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九卷▪P2

  ..續本文上一頁了解過去社會,那就是一面鏡子,曆史的鏡子。眼前許許多多事情放在那裏,我們知道怎樣解決,爲什麼?史有前例。過去社會有過這麼個問題,你看他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叫史實,道德是學問;有學問,有史實,什麼樣困難問題,你都有能力解決。而且這個解決是非常圓滿、非常妥善,化險爲夷。現在這個時代沒有這種智慧的人,沒有這種見識的人,原因在哪裏?不讀書之過。這個不讀書是不讀聖賢書,不去認真研究曆史。研究曆史主要就是要記取從前人的經驗,來幫助我們解決現代的社會問題,無一不是因果。

  

  同學們剛剛給我在電腦裏面有一段消息,他們節錄出來給我看,這個標題是什麼?「富不過叁代」。現代社會八成的富豪,二十年之後他就保不住,一代都保不住。訊息裏頭報導的是全世界的豪富排列在四百位,四百個大豪富,這是世界有名的超級豪富,報導裏面預料的有八成(百分之八十),四八叁百二十,保不住,二十年之後恐怕他們都不存在了,這不叫豪富。中國人稱豪富至少要保叁代,叁代保不住的,這怎麼能稱爲富有?要怎樣才能保住?要讀書,要積德,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們家道、富貴才能保持。不讀書,不積德,不行善,決定保不了叁代。現代這個社會哪裏說叁代?現在講的是叁十年,你能不能保得住叁十年?你能不能保得住五十年?興旺興得很快,倒閉也很快,破産了,真的叫昙花一現。

  

  我們細心觀察這個社會,我們很幸運這一生當中遇到聖賢教誨,遇到大乘佛法。湯恩比所說的孔孟學說、大乘佛法,我們遇到了。遇到之後,遇到這是第一個因緣,你接觸到了,遇到之後你信不信?信了之後你能不能理解?理解之後你能不能依教奉行?一層一層的淘汰,淘汰到最後,沒剩幾個人。依教奉行到最後真的能證得,這個證得就是我們今天講成就。學儒最小的成就,君子,就好象我們讀書,拿到學位是成就,君子就是學士學位,賢人好象碩士學位,聖人是博士學位,這佛家講證果是這麼個意思。在大乘教裏面,最低的學位阿羅漢,第二個學位菩薩,最高的學位佛陀;佛陀好比是博士,菩薩好比碩士,阿羅漢是學士,叁個學位。所以佛法諸位一定要懂得,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佛教裏面的學位,所以人人都能成佛,只要你好好的去讀。佛不是神,佛不是上帝,上帝只有一個,不能有很多,佛可以有很多。就好比你讀書,拿博士學位的人很多,這些道理一定要懂得,學位的名稱。

  

  那學什麼東西才能拿到這個學位?佛法裏面說得很清楚,我們今天之所以變成凡夫,搞六道輪回,苦不堪言,什麼原因造成的?佛給我們講這個墮落是由于煩惱習氣,墮落在這裏頭無力自拔。煩惱有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些都是佛學名詞。《華嚴經》上沒有用這叁個說法,《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比較好懂。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這都要搞清楚的。你如果說把見思煩惱,就是對一切法、一切人事物不再執著,那個執著的念頭斷掉了,這個人就叫做阿羅漢。我們在這裏不能夠細說,細說幾個小時講不完的。更進一步,我們對于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分別的念頭沒有了,那你就是菩薩,菩薩心平等。最高的,妄想沒有,就是無明沒有了,那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于一切法、于一切人事物,縱然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頻繁,實際上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就是佛,佛的境界。大乘教裏面所說的,你就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不說,他都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境界我們無法想象,這不可思議!法身菩薩聽佛講經,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叫證得法性。用禅宗的話來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博士學位。

  

  佛把他自己生生世世修行證果,把他這個經驗說出來提供給我們做參考,這真正是慈悲教導我們。我們有沒有成就?那要看自己功夫,就是你自己能不能信?能不能解?能信、能解這是第一步,這是學。學了之後,你要去做到,做到是行,把你所學的東西落實在你生活當中。如果你所學的跟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不相幹,那這種學問是空的,這叫玄學,所學非所用,實際上用不上,那就錯了。聖人的學問,實學,學了馬上就用上,立竿見影,立刻就收到效果。從哪裏學起?從日常生活當中學起。你首先要落實在生活裏頭,在一個家庭裏面,父慈子孝,就落實了。做父親的慈落實了,做兒子的孝落實了,做先生的義落實了,做太太的聽落實了,做兄長的友愛落實了,做弟弟的恭敬落實了。落實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之中,這是聖學。一家人和睦,一家人自然團結,所以團結兩個字用不上!五倫就是團結。家,家團結,家族團結;離開了家之外就是社會、就是國家,社會團結,國家團結,天下一團和睦。

