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和尚法彙—書問

  虛雲和尚法彙—書問

  鼓山門下弟子順德岑學呂寬賢編輯

  上林主席書

  複邵武雙泉寺沿山上人問楞嚴第六征心文非知不知義

  複觀本首座

  複蓮花山濟善上人

  複藏經會籌備諸公書

  又代觀本法師複圓淨居士書

  複岐山海清大師關中書

  複鼎湖山巽海上座

  複新架坡普陀寺轉道和尚

  複韬公老法師

  複陶冶公居士

  答陶冶公居士十二問

  複圓瑛法師

  複雲南圓通寺自性宏淨二和尚

  複郭涵齋寬慧居士

  複遠峰(在滇還俗)

  揚州鄧契一居士問念佛

  示王居士竹村寬禅說性

  複大沩山寶生和尚

  複慧融和尚

  複昆明孫樂佛海居士

  複陳殊賢居士

  致鼓山盛慧複騰二長老書

  複潮州開元寺書

  複湖南佛教居士林書

  複孫語默書

  複屈居士問法書

  致倓虛法師函

  答顧德谷任肇聰二居士問

  致馬來亞麻坡劉寬正居士函叁則

  複星洲卓義成居士

  致南洋麻坡劉寬簪居士函二則

  致越南宣聖法師函五則

  上林主席書

  衲遵召來渝。主持法會。現已依法啓經。又蒙賜以多珍。除在佛前回向之外。並普結衆緣。本當趨府面謝。以修法期中。不便離壇。祗得在佛前祝願消災延壽。國運昌隆。以副盛意。現前未能民安國泰。固敵人之罪。而人心不古。同業所感。亦其原因也。主席遠見及此。發起修法息災。超薦亡者。用心之誠。人天普照。衲無德。恐負重望。茲慈雲寺壇場設施。幸能如法。僧衆修持。亦甚誠懇。開壇之時。聞已布告禁屠。開壇後閱諸報章。則禁屠未得切實執行。嘗問負責之人。則雲因有種種關系。事非單純。勢難禁盡。衲甚感不安。且主席倡起斯會。爲護國息災。衲之呈請施行五事。亦非爲自己利益。想主席必能洞悉。若單拜四十九天大悲忏。仍不足以裨補于實際。非但有負主席之發心。人民之期望。衲亦不願爲徒托虛名之事也。此次主席代表。暨各長官。均莅壇拈香。待二期畢。當赴華岩主持壇場。想亦必能如法也。主席發起大悲法會。此功德非但息災。即改變人心。止惡行善。收效應非鮮淺。但修法固仗僧伽之行持。而發起者之誠意。不能普及大衆。同時響應。恐于事理無益。故衲未到渝前及到渝後。函呈面陳。關于修法應施行五事。均蒙主席應允。准予實行。負責者亦已通告各省。祈禱茹素。望主席慈悲。爲國爲民。曲加體察。允如所請。國家人民均蒙福澤。事關重大。臨書不勝惶恐之至。(一月十日)

