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福、六和、六度、四攝,我們做到了多少,這叫學佛。
所以我也常講,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幸虧時間長,還累積這麼一點小功德,對于化他還差得遠!這個話怎麼說?不能感動不善人回頭,這就是化他還差得遠,差得遠就是自己功夫不夠,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不能不發憤,不能不努力,還要放下,放下得不夠,務必要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徹底放下。教學有好處,教學相長,我天天教別人放下,同時也是教自己放下。要真幹,不能幹假的,假的沒效果,真的才能産生效果。爲什麼放不下?就是事實真相不明白,要真的明了事實真相,你想想看你能不能徹底放下?我相信你一定能,爲什麼?你在一切法當中不可得,你還爭什麼?所以,控製、占有的念頭沒有了,你就得大自在,你智慧就開了,你煩惱就斷了。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對中下根性的人長時間的示現教學,這是無盡慈悲的流露,你沒有這麼長時間熏修,你不能夠契入。不但契入要長時間,真正明了也要相當長的時間,你才會明了。
佛法教學的原則要記住,戒定慧叁學,什麼是戒?守規矩就是戒,遵守它的理論方法,這就是戒。方法裏面最重要的,佛祖常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現在學習,自己一定要知道,是在初步。要用學校讀書來說,說個老實不客氣的話,我們在大乘教裏頭是幼稚園的小班,不是大學!大乘教幼稚園小班學生。所以先要把自己的身分要看清楚,不要搞錯了,我們對于佛法毫無根柢,然後才知道我今天要從哪裏學起。我今天要紮根,紮根就是修德行,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個是德行。你要知道德行兩個字怎麼講法?德是道德,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跟道德相應,這叫德行。
我們在講席裏頭講過不少,「道」是大自然運作的法則,這是道,絕不是人爲的,不是人製定的,是自然的法則;人能夠隨順自然法則,就叫「德」。所以劉老師把《弟子規》翻成英語,我們這邊許多當地的朋友看到了,我們每個星期有多元文化的論壇,有溫馨晚宴,他們看了之後說了一句話:做人應該要這樣。西方人沒有接觸過這個文化,看到之後,感覺到做人應該要這樣。這句話反映什麼?道德,道德是天然的,自自然然是這樣,不是哪個人規定的,不是人家要求你做的,應該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跟這個相反,我們就做錯了,不應該做相反的樣子,應該要就這樣做法,就對了。
所以德行的根基,具體落實就在這個小冊子上,叁百六十句,每一句叁個字,一千零八十個字。世出世間聖賢之法,都是這個根基,沒有這個基礎怎麼行?現在有同學要發心學,我說好,我告訴他,怎麼個學法?先要把《弟子規》的講解聽叁百遍,這是什麼?這就是戒律。叁百遍小有印象,不是說叁百遍你真成了,稍稍有點印象。到多少遍,才算標准?標准是中國古人講的,我們現在不用這個做標准,爲什麼?好象太難了。古人標准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標准是一千遍,我們現在打折扣了,叁折,希望你能夠看叁百遍。就像早年剛剛入佛門的同學,我教他把《了凡四訓》先念叁百遍,你再入佛門,不一樣!《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學習的目的是深信因果,《弟子規》修學的目的,是真正紮堅實道德的根基。從這個地方入門,從這個地方下手,你要是真正能夠精進發憤努力,你在這個世間成就大聖大賢是有希望的,你不是凡人。所以這個事情要個人自己發心,勉強不得,世出世間聖賢沒有一個是勉強成就的。
清涼大師在《疏鈔》裏面跟我們解釋「本無生」,這是講一切法本無生,「由于法性有其不變隨緣義故」,本就是性,末就是相,性不變,相變,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可是再細細一觀察,性本無,相也本無,性畢竟空、不可得,相也是畢竟空、不可得。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性相無礙,性相圓融,這才是諸法實相,你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唯有真正明了你才肯放下,你才肯發心做佛菩薩的弟子,做聖賢人的學生。這就是古人所講的求學先要立志,學佛先要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學佛目的在什麼?想作佛;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目的在哪裏?想作聖賢,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在名聞利養。這個收獲,用佛法來講,不可思議,唯證方知。現在時間到了,我們第八首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覺首菩薩偈頌第九首: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清涼在《疏鈔》裏頭告訴我們,這首偈也是答叁個問,「答叁問者,初答所以者(這個意思我們也都很熟悉),上叁句,種種即一心性,亦印前文殊不相知等,下句(是第四句,末後這一句)出因,由妄分別,故有種種,正答前問」,我們先看這一段。前叁句,『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這是依他起,在前面第七首,前面兩句跟此地兩句文字完全相同。前面是講八識,這個地方也是講的八識,不一樣的地方,這個地方講八識是怎麼起來的。說明八識是依他起性,也就是說衆緣所生,既然是緣生就沒有自性,所以『一切空無性』。
