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解过去社会,那就是一面镜子,历史的镜子。眼前许许多多事情放在那里,我们知道怎样解决,为什么?史有前例。过去社会有过这么个问题,你看他用什么方法解决,这叫史实,道德是学问;有学问,有史实,什么样困难问题,你都有能力解决。而且这个解决是非常圆满、非常妥善,化险为夷。现在这个时代没有这种智慧的人,没有这种见识的人,原因在哪里?不读书之过。这个不读书是不读圣贤书,不去认真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主要就是要记取从前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解决现代的社会问题,无一不是因果。
同学们刚刚给我在电脑里面有一段消息,他们节录出来给我看,这个标题是什么?「富不过三代」。现代社会八成的富豪,二十年之后他就保不住,一代都保不住。讯息里头报导的是全世界的豪富排列在四百位,四百个大豪富,这是世界有名的超级豪富,报导里面预料的有八成(百分之八十),四八三百二十,保不住,二十年之后恐怕他们都不存在了,这不叫豪富。中国人称豪富至少要保三代,三代保不住的,这怎么能称为富有?要怎样才能保住?要读书,要积德,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们家道、富贵才能保持。不读书,不积德,不行善,决定保不了三代。现代这个社会哪里说三代?现在讲的是三十年,你能不能保得住三十年?你能不能保得住五十年?兴旺兴得很快,倒闭也很快,破产了,真的叫昙花一现。
我们细心观察这个社会,我们很幸运这一生当中遇到圣贤教诲,遇到大乘佛法。汤恩比所说的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我们遇到了。遇到之后,遇到这是第一个因缘,你接触到了,遇到之后你信不信?信了之后你能不能理解?理解之后你能不能依教奉行?一层一层的淘汰,淘汰到最后,没剩几个人。依教奉行到最后真的能证得,这个证得就是我们今天讲成就。学儒最小的成就,君子,就好象我们读书,拿到学位是成就,君子就是学士学位,贤人好象硕士学位,圣人是博士学位,这佛家讲证果是这么个意思。在大乘教里面,最低的学位阿罗汉,第二个学位菩萨,最高的学位佛陀;佛陀好比是博士,菩萨好比硕士,阿罗汉是学士,三个学位。所以佛法诸位一定要懂得,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佛教里面的学位,所以人人都能成佛,只要你好好的去读。佛不是神,佛不是上帝,上帝只有一个,不能有很多,佛可以有很多。就好比你读书,拿博士学位的人很多,这些道理一定要懂得,学位的名称。
那学什么东西才能拿到这个学位?佛法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今天之所以变成凡夫,搞六道轮回,苦不堪言,什么原因造成的?佛给我们讲这个堕落是由于烦恼习气,堕落在这里头无力自拔。烦恼有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些都是佛学名词。《华严经》上没有用这三个说法,《华严经》上讲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比较好懂。执着就是见思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妄想就是无明烦恼,这都要搞清楚的。你如果说把见思烦恼,就是对一切法、一切人事物不再执着,那个执着的念头断掉了,这个人就叫做阿罗汉。我们在这里不能够细说,细说几个小时讲不完的。更进一步,我们对于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分别的念头没有了,那你就是菩萨,菩萨心平等。最高的,妄想没有,就是无明没有了,那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于一切法、于一切人事物,纵然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频繁,实际上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就是佛,佛的境界。大乘教里面所说的,你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他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不说,他都没有起心动念,这个境界我们无法想象,这不可思议!法身菩萨听佛讲经,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叫证得法性。用禅宗的话来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博士学位。
佛把他自己生生世世修行证果,把他这个经验说出来提供给我们做参考,这真正是慈悲教导我们。我们有没有成就?那要看自己功夫,就是你自己能不能信?能不能解?能信、能解这是第一步,这是学。学了之后,你要去做到,做到是行,把你所学的东西落实在你生活当中。如果你所学的跟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相干,那这种学问是空的,这叫玄学,所学非所用,实际上用不上,那就错了。圣人的学问,实学,学了马上就用上,立竿见影,立刻就收到效果。从哪里学起?从日常生活当中学起。你首先要落实在生活里头,在一个家庭里面,父慈子孝,就落实了。做父亲的慈落实了,做儿子的孝落实了,做先生的义落实了,做太太的听落实了,做兄长的友爱落实了,做弟弟的恭敬落实了。落实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中,这是圣学。一家人和睦,一家人自然团结,所以团结两个字用不上!五伦就是团结。家,家团结,家族团结;离开了家之外就是社会、就是国家,社会团结,国家团结,天下一团和睦。