  附呈懇請施行五事

  (一)大赦(二)增廣赈濟難民(叁)禁止屠宰牲畜茹素放生(四)減輕賦稅(五)保護寺院及免僧役

  複邵武雙泉寺沿山上人問楞嚴第六征心文非知不知義

  昨接大劄。謂前有賜教。責未奉複。抱歉良深。因老朽去歲往渝數月。今春始返。還山後。即將南華常住職責交卸。移住雲門。因與曹溪交通不便。所有函件。諸多延滯。又因老病侵尋。文字緣薄。早經屢次申明。凡各處所來函件。辭謝不答。今仁者爲法心切。咨詢楞嚴妙義。朽智識淺薄。徒負虛名。倘若置之。恐辜盛意。不得已聊循經文。略敘鄙意。函問非知不知之義。以鄙見依經順文。解釋甚多。其明顯處。如尊者謂眼色爲緣。生于眼識。其意執定此心有相有處。向來認執此心。今上文既五處皆破。都無現量。疑此心決在根與塵之中間。故佛以兩種斥破。心不在根塵之中。設立二問審定。一佛言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爲複與根塵兼二。爲複與根塵不兼二。上以二種問定。下正分破。一先破兼二。佛言阿難。汝以此心。一半兼根。一半兼塵之二者。而此物與體兩下雜亂。何以物是塵。本非有知。體是根。原本有知。即今此物與體。一是有知。一是無知。物是根。塵是體。根與塵。成其兩立。汝執心在根塵之中。即中不成。兼二即不成。故雲仍爲中二。破此心不兼根不兼塵雲。二佛言阿難。汝若執此心不兼根不兼塵之二種。即成非知不知。何以汝此心體。既非根有知。又非根塵之無知。汝執心在中間。即今中無體性。故雲中何爲相。總之一落方所。即有障礙。冥心合道。聖人以知爲衆妙之門。否則知卻成閉塞。由人自妙用耳。此不過略述數言。還祈教正。

  複觀本首座

  來函知法體安好爲慰。前囑忌口之語。非謂不食也。恐師順衆多食而傷也。至雲血氣已衰。你我已是風前殘燭。聽天由命。得過且過而已。而亦不得不保養。道人之保養。只在一切處無心。即真保養也。至在澳門功德林調養。本來辦道人何處不是家鄉。前因秀等誠心。故順伊等意。雲此次來粵償債。除師負責任外。粵中缁素。實難其人。今寺中大事無人幫手。啞子向誰訴說。故屢請回山。共守寒寂。聊述衷曲。故不能不累師之煩矣。

  附澳門功德林函

  虛公老和尚蓮座。敬維垂願入世。爲法轉輪。慈蔭妙雲。六千同覆。中天慧日。四海齊瞻。遙企名山。彌深景仰。謹陳者。澳門無量壽功德林。乃民國六夫觀本大師未出家前所創辦。上奉老母。歸命導師。作淨話之團圓。聚多生之眷屬。于是一念莊嚴。具成功德。同人有願。爲發信心。欲宏普度之場。實現淨居之土。延請上海靈山寺朝林老和尚。南來主持。俾弘大法。讵料本年十一月廿一日。朝公垂願往生。圓寂澳島。誰爲提挈。恐難維持。佥議堅留本師。主持林務。惟本師以假期屆滿。例應回山。既再謙辭。未蒙允諾。用特上禀。敬訴下情。願乞常寂之光。遍灌檀那之頂。准俟本師回山銷假。即派回澳主持。則林衆同遂雲霓之瞻。同人亦拜龍天之澤。不勝慶幸企禱之至。謹肅奉啓。敬頌法綏。澳門無量壽功德林董事鄭子健等和南 民國廿二年十二月

  複蓮花山濟善上人

  昨閱來書。慶慰無量。欣頌飽餐法喜。充滿禅悅。誠爲難得。若論此事。天然本具。有何差別。無言可說。理雖如是。然積習有厚薄之分。故喻化城寶所。仰山重法。不嫌香嚴之遙。雲門尊賢。不辭雪峰之遠。古範昭昭。百城煙水。究爲何事。由其根本智易得。差別智難明。故爾免不得許多麻煩也。

  附贛北鄱陽蓮花山寺來書

  久慕 慈雲。無緣禮見。思與時積。毋任神馳。晚出家一十四年。行年叁十零一。宗教鑽尋。終是隔靴搔癢。殆有時節因緣。今冬漆桶始破。原來恁麼一段光景。豁爾虛空撞破。視之了無纖塵。呼之卻也有聲。覓之無毫發相狀。廣則橫遍十方。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善哉斯言。 附呈乙偈。還乞 老人爲我決擇。曰。這個物。太親切了。了無形狀。不得開口說。

