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四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無下可相知,下下能持,徹至于上,無上可相知」。這個意思是說明,上不到下,下也不到上,就跟前面水,前浪不會到後浪,後浪不會到前浪;火焰,前焰不會到後焰,後焰也不會到前焰。所以各各不相知,地心跟地面亦複如是,互不相到。

  

  互不相到,我們要想到前面那些開示,佛在經上所講的,剎那生滅;不相到的意思,我們就明白了,剎那生滅。所以我們用看電影這個比喻是容易體會的,影片就是幻燈片,一張一張的,前面一張不是後面這張,後面這張不是前面這張。在放映機快速的轉動,還是不相到,還是不相知,這是把這四個比喻都說到了,事實確實是如此。

  

  那我們今天講知是什麼?妄想。妄想,你要想著前面這個字,妄!不是真的。法是妄法,相是妄相,《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虛妄,有沒有?有即非有,非有即有,這是事實真相,這就是緣會的意思。一切妄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般若經》上給我們講無所有。無所有不是說它沒有了,說無所有,那這個話說了毫無意義;它存在,就在面前,無所有。爲什麼?我們念頭還沒有動,已經不在了。前念滅了後念生,後念又變成前念,立刻就滅了,底下又生,是這麼個現象,念念不住!念頭速度太快了,我們無法想象,念念不住。這個道理不能不曉得,這叫事實真相。

  

  我們今天六根、六識、六塵、七大,《楞嚴經》裏面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把它歸納,二十五大類,展開來就是宇宙之間無量無邊的一切法,無一不是(清涼大師前面給我們講的)並皆速滅,了不可得。你要是真的明白這個真相,肯定了,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那就恭喜你。爲什麼?我們知道你肯定萬緣放下,你放下了見思煩惱,你放下了塵沙煩惱,你放下了無明煩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縱然不是圓滿佛,你也是真佛,不是假佛,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住一真法界,你超越了十法界。

  

  你還住在十法界裏頭,你還沒走,沒走就有兩種狀況:一種是你只是解悟,你有信解,你沒有行證。什麼叫行證?放下!你還沒有放下,你還出不了六道輪回。另外一種人,你已經是放下了,放下你爲什麼沒有離開六道?在這之前是業報身,你是業報來的,這一悟之後,契入境界之後,你是再來身。佛門裏常講的乘願再來,你是乘願再來身,你在這個世間不是爲自己,是爲衆生。沒有證得之前,我們是業報,證得之後是再來人,自己的業報了了,可以隨時,我們今天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隨時去。你還不去,這是你的悲心,你要踐願,兌現你發的願。發的什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

  

  這個世間還有很多衆生跟你有緣,什麼叫有緣?歡喜聽你的,願意跟你學習,這有緣;無緣,這個世間衆生不認識你,不願意聽你的,不想跟你學,趕快走。如果這個世間衆生跟你有緣,你就不能走,你證悟之後,要全心全力幫助他們、教化他們。幫助他、教化他,你要做出斷煩惱的樣子給他看,你要做出學法門的樣子給他看,不但有言教,要身教。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種種示現都是爲教化衆生,不但自己示現,還有一大群的弟子。其實這一大群全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共同來唱這臺戲,普度衆生,演得非常逼真。讓我們看了羨慕,讓我們看了覺悟,向佛學習,學習他的存心,學習他的善行。

  

  

  

  到一旦緣盡了,往生淨土,高登品位。所以,總的說一句話,沒有悟之前,是自己業力,這一生是業力主宰;悟了之後是願力,轉業力爲願力,就是再來人。不必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那也是的,那是什麼?我們功夫成就了,這個世間沒有有緣的人,那我就要先到極樂世界,回頭再來。這個世間還有有緣的人,就不能去,不要去耽誤時間。把業力轉變成願力,我們不能不懂得,我們不能不學。曆代祖師裏面很多的示現,只要我們稍稍留意,能看得出來,從這個地方看出大慈大悲,看出善巧方便。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清涼大師的注解。我們從「又上上能依,徹至于下,無下可相知,下下能持,徹至于上,無上可相知,是故若依若持(若依是地面,若持是地心),相無不盡,所現妄法,當知亦爾」。前面從比喻裏面,這裏面說是「若依若持,相無不盡」,這就是前面講的「法本自爾」。所以,相好象是不間斷,我們講相續相,實際上它並不是相續相,因爲它前後不相到,所以不是真的。從這個比喻說到一切萬法,「所現妄法,當知亦爾」,這就是經上所說的『諸法亦如是』。

  