  

  我們講席裏頭常講「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聖學,真實的學問,決定不是假的。現前的生活,快樂!儒家所講的「不亦說乎,不亦樂乎」。獨居,不亦說乎;跟大衆在一起相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常生歡喜心,佛法裏面講「法喜充滿」,那個世界是什麼?叫極樂世界。哪裏像現在的人,現在人是苦不堪言,連個安全感都沒有,你說可憐不可憐?現在這個社會,不論是富貴貧賤都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性,有一天的時間,讀一天聖賢書,學一天聖賢之道,依教奉行,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這一天沒有空過。天天提升,快樂無比!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還接著看第七首偈頌:

  

  【衆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

  

  在這段經文裏頭我們談到因果報應,雖然不是真的,這都是假的,永嘉大師講得很好「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六趣,六道輪回!我們現在確確實實是在六道輪回,而且在六道輪回的時間相當長。什麼時候能脫離?沒有消息。換句話說,這夢什麼時候能醒?不知道,遙遙無期。遇到大乘佛法就是夢醒的因緣,那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把這佛法抓住?特別是淨土法門。遇到淨土法門,認真依教修行,沒有一個不覺悟過來,醒過來了,永遠超越六道輪回,這是事實。

  

  我們想一想,就以這個地球而論,地球上的人,科學家給我們統計的將近七十億,這七十億人當中,他在一生當中有多少人知道有佛教,知道有釋迦牟尼,有多少人知道?不知道的人多,知道的人少。知道這些人當中,他對佛教有沒有認識?有一點粗淺常識的認識也不多,深入的了解那更困難。即使世界上許許多多研究佛教的,像一些大學裏面開的有佛教課程,我們也看到一些,他們的課程沒有漢文,多半是巴利文、梵文。算不錯,總是大乘教裏常講阿賴耶識裏頭種了佛教的種子,不能脫離六道輪回。真正能在這一生脫離六道輪回,大乘宗派裏頭確確實實的只有淨土宗。除這一宗之外,爲什麼說不能?你沒有辦法斷煩惱。你想想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你能斷得掉嗎?我們常講要放下執著,要放下分別,說得容易做不到。做不到就沒有辦法出離。

  

  自古以來多少修行人,多少知名的法師,佛門的大德,學教的,學禅的,學密的,甚至于修淨土;修淨土沒有能放下的,就是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煩惱,都不能往生,都出不去!他一生所修的都變成了福報。因爲他一生不作惡,都是善,所以來生到哪裏去?人間天上享福去了!那我們想想看,他在享福的那一生當中造不造罪業?我們不要說別的,在中國曆史上所記載的,中國人幾千年來福報最大的,沒有人超過幹隆皇帝,在中國曆史上福報最大的一個人。你說他一生有沒有造業?好事做得不少,可是冤枉殺人,有!不是沒有。縱容和珅那個大貪官,這個罪就很重。當然他這個大福報,福報太大,他還有余福。他死了之後,我相信還是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慢慢享盡了的時候,那一些惡業還是要報的,沒有法子。

  

  所以我們知道這些事實真相,這一生難得遇到淨宗,一切要放下。教可以聽,可以學,不要在日常用太多的時間,應該把絕大多數的時間、精力放在淨宗上。所以諸位學經,我跟大家建議的,你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要成就,《弟子規》,從這開始,一切都從頭開始才行,從這裏下手。《十善業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沙彌律儀》出家人要學,在家人可以不必,淨土五經可以聽;都可以聽,選一種,你自己喜歡的一種一門深入,一句佛號念到底。真正想往生,要記住,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淡,斷我們是斷不掉,要減少。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輕,逐漸淡薄了,淨土的氣分要一年比一年濃,往生就有把握了。

  

  這個世間徹底放下,不能有絲毫留戀,假的,苦空無常無我,你怎麼會貪這個東西?這是一場夢!一定要看破,不再搞這些東西。真的東西,提升自己,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是什麼?幫助別人認識佛法,認識淨土,幫助別人修淨土,這個功德不得了!大慈菩薩講,你能真正幫助兩個人真往生,比你自己修行的功德還大。你這一生要幫助十幾個人,那個福報就不得了,你求往生就不會困難。縱然你自己業障很重,因爲你這一生當中度了十幾個人,那十幾個人看到你臨命終的時候,會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爲什麼?他感你的恩,因你他才能往生。這才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他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對世間人,世間人沒有這個緣分,沒有這個福報,他還不想出離叁界六道,他還貪戀人天福報,我們不能舍棄,我們也要隨緣隨分幫助他,要把佛法介紹給他,「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求人天福報,不難,從什麼地方學起?不管學什麼都要從《弟子規》學起。所以…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