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九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觀衆生業緣品第叁。上一次講到不敬叁寶,我們接下去看這一段經文。
【若有衆生,侵損常住,玷汙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是造極重罪業的第叁種。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第一個是不孝父母,第二個是不敬叁寶,第叁個是侵損常住。侵是侵犯,損是損壞,常住結罪很重,這是屬于偷盜戒,這是諸位都應當要知道。一般人把這些事情看輕了,以爲這是小事,微不足道,不知道犯了嚴重的過失。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常住有四種,所謂“常住常住”,這是指寺院、庵堂、道場裏面這些不動産,土地、田宅、房屋,所以稱之爲常住常住。只可以受用,決定不能夠變更買賣,這是常住物,你要是變更買賣,這個罪就極重。第二種叫“十方常住”,十方常住就是我們常講的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十方信徒供養出家人,不是指定某一個人的,這個道場裏面所有出家人都有分。如果你是侵犯據爲己有,這是盜戒。第叁種叫“現前現前”,這是我們得到信徒的布施。這個布施範圍比較小,只是現前的這些出家人。不像前面講十方,十方那是所有一切出家人統統有分。古時候出家人沒有家,只要是道場都可以挂單,都可以受用,他應當要接受。因爲這個供養是供養十方,所以一切出家人都有分。第四種叫“十方現前”,現前之物;譬如出家人往生了,他遺留下來的物品,這叫十方現前。雖然是現前,他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十方都有分。所以結罪是從這個地方結的。
世間譬如偷盜,你偷一個人的,你欠一個人的債。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你要真正了解道理,通達事實真相,世間人絕對不會說某人占了便宜,這話不是真話;某人吃虧上當,也沒這個話。爲什麼?這一生你奪取別人的,你來生要還他,這是一定的道理,因果報應。我們奪取,將來在來生遇到緣了,我們財物也被別人奪取。我們要去侵占別人的,將來別人也侵占我們的。所以人與人之間佛講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生生世世永遠搞不完的,就搞這個事情。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來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恩要報,怨算了,不要再搞,就把這個帳消了;我們欠別人的要還,別人欠我們的不要了。把這個帳從這一生都把它結了、都把它了了,這樣才能念佛,才能夠往生淨土。如果你恩怨債務常常記在心裏面,到時候佛來接引拉都拉不動,你在這個世間事沒有完,這種事是沒完沒了的。
所以欠一個人的,你還一個人,這事好辦。如果是地方政府的,譬如說這一個城市、這個地區公共的設施,你要是盜取麻煩就大了。爲什麼?結罪要知道,公共設施是這一個地方人,納稅的財物來建設的。你要盜取,這個債主,這一個都市的人都是你的債主,你一個一個的還,你要還到什麼時候才能還完?諸位一定要曉得,公共設施決定不能盜取,罪太重了。如果這個設施是國家做的,麻煩就更大了,將來結罪,一國人都是你的債主。現在有許多人不知道這個罪的輕重,隨便破壞公共設施,這個罪太重太重了,這是向一國人結罪。寺院庵堂叫叁寶物,這個罪比盜一個國家財物的罪還要重,爲什麼?它是通十方,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出家人都有分,你這個結罪要向盡虛空、遍法界結罪,這麻煩大了。所以盜叁寶物,盜一針一線、一草一木,都墮阿鼻地獄。有人說,這個好像太不合道理了,一草一木、一針一線算什麼,爲什麼有這麼重的罪?你一想它主人是誰?你就明了。它主人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出家人,你向他們結罪。
盜的範圍非常廣泛,不僅限于偷盜,盜在佛經裏面的解釋叫不與取。常住負責管理的人,他要權衡、要衡量,你要的東西該不該給你;該給你,他要不給你,他犯戒,他也犯盜戒,他據爲己有,故意刁難不給你;不該給你,他給你也犯戒,所以相當不容易。管理叁寶的財物,一不小心就造嚴重的果報,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我們如果說浪費叁寶物,也是這個戒條。我們爲叁寶節省一分錢,節省一塊錢是你自己種福,你種的福很大很大。爲什麼?你是給十方一切出家人,在他們面前修福;換句話說,你要是浪費侵損,你這個罪過就重。今天一般人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是愈來愈少了。出家人也不講,現在講經的法師誰講戒律?講戒律人家罵你。你講戒律,展開經本你天天在罵我們,誰願意聽罵人?你講戒律,一個聽衆都沒有;但是那是講真話。所以閻浮提衆生,地藏菩薩講“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過分。念念在造罪業,念佛往生談何容易,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要警惕,要曉得果報的嚴重性。
