老實話,沒有苦受,示現。所以你要沒有餓鬼的緣,你怎麼能度餓鬼?你沒有畜生的緣,你不能度畜生。我們看諸佛菩薩在叁惡道現身,過去在因地當中,他造叁惡道的業,現在叁惡道業可以拿來用了。他用,他不是受報,他是去度衆生。所以我們對于過去造一切罪業,也不要後悔,曉得成佛之後有大作用。不成佛那可不得了,你要是加上現在再造上惡緣,你准到叁惡道受苦報。所以覺悟之後有覺悟的作用,覺悟就是到叁惡道去幫助苦難的衆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若能志心歸敬。】
歸是歸依,敬是尊敬。這段文裏頭關鍵字眼在“志心”,志心是真誠心,沒有一絲毫的虛妄。真誠心依教奉行,佛教給我們的,我們要牢牢的記住,天天去做,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就是志心歸依,這就是要依教奉行。受是什麼?佛在經上講的道理,我們接受,沒有懷疑;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我們接受,完全照做;經上講的境界,我們契入,契入就是證得,這才叫志心歸敬。
下面舉出幾樁事相,這是舉幾個例子,實在講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的面很廣很深。底下舉幾個例子。第一個:
【瞻禮贊歎。】
這是統統是爲人演說。供養佛菩薩形像,每一天要如法的去供養禮拜。稱名就是贊歎,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是贊歎地藏菩薩,稱地藏菩薩名號是贊歎地藏菩薩。像我們現在居士林的念佛堂,四樓念佛堂,你們每天在講經之前都去念佛,念佛就是瞻禮贊歎。給誰看?給一切衆生看。一切衆生裏面人是少數,人到居士林四樓看到你們生歡喜心,阿賴耶識裏面種善根,種佛的種子,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你們就度了他。更殊勝的是天龍鬼神,你要曉得,這個道場裏面多少護法神,諸天鬼神都在那個地方。你們念佛、講經,我們肉眼看不到,四周圍無數的天龍鬼神,不僅是四周圍還有上下,空中、地下都是護法神。如果你的心很清淨,你能夠感觸到,你會覺得他們統統都在,而且數量不可思議。爲什麼這些護法神來?他們在因地裏發願,只要是正法道場,他一定要來擁護,他如果不擁護,違背他的本誓,他怎麼對得起諸佛如來?他在佛面前發的願。我們今天完全是在弘揚正法,正法裏面決定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意念在其中,如果有夾雜這麼一個意念,護法神可以不來,佛菩薩不能怪他。佛菩薩說,你爲什麼不護法?那個人有私心;他可以不來,佛菩薩不能怪他。如果這個道場修學的人都沒有私心,講經的人沒有私心,護法神不去,他有過失。這一些理事我們都要懂,所以我們一定要真誠志心歸敬瞻禮,要禮拜、要贊歎。
【香華衣服。】
這是講供養具,一定要燃香。“香”表的意思很多,前面有說過,表信、表戒定、表五分法身香,表這個意思。“花”表因行,所以一定要供花。供花是提醒道場大衆修因,因殊勝,將來果報一定殊勝,所以供好花。在古時候沒有假花,供的都是鮮花,鮮花要天天換。諸位要曉得,花是表法的。過去沒有鮮花怎麼辦?古人也有方法,做寶花,金銀、琉璃做成的花,那個不必換。古時候用這些供養具,用金銀七寶做成的花、做成的果,以這個來供佛,寶物,表自己的敬意。如果我們沒有能力,現在工作又忙碌,天天去買花,也是相當麻煩。佛是很通達人情,不會叫你很麻煩的,如果有很好的假花也能供養,絕對不是對佛不敬。敬與不敬是在你的心,你的心要是志心歸敬,供什麼都是表達你的敬意;如果你心不敬,你就供七寶寶花也不行,也是不敬。這是一個形象,表自己的心意,也含著自行化他,所以供香、供花。
“衣服”,供衣。衣是什麼?不是我們現在裁縫的衣,不是這個衣。你要想到,佛法是從叁千年前古印度傳過來,叁千年前他們穿的是什麼衣?什麼叫衣?衣就是整塊的布匹。在新加坡很方便,我們在路上常常看到印度人,印度人穿的衣,一塊很大的布包在身上,供的是那個衣;不是我們有領子、有袖子這個衣,這衣不好看。它是一塊布,我們今天披的袈裟,就是衣。世間有福報的人,他這個衣是整塊布匹。
佛法僧團當年是乞食製度,日中一食,到外面去托缽,一餐飯容易得到。一件衣非常困難,很不容易得到;從前都是手工製,很費事,得一件衣不容易。實在講得一缽飯也不容易,有時候這一缽要討好幾家才得一缽,這個地方給你一點點,那裏給你一瓢羹,要托六、七家才托一缽飯。古時候資源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生活很艱苦,所以出家人穿的這個衣到哪裏去找?看人家穿舊的衣服,丟棄不要的,叫糞掃衣,丟掉不要的,破了不能用了。出家人把它撿起來,看看這一塊布裏面還有一些完整的,把這完整的裁下來,然後再把它拼湊縫起來成一件衣。這樣撿起來的,質料也不一樣、顔色也不一樣,穿起來多難看,所以縫起來之後一定染色,穿染衣意思在此地。今天我們的供衣,供袈裟,供這個衣。衣表什麼?表忍辱。衣遮身體遮羞,表忍辱。這是衣服。
【種種珍寶。】
這是供養佛菩薩,用珍寶供養。珍寶形狀、種類很多,都是表自己的敬意。珍寶也表法,這是世間人所喜愛的、世間人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