  複藏經會籌備諸公書

  頃由南華轉來 貴會通知。及圓淨居士致觀本法師函。奉讀之下。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者。藏經自雍正重修之後。至今二百余年。未曾整理。今茲重修。實爲盛事。懼者。藏經爲法門命脈。國家大典。非具金剛正眼。鐵面無私之決心。殊難圓成盛舉。考曆朝修藏。由送選大德高僧。及朝士大夫。深谙內典者。動經百數十人。費時甚久。用款甚钜。重重選擇。對于去取。尚有許多不當之處。或者情出一面。未足爲人天正眼。亦爲之存傳。而高峰。楚石。都堂諸祖著述。反爲遺棄未收。此修藏之難也。今 貴會各自發心。而國府袖手旁觀。未加贊許。茲事體大。尚望慎始。若爲繼續搜羅近代大德事迹。不若如日本續藏之保存古迹。猶爲易事。倘倡編新藏。則尚祈審議。

  又代觀本法師複圓淨居士書

  頃由南華轉來法臺致觀本法師函。及藏經會通知單。謹悉一切。去歲之冬。戰爭平定。觀師來南華禮祖。旅途辛勞。感受風霜。不幸于年底圓寂于菩提精舍。臨終瑞相莊嚴。荼毗後有舍利甚多。惟法門棟梁。又折一柱。殊深痛惜也。承示重修藏經以雲爲首。殊感驚懼。雲不學無才。濫廁僧倫。毫無建樹。加以風燭殘年。僻居深山。惟修藏經一事。關系法門命脈。亦爲國家大典。非具金剛正眼。鐵面無私之決心。殊難完成盛舉。又憶曩昔有滬上諸名流。多系佛門弟子。倡修道藏。清濁不分。可勝痛惜。(下略)

  複岐山海清大師關中書

  來書質疑。本擬早複。奈因老病。對各處函件。均稽答複。情不得已也。至問用功境界。略循來意。聊敘其端。處報衆生之類。皆由妄想夙業。及習氣厚薄。招感升沈。生出森羅境界。障閉無明。透露無期。被妄埋久矣。又複不信自心。本自具足圓滿普遍。絕諸障礙。不屬迷悟善惡好醜者。須知圓妙本體。亘古靈明。絕諸明言對待。了無一法可得。而衆生妄想顛倒。晝夜癡狂。今者初心進修。一門深入。楞嚴二十五聖。修持行門各別。皆證圓通。至于禅宗一法。捷出一切。故稱教外別傳。不落言诠功勳。只在當下識得自心。並無奇特巧妙。今之學者。每多偷心。博覽古今言教。馳騁不舍。蘊集胸中。認作實法。誤爲家珍。障塞悟門不淺。汝今先誓立一個決志。把這臭皮囊觑破。實非我的。通身放下。了諸世境。如夢幻泡影。于四威儀中。心若冰霜。單提一念話頭。不管此世他生。悟與不悟。掃滅這些雜念。獨顧疑情現前。綿綿無間。寂照分明。無墮沈浮。及空頑無記。密密打成一片。勿貪玄妙空幽。聰慧神異。總有悟澈時期。如其胸中尚有絲毫凝滯。盡落今時。總爲魔境。

  複鼎湖山巽海上座

  老益精進。爲道殷勤。飽餐法味。至慰。雲龍殘朽。視聽失聰。徒負虛名。炫惑聽衆。今爲償債祖庭。事繁任重。昨承法谕。謙詢般若深義。如斯妙典。實欠精研。向以文字緣薄。疏忽遲複。諸乞諒之。師持金剛經。皆因夙植多種善根。而得如是。然世人有如理如事者。深淺不同。若得理益。證實相般若。若得事益。證文字般若。如六祖聞應無所住。在黃梅叁鼓入室。所證者。即與諸佛齊等。實相般若也。如德山祖師。初講金剛經開悟世人。自至龍潭一場□□。斯即文字般若也。法達禅師持法華經見六祖。祖不允許。首山在風穴誦法華。受心即此。略舉古人獲益之概。至論楞嚴雲。理雖頓悟。事乃漸除。尊者謂。希更審除微細惑。故古人以理去事。打掃現業流識。切須仔細究竟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師年高德重。深契般若。大有因緣。…

《虛雲和尚法彙—書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