  「必粗依細,謂苦報依于業,業依無明造,無明依所造,展轉無體,無物可相知,斯則厚載萬物而不仁也」,這就法上說。從諸法裏面來講,我們先講現在科學所觀察到的,這是大家一般都沒有懷疑,都認爲是事實。科學家的觀察,宇宙、太空中的物質、星球、星系這些運動,這都知道,宇宙之間沒有靜止的東西,只要是物質,它一定是動的。爲什麼?能變的無明是動的,無明所變出的東西,哪有不動的道理?不動是心性,是體,現相都是動的。這些運動都是互爲依緣,科學裏面稱之爲引力。爲什麼這些星系、星球在太空當中,都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一定的軌道在那邊運行,互不相撞?實在講相撞不是沒有,科學家天天在觀察。真的,特別是小星球撞擊大星球,這個事情很多,也很常見,但是大的星球很少發現會相撞。小星球,我們知道的,像流星,這是太空裏面的微塵。爲什麼在地球上會相撞?地球的引力把它吸引過來,它飛行的速度慢了,或者是角度偏差,就會被大星球吸引。經裏面前面的比喻,譬如水比喻裏面的引排,這都是互相引的意思,互相的力量。

  

  或在法裏面,這段就是講惑業苦,苦報。佛說法,總是先講果報,再說因緣,爲什麼?果報是現前受的,一切衆生印象非常深刻,你現在受的。苦從哪裏來?苦從業來的,依于業。業是你造作的結果,中國人常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造作完了的時候叫業。業分叁大類:善業、惡業、無記業。什麼叫善業?利益一切衆生的這些事,這是善業;損害一切衆生的事叫惡業;說不上善跟惡,就叫無記業。這裏頭學問大了,非常的繁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利己利人是善,損己利人是善;如果說是損人利己,不善,于自他都不利,是大惡!

  

  善與惡真正能夠明了,現在這個世間人愈來愈少。眼前有利,將來不利,這是惡。所以,你看看《了凡四訓》講善惡的標准,他說得好,說得很詳細。總的原則,善惡是要論影響,不論現前,因爲現前影響小,將來的影響大,對社會的影響,面的影響,對後世的影響,就是對時間上的影響,一個對空間,一個對時間。如果是善業,影響的面愈大,影響的時間愈長,大善!聖人的教誨就是的。在中國,你看孔孟、老莊,在宗教裏面,你看釋迦牟尼佛,你看穆罕默德、耶稣基督,他們的影響面,在今天講已經到全世界,影響的時間幾千年,叫大善!曆代做國王大臣的,有很多仁政、善政,政治清明辦得好,影響的時間短,影響的面都不大。

  

  由此可知,爲什麼那些人看起來像平民,一生從事于,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教學工作。自己用身教、意教,意是念念常存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常存這個心。身體一舉一動,開口一言一句,都不離這個宗旨。雖然這個人是平民,後世人尊他爲聖人,他的功業超過帝王將相,他的影響面太大,時間太長了。我們細心去觀察古今中外大聖大賢的事業,是倫理道德的教學。每個聖人你再仔細觀察,都是自己做出榜樣給人看,不是只是教別人學,自己先學,自己沒有做到,不能教別人。說到的,他一定都做到,這叫聖人,自己沒做到的不敢說;說到,自己也認真努力做到,那是賢人;先做到後說到,聖人。我們修行、學道,學道就是學倫理道德,就是學聖賢人,要從自己本身做起,不是先教別人,先要求自己做到。

  

  那我們知道,報依于業,苦報依于惡業,樂報依于善業,爲什麼要斷惡修善,這不就明了了嗎?善惡的標准,總的來說就是利他跟利己,一定要記住,利他是善,利己是惡。這句話很多人聽不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說利己是惡?學佛,如果對佛法能夠稍稍有一點契入,他懂得,爲什麼?利己,你「己」還沒有忘掉,「我」沒有忘掉,你還有我執。我執不除,叁界出不去,你說是不是錯了?這才恍然大悟。佛法頭一個教我們學習的,就是忘我,《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先從無我相下手,從無我見下手,無我!只有別人沒有我,這個人修行容易契入,他契入佛境界的條件有了。念念執著我,你要曉得,我,連帶的就有貪瞋癡慢,就有名聞利養,就有嫉妒障礙。

  

  看到別人比我好的,心裏難過,嚴重的,怎麼樣去障礙他,怎麼樣去破壞他,那你就造惡業。這個惡業,你自己一定要受。你障礙別人的道業,你自己決定不能夠開悟,決定不能證果;你障礙別人的教學,你的果報一定得愚癡。過去我們曾經講過《彌勒菩薩所問經》,這個經我講過叁遍,都留著有錄音還是錄影。也有同學依照音、影帶把它寫成書,諸位好好去看、好好去聽,你就明白了。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有好處,能生歡喜心,能生隨喜心,功德無量。所以心不要有自己,不要有自私自利,這是我們常常在講席當中互相勉勵。不要跟一切人事物對立,這個心不能有,不能有嫉妒、不能有控製、不能有占有。佛教給我們隨緣、隨喜,恒順衆生,隨喜功德,經論裏面常常教我們,隨緣不攀緣。隨緣、隨喜是無量功德,看到別人好事情生歡喜心,全心全力去贊助;沒有能力贊助,口頭上要宣揚、要贊歎,果報都不思議。

  

  再看底下一句,「…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