底下這一段,“玷汙僧尼”,這是犯淫戒。僧是出家男衆,尼是出家女衆。世間人無知,淫汙僧尼。“或伽藍內”,底下是什麼?底下就不是出家人。甚至于夫妻參加寺院裏面的法會,法會有長的,長期的法會,譬如水陸佛事,或者是梁皇忏佛事,都是差不多七天以上,傳戒的法會時間就更長了。有很多居士在這個期間參加法會,住在寺院裏面,雖然是夫妻在寺院裏頭,要有淫欲的行爲,也列在這個罪裏頭。如果不是夫妻,罪就更重了,那是邪淫。諸位要曉得,這都是墮無間地獄的罪業,現在人哪裏曉得有這麼嚴重的果報?“或殺或害”,這多半都是所謂強奸,淫汙之後再把她殺人滅口,這個罪就更重。造這些罪業都是“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再看第四段:
【若有衆生,僞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诳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前面兩句這是舉罪。“沙門”是修行人,並不是指僧尼,僧尼比沙門更殊勝。“沙門”,在家居士都可以稱沙門,這兩個字是梵語音譯,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所以出家、在家都可以稱沙門。你只要認真修行,如理如法的修行人都可以稱爲沙門。沙門這個名稱在印度是普通的稱呼,所有一切的宗教徒,不一定是佛教,只要認真學習斷惡修善,通常都稱沙門。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沙門就變成中國佛教出家人的通稱,可是諸位要曉得它通在家,稱沙門是比較謙虛一個稱呼。他裝作沙門,他不是真的修行,裝著修行目的必然是欺騙衆生。這一段經文青蓮法師在科判裏面,把它判作破戒诳人,诳是欺诳、欺騙人。
下面這是說他的罪狀,“破用常住”。你不是真正修道人,十方供養是供養修道人,你真修道,他就得福了。他供養你修行,你修得很好,最低限度你來生得人身,生天享天福,他沾一點光,這最低限度。如果你要墮叁惡道,你就虧負于他,你就欠他的債,這是佛家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要還債的。如果你在這一生當中真的修行,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他的福就更大,他這個福田就真正種上了。由此可知,出家人這一碗飯很難吃。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們,比乞丐討飯難吃多了。乞丐,人家布施給乞丐,決定沒有想到要種福,決定沒有想到要回報,所以乞丐討來的那一碗飯好吃。出家人接受布施供養,這個難吃,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世間行業很多,你爲什麼要選擇出家?選擇出家,說老實話,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你就選擇阿鼻地獄。爲什麼要幹這種苦事?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不是開玩笑的事情,非常嚴肅。
我們看到現在出家人,實在講是讀經太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的,沒有幾個人。而一般社會人認爲什麼?出家這個行業很好賺錢,又不要納稅,也不要很辛苦的經營。世間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都要很辛苦去求學學技術。出家人要學經忏佛事,頂多叁個月就行了,就很熟,就可以開始賺錢。如果你再能說善道,那賺錢很容易,要不了幾年,你就可以賺幾百萬、幾千萬,都來了。可是要曉得,後來的果報在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罪受完了,還要有很長很長的時間還債。決定不能說是欠債不還的,沒有這個道理,因果通叁世,我們要知道。這種作法是破用常住。“欺诳白衣”,白衣是在家信徒,你欺騙他們。違背了佛的教誡。“種種造惡”,造惡是貪嗔癡慢,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是第四類墮阿鼻地獄,阿鼻是無間,第四類的人。末後一類偷常住物,這是用盜心來竊盜,比前面侵損還要嚴重。
【若有衆生,偷竊常住財物榖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後面兩句是他應當得的果報。常住,前面說過了,四種常住。你要是用盜心,偷盜的心竊取,或是你自己用,你偷盜自己來享受,或者是給你家親眷屬去享受,都犯這個罪,這個罪非常非常之重。《觀佛叁昧經》裏面說,盜叁寶物,他的罪過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殺害父母,前面就是阿鼻地獄罪業了。偷盜叁寶物,那個罪比殺父母的罪還要重。重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像,佛在經裏面舉的比喻,比殺八萬四千父母那個罪過還要超過。華聚菩薩在經上說,五逆四重我也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華聚菩薩是等覺菩薩,跟觀音、勢至、地藏菩薩是相等的,他們說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這個道場是居士道場,居士道場弘護正法,它的因果是跟寺院庵堂相同。這些我們都必須要認識清楚,我們有所需求可以向常住說明,常住供養,這是正確的。決定不可以,瞞著常住自己來竊取,這就錯了。最容易犯的常住物—紙張,像通常講信封、信紙,我們隨便拿來私人寫信,很小的事情,不學佛的人哪裏會知道?一般社會上,在政府機關做事也好,私人公司裏面做事也好,公家的物品像這些東西,都隨便拿來自己用,不懂得佛理。我在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在奉祀官府服務,他當主任秘書。他告訴我們,他每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