無性之性就是真性,就是一心性,一心性是無性,所以法性就是本無,本無就是法性。但是本無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本無不是說本來什麼都沒有,要這樣解釋就解錯了,佛法最怕的是「依文解義,叁世佛怨」,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都喊冤枉。法性雖然本無,它隨緣能現相,雖現相,這個相是妄相,當體皆空,所以還是可以說本無。諸位同學,我們今天在電視螢光幕上,你看到這個相是不是本無?不是說我們把頻道關掉就沒有了,就無了,不是!正現的時候,你正在看的時候,你眼看、耳聽,本無。現在有跟無是什麼關系?有跟無關系是一不是二,這個妙了,這個世間哲學裏頭沒有的。
這說明一個事實,佛法裏頭是一元的,沒有二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爲什麼?有二、有叁就對立。佛法是圓融的,佛法是一體的,不但性是一體,種種還是一體,你要從這個地方認知,這才是真正的看破;看破就是看清楚,看明白了,明了之後,宇宙種種是一體。所以在中國從前,古大德開悟了,大徹大悟。悟後人家就問他:你悟的是什麼?他用比喻說:遍法界虛空界是沙門一只眼。這個話什麼意思?你聽懂沒有?沙門一只眼,沙門是自稱,遍法界虛空界是我一只眼。這就說明什麼?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今天講能量、物質,佛法裏面講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楞嚴經》上又加了七個,地、水、火、風、空、見、識,稱爲二十五大類。二十五大類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法不漏,一體!這一體在大乘教裏面叫「共同一法身」,這就是法身,整個宇宙、法界就是一個法身。我常常跟諸位做報告,不同的法界,我們講十法界,就像不同的器官,在我們一個人身體上,眼耳鼻舌身,不同的器官,裏面五髒六腑,每個器官就像每個法界。所有器官是一體,我們現在爲了說話方便起見,真的說不出來,再說個比喻,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樣說法大家好懂,一個生命共同體。如果說就是自己,這個話難懂,他就很會疑惑,怎麼就是自己?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我們兩個怎麼會變成自己?不可能。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妄心分別有』,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一體。
事相是自己妄心變現的,不是本來有的,就在你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你就能很明顯的覺察出來。用什麼方法?你看看你每天晚上睡覺,你睡著了,試問問,這個世界還有沒有?沒有了。如果你隨時做試驗,我把眼睛閉上,我坐一分鍾,這一分鍾世界有沒有?沒有了,眼中的色界沒有了;我把耳朵塞住,眼前的音聲界沒有了。你說外面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是永恒存在,那是真的。剎那生滅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這個道理總要搞清楚、搞明白。
這個答有二意,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疏》,「上二句,依他起也,次句(就是第叁句),圓成實也,後句(就是第四句),遍計性也,由遍計故,能起依他,依他無性,即圓成實」,我們看這段。這一段法相宗裏面講「叁性」,這個叁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這是講叁性,到後面會講到「叁無性」,才真正講到圓滿。叁性是對初學人說的,爲什麼?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放下,沒有放下的時候跟你講,就是隨順你的常識,隨順你的知見,說出來你能接受;如果現在給你講叁無性你不能接受。正如同前面跟你講法性,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法身,是一個性,很難接受!講叁性我們就比較容易接受。
第一個是依他起性,「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從哪裏來的?因緣生法,大經上佛給我們說無量因緣,少一種就生不起來。《唯識論》裏面告訴我們,「眼識九緣生」,實在講,每個緣裏面還有很多因緣,佛所跟我們講的都是用歸納的方法,歸到一類,這個我們要懂得。眼看見外面的色相,裏面那些條件我們不談,我們談外面的,第一個要明,我們今天講要有光,沒有光就看不見,所以光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可是光裏面又非常複雜,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光波度有長有短,不相同。我們現在眼所見的,用的光波,長度是一定的,比我們現在波度長的我們看不見,比這個波度短的我們也看不見。你看看佛法用一個明,明裏面就很複雜。如果有這麼一天,我們眼根能夠見到各種不同波度的光,這個世界就變了,這世界就不是這個樣子。這就是什麼?科學家所謂突破了空間維次。
譬如現在,科學實驗給我們證明,我們的肉眼看不到X光,用儀器能看到;如果我們人人都能看到X光,看到每個人身體都透明,牆壁也透明,牆外面情形你都看得清清楚…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