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四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受舍掉,他就不能生色界天;如果不能把這些物質放棄,身體是物質,我們居住的環境是物質,這個東西也舍掉,他就生無色界天,所以要修慈、悲、喜、舍。佛告訴我們,果然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放下,你都能舍掉,你才能超越六道輪回;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超越六道輪回了。你再能把世出世法一切分別舍掉,不但沒有執著,分別也沒有,你就超越十法界。

  

  所以,佛家修學沒有別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一個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對于事實真相明了了,明白了,放下是舍棄,那叫功夫。要舍,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譬如現在大家常常在一起,小小不如意就發脾氣。諸位要知道,常常發脾氣,在十法界裏頭跟哪一界相應?發脾氣跟地獄道相應。你發脾氣,你損害別人很少,損害自己太大了,你在造地獄業因,你將來果報就到地獄。所以有人告訴我,某個老人很有道德,很有學問,可是脾氣很大,我說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一定心平氣和,沒有脾氣,沒有煩躁。你對他怎樣的忤逆,他也不在意,他也不會放在心上,心平氣和,和顔悅色。

  

  你看孔老夫子,這是我們中國人最尊敬的,《論語》上我們看到他的學生對他的贊歎。學生們公認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夫子溫厚、善良、恭敬(對一切衆生恭敬,絕對沒有傲慢)、節儉(生活簡單樸素)、對人禮讓。所以,你要能夠顯現出來溫良恭儉讓,這個人有學問,這個人有修養,有道德,值得我們尊敬。如果書讀得很多,縱然年歲很大,脾氣很大,自私的念頭很重,樣樣放不下,我們對他雖然沒有尊敬,決定不能夠輕視。我們要輕慢他,那我們是罪過,我們對他有禮,我們對他忍讓,這就對了。

  

  你天天學,學的是什麼?尤其是在道場,道場人與人之間還要有摩擦,還要有不愉快,你要常常想,我們這個道場天天講經,天天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學爲人師,行爲世範」,這八個字挂在我們這邊,大家都看到。你是不是一個師表,你是不是大衆的模範?天天板著面孔罵人,那是模範嗎?真修行,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自新,無論在學業、道業都有進步。佛家講忏悔,普賢行願十門,第四門「忏悔業障」。再想一想,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一門不是修忏悔法?門門皆是!所以,忏悔法通一切法門,就跟此地講的妙慧通一切法,佛境通一切法。

  

  所以最後這個很重要,最後這叫大開圓解,大徹大悟。佛門有句話說「萬法歸一」,有人就問了,一歸何處?你們要碰到這個問題怎麼辦?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不要胡思亂想,一歸萬法。《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無論怎麼說法,都是一體的。你說一,你說多,你說萬法,你說歸一,都是一樁事情;萬法是從差別相上講的,一是從妙慧上講的,是從理體上講的。我們《華嚴經》前面講得很多,能現能變是一,所現所變是宇宙萬法;從所現是萬法,從能現是一。後面這句說得好,「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觀解」,這就是差別跟妙慧是一不是二。這種人生活在妙慧當中,工作在妙慧之中,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在妙慧之中,他怎麼不快樂。

  

  六祖慧能大師見五祖,向五祖報告,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要見五祖的時候怎麼報告?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不一樣!他的心是清淨的,是慈悲的,你看《壇經》上記載六祖的行誼,六祖溫和,六祖沒有脾氣。一切人說六祖的過失,他都承認,都感謝,我一定好好的改;從來沒有拒絕,沒有反駁,沒有怨恨,從這些地方看到他德行的成就。你看看十信菩薩已經入這個境界,入得淺,不深,六祖大師是初住以上,不是普通境界。這些示現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去效法,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一部經一門深入,好!肯定有成就。

  

