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當如是,修行人遭到再大的災害若無其事。爲什麼?經上講的道理,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懂,剎那生滅,各不相知。
真的,是自己的覺性,這是真的,我們一般講是自己的覺悟。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是求覺悟,是求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事實真相,佛在經教裏面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錯了。一切法的變化各有因緣,世間諺語所謂的,「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心就定了。這個教誨絕對不是消極,有很多人不懂,認爲佛法消極。家裏面房子失火了,他不著急,世間人感覺得奇怪,學佛怎麼會學成這麼迷惑,學傻了?實在講他一點也不傻,他比誰都明白,如如不動。縱然是災難,自己有定、有慧就能夠消災免難,這說出來好象還挺神奇的,其實這裏頭有大道理在!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的開示,「謂已滅未生,無物可知」,這個不難懂,已經滅了當然無所知,還沒生當然無所知。「生已則滅,無體可知」,才生立刻就滅,生無自體,滅也無自體,「是故皆無所有也」,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懂。你六根所接觸的這個境界相,六識所知的這個境界相,事實是如此,剎那生滅,剎那不住,生滅不住;說生,已經滅了,說滅,後頭又生。前面生的不知道後頭滅的,後面滅的不知道前面生的,前後不相及,前面不會到後面,後面也不會到前面,各各不相知。所以《般若經》上講的,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結,「一切法無所有」,你這才知道佛講真話。這個地方講的皆無所有,指一切法,前面講妄法亦爾,就跟火焰一樣起滅不住,前焰滅了後焰生,生滅不住。
我們要是在日常當中,你要是留意,哪一法不是佛法?看流水是佛法,看瀑布也是佛法。我在香港講經,香港晚上常常放焰火,焰火很好看,是佛法,起滅不住。焰火的火花你細心觀察,沒有相同的,念念不住,經上講的不就是這個現象嗎?你能不能知道整個宇宙一切萬法就是這個現象?你不要說這個時間短,世間時間長,你錯了,你完全看錯了。沒有長短,皆是剎那起滅,各各不相知,這才是事實真相。通達事實真相,真明白了,心裏面坦然。爲什麼?所有妄念舍掉、憂慮舍掉、牽挂舍掉,得失的心舍掉、占有的心舍掉,煩惱去了一大半,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這樣的人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無論在什麼時候,行住坐臥他都在定中;也就是說,行住坐臥他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執著,這就行了。起心動念縱然有,那不要緊,能夠不執著,能夠不分別,超越十法界。
我們今天大乘經讀多了,知道這樁事情,知道之後怎麼辦?要落實,要真的放下。眼前這些事相雖然有,要跟佛菩薩一樣,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事相擺在面前,有,怎麼說非有?心裏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非有!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個才叫做隨緣,才叫做隨喜。普賢菩薩教我們「隨喜功德,恒順衆生」,沒事!恒順衆生就是沒事,不恒順就有事;有事就不能恒順,無事能恒順。前面在比喻裏面我們讀過,水能夠隨器方圓,不失自性,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像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我們要能懂得恒順衆生不失自性,自性是什麼?定、慧,你不失。你不能恒順,你沒有定,也沒有慧,諸位想想是不是這樣的?
你聽了之後會覺得這個事情難,真難!是的,凡夫難,難在什麼?你無量劫來把這個假的當作真的,習氣太深,煩惱太重,放不下;不但放不下,聽到如來真實教誨,你懷疑。縱然對佛菩薩恭敬,相信佛菩薩跟你說明事實真相,你怎麼樣?做不到。是不是不信?信!信,做不到!信,做不到,不是真信,真信就做到。信心也有等級,真信就做到,你沒做到,不是真信。爲什麼不是真信?這個道理沒有參透。我相信佛所說的,不是我的境界,我沒有透徹。透徹就做到,就入佛境界,《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要透徹,受用不可思議,真的是佛菩薩的受用。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再看清涼大師《疏》裏面第二段,「依所依者,謂彼火焰,即由于此無體無用不相知故,而有起滅虛妄之相,是則攬非有而爲有也」,我們先看這一段比喻,這段比喻還是講的火焰。火焰,他老人家說得很好,「即由于此無體無用不相知故,而有起滅虛妄之相」,這就是我們一般見到火光,看到的現象,這個現象實在講是非有而有。
這個法中,「妄法亦爾,依此無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是亦非有爲有也」。從比喻裏面,我們回頭來看一切法,這一切法也是依此無所依的真理。真理,僧肇大師說得好,他所說的都是世尊在經論裏面所講的,第一個他就說「本無」。什麼叫真理?本無是真理。現在我們接觸到的宗教,天主教跟我們講上帝,上帝是無形的,沒有形相的。祂不是像我們人有物質的身體,祂不是物質的身體,祂也不是精神的身體,而說什麼?上帝沒有形相,上帝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很多宗教裏面說他們的神明,都是這個講法。這個講法跟佛經裏面講的實相、法性、本無,本無就是本來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確確實實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爲什麼?一切妄法所依,它要沒有這個依,它就不能現相。