我们讲席里头常讲「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圣学,真实的学问,决定不是假的。现前的生活,快乐!儒家所讲的「不亦说乎,不亦乐乎」。独居,不亦说乎;跟大众在一起相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常生欢喜心,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那个世界是什么?叫极乐世界。哪里像现在的人,现在人是苦不堪言,连个安全感都没有,你说可怜不可怜?现在这个社会,不论是富贵贫贱都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性,有一天的时间,读一天圣贤书,学一天圣贤之道,依教奉行,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这一天没有空过。天天提升,快乐无比!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还接着看第七首偈颂: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
在这段经文里头我们谈到因果报应,虽然不是真的,这都是假的,永嘉大师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六趣,六道轮回!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是在六道轮回,而且在六道轮回的时间相当长。什么时候能脱离?没有消息。换句话说,这梦什么时候能醒?不知道,遥遥无期。遇到大乘佛法就是梦醒的因缘,那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把这佛法抓住?特别是净土法门。遇到净土法门,认真依教修行,没有一个不觉悟过来,醒过来了,永远超越六道轮回,这是事实。
我们想一想,就以这个地球而论,地球上的人,科学家给我们统计的将近七十亿,这七十亿人当中,他在一生当中有多少人知道有佛教,知道有释迦牟尼,有多少人知道?不知道的人多,知道的人少。知道这些人当中,他对佛教有没有认识?有一点粗浅常识的认识也不多,深入的了解那更困难。即使世界上许许多多研究佛教的,像一些大学里面开的有佛教课程,我们也看到一些,他们的课程没有汉文,多半是巴利文、梵文。算不错,总是大乘教里常讲阿赖耶识里头种了佛教的种子,不能脱离六道轮回。真正能在这一生脱离六道轮回,大乘宗派里头确确实实的只有净土宗。除这一宗之外,为什么说不能?你没有办法断烦恼。你想想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你能断得掉吗?我们常讲要放下执着,要放下分别,说得容易做不到。做不到就没有办法出离。
自古以来多少修行人,多少知名的法师,佛门的大德,学教的,学禅的,学密的,甚至于修净土;修净土没有能放下的,就是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都不能往生,都出不去!他一生所修的都变成了福报。因为他一生不作恶,都是善,所以来生到哪里去?人间天上享福去了!那我们想想看,他在享福的那一生当中造不造罪业?我们不要说别的,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中国人几千年来福报最大的,没有人超过干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福报最大的一个人。你说他一生有没有造业?好事做得不少,可是冤枉杀人,有!不是没有。纵容和珅那个大贪官,这个罪就很重。当然他这个大福报,福报太大,他还有余福。他死了之后,我相信还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慢慢享尽了的时候,那一些恶业还是要报的,没有法子。
所以我们知道这些事实真相,这一生难得遇到净宗,一切要放下。教可以听,可以学,不要在日常用太多的时间,应该把绝大多数的时间、精力放在净宗上。所以诸位学经,我跟大家建议的,你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要成就,《弟子规》,从这开始,一切都从头开始才行,从这里下手。《十善业道》、《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沙弥律仪》出家人要学,在家人可以不必,净土五经可以听;都可以听,选一种,你自己喜欢的一种一门深入,一句佛号念到底。真正想往生,要记住,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淡,断我们是断不掉,要减少。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轻,逐渐淡薄了,净土的气分要一年比一年浓,往生就有把握了。
这个世间彻底放下,不能有丝毫留恋,假的,苦空无常无我,你怎么会贪这个东西?这是一场梦!一定要看破,不再搞这些东西。真的东西,提升自己,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什么?帮助别人认识佛法,认识净土,帮助别人修净土,这个功德不得了!大慈菩萨讲,你能真正帮助两个人真往生,比你自己修行的功德还大。你这一生要帮助十几个人,那个福报就不得了,你求往生就不会困难。纵然你自己业障很重,因为你这一生当中度了十几个人,那十几个人看到你临命终的时候,会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你。为什么?他感你的恩,因你他才能往生。这才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其他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对世间人,世间人没有这个缘分,没有这个福报,他还不想出离三界六道,他还贪恋人天福报,我们不能舍弃,我们也要随缘随分帮助他,要把佛法介绍给他,「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求人天福报,不难,从什么地方学起?不管学什么都要从《弟子规》学起。所以…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