現相是事,事一定有理,是它的依據。這個理,佛法裏面稱爲無性之性,這叫做法性。事,決定無自性,一切萬法,大乘經論裏面講得很好,皆是緣起的,皆生起,這段是講起滅,起滅都是緣。既然是緣起,它決定沒有自性、沒有自體,自性是講自體,沒有自體。無性之性是真性,這是萬法所依,所以說是依此無所依的真理。所以稱它作妄法,法不是真的。你要說爲什麼它不是真的?你想到《肇論》裏頭第一句話說「本無」,它是依本無現出來的幻相,沒有自性,又不能夠存在,這個幻相,要記住前面講的剎那生滅。前面我們讀過的「並皆速滅」,那個範圍講得更大,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並皆速滅。
《華嚴》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也沒有自體。佛法裏面講心識,現在科學家講的是能量,宇宙之間有能量,科學家稱之爲場,科學家這個「場」的名詞,相當于佛法裏面講的法性。佛法裏面講的法性,就是現在科學家稱爲場,宇宙之間只有場存在,除了場之外,什麼也沒有。法性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本無,宇宙之間只有本無存在,永恒不變,就是《般若經》上講的無所有,此地也講皆無所有。「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永恒的,這個東西是真的,其他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並皆速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剎那生滅!
那麼眼前我們六根、六識搞的是什麼事情?這個後頭說是「攬非有而爲有也」,攬是分別、執著。所以這種有是從哪來的?虛妄分別執著而有的,有而非有,以爲有個有,實際上沒有。所以,有到底是回什麼事情?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這也是佛在經教裏面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味道就足了!你的心想沒有自體,心想出來一切法能是真的嗎?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就很有味道,妄法!攬非有而爲有,這個「攬」字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從妄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世尊在此地把真相說出來。
那我們要問,初信位的菩薩見惑斷了,思惑沒斷。思惑是什麼?貪、瞋、癡、慢、疑。惡見是見惑,那個斷了,現在還剩下來的就是貪瞋癡慢疑。爲什麼?習氣太重。實在講他對于實相、法性、法身、本無、緣會,見解同佛,也正是教下祖師大德常講的,「理可頓悟,事須漸除」。事是什麼?煩惱、習氣,要慢慢的來;理,理明白了。所以說,這要依《楞嚴經》的說法,所知障輕的人,所知障爲什麼輕?聞熏佛法不是一生一世。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真正能體會到一點意思,都不是這一生才學的;這一生開始學體會不到,吃了不曉得味道,當然更沒有辦法吸收它的養分。吃了嘗出一點味道,能吸收少許的養分,過去生中多生多劫都在熏修、都在學習。
上上根不是天生的,過去生中熏習的時間長,煩惱輕,煩惱不輕也不能開悟,悟,總是要煩惱輕,但是煩惱沒斷;斷了你就證了,就入境界,像此地已經入初信位的菩薩,入境界了,入境界是證果。我們現在還在門外,初信位沒有證得,八十八品見惑沒斷,可是事實真相懂得,明白了。佛所講的我相信,我能夠接受,我能夠肯定,我不懷疑。向下,當然我自己要認真努力來學習,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這個最短的時間也不知道是多少年月日,希望時間愈短愈好,能入這個境界。縱然不能夠契入,也要相似的入,相似的入就是我們淨宗講的功夫成片,煩惱沒斷,但是伏住了,定慧的力量伏住。你要是真正明白、理解,這是屬于道,道共戒,道共定,道裏頭自自然然有定、有戒。戒,言行如法;定是什麼?在一切境界裏再不會起心動念。你說爲什麼?知道剎那生滅,知道皆無所有,知道不可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放下了,是這麼回事情。
雖然放下了,分別、執著的習氣還是有,不過比過去減輕了很多,這就好。這種功夫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但是你要記住,生凡聖同居土,品位雖然不高,決定往生。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學佛爲什麼伏不住煩惱?這樁事情我們不能夠疏忽,不能不留意。爲什麼?關系我們這一生的成功、失敗。大乘經裏面講的諸法實相,多聽聽、多讀讀有好處,真的是幫助我們放下,幫助我們看破。看不懂沒有關系,只要你不疑惑,佛講的都是真話,都是事實真相,我們得一遍一遍的熏修,熏個十年、二十年、叁十年。
我在佛法熏修,今年五十叁年了,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放不下!這麼長的時間熏習,總有一點印象,這個印象起作用了。起什麼作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想起來,不會說根塵相接觸就迷惑了。根塵接觸的時候迷惑的人多!能…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