  今天下午周律師來看我,他告訴我,他跟此地有叁十多位同學,每個星期在一起研究《金剛經》,用我過去所講的「金剛經研習報告」。他本來預備用叁年的時間,現在叁年過了,他說才研究到經文,看樣子大概要十年。我說好!一門深入,一部經,一句佛號。你看過去江味農居士,一生用四十年的時間在《金剛經》上,所以他的《金剛經講義》變成現在研究《金剛經》參考書裏面的權威。我講「金剛經研習報告」,主要就是參考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一生不改變,一部經,一句佛號,他老人家提出的口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真的往生。另外還有一位大德周止庵居士,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但是他不是用《金剛經》,他是用《心經》,《般若心經》。也是四十年的時間,他寫了一本《心經诠注》,集古今《心經》注解之大成,都是權威的著作。你今天想學《心經》,你不能不去讀他的《诠注》,你學《金剛經》,你不能不念江味農的《講義》,這是我們現代修學經教最好的榜樣。

  

  中國古人常講「貴精不貴多」,你這一門東西精通了。果然精通了,你一定會觸類旁通,沒有學過的也通了,所以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問你,你這部經有沒有學通,果然學通,一切經都通了。一切經都通了之後,你是弘揚一切經,還是弘揚一部經?如果真正通了,你的慈悲心生起來,慈悲心是本性,就是儒家講的性本善。本性本善,真心,真心本善,本善一定是慈悲。在佛家沒有講本善,佛家講慈悲,真正有慈悲,你不是炫耀自己。如果還有炫耀自己這個念頭,你是凡夫,初住菩薩境界你沒契入,初住菩薩沒有這種思想、念頭,一切爲衆生。現在衆生毛病在哪裏?毛病在學得太多,學得太雜,學到最後一無所成。在這種環境當中,你要是真正有慈悲心幫助他,你決定示現一門深入。你做樣子給他看,讓他覺悟,這叫真正有愛心,真正懂得攝受衆生的道理,自己給修學的人做一個好的示範。

  

  契入境界,就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也不例外,也是在這個世間來表演的。他自己對于生死這樁事情自在了,學其他的法門他還有困難,爲什麼?他見思煩惱沒斷,只斷見惑,沒斷思惑,所以他還出不了叁界。如果念佛求生淨土,他肯定超越叁界,決定往生,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余土。他要遇到淨土法門,不但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他得到了保證,真的是像四果羅漢一樣,「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作的什麼?了生死的這樁事情已經辦好了,不受後有是絕對不會再搞六道輪回,這是四果羅漢,叁果還辦不到。那麼初果、二果、叁果如果要是遇到淨土法門,一轉個念頭求生極樂世界,那立刻就辦了,而且比阿羅漢境界還要高。爲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們這個經文一開始就是圓教初信位,圓教菩薩觀照、理解,這是十信位中的觀照跟理解,跟佛就沒有兩樣。爲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就是如此,五品位往生。五品位的觀解跟圓教菩薩沒有兩樣,但是斷煩惱習氣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他還不是初信位,他是凡夫,初信位是聖人了。他知道此二不二,但是他煩惱習氣沒斷,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五品位也是穩穩當當往生,生的是凡聖同居土,當然凡聖同居土裏面決定不是下輩,中上輩往生。道理不可以不懂,不能不明了,對自己真的是有大利益。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現在我們可以看經文了,清涼大師在科判裏面說,「文中十段,皆先問後答,又先起明問,後解問明」,這些意思前面都講過了,明是智慧,實在講就是前面講的妙慧。第一段是文殊菩薩提出問題,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

  

  這是問答之主,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提出問題問覺首。清涼大師注得很豐富,也說明這裏面的意思太深,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問覺首者,彼得此門故,緣起深義,不覺則流轉故」,《疏》裏面這段文我們要特別重視。『覺首菩薩』修這個法門,得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什麼?就是緣起甚深,清涼大師注解裏頭講緣起的深義,覺首明白了。所以文殊菩薩要問緣起甚深,當然問覺首,不會問別人,這是他正是現前修學的課程。「不覺則流轉故」,這問題嚴重,你覺了你就是聖人,你不覺你就是凡夫。流轉是六道輪回,你要是不覺、不明了,你還是要繼續搞六道輪回,你很難超越。緣起是真實的妙慧,總一切法,所以清涼大師首先把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給我們說出來。

  

  下面他說,「正顯問端,略起五門」,我們先要了解清涼大師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爲什麼要問這個問題?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答,「初問所爲者,有二義故,最初問之,一拂異見,二顯深理」,這是首先講二義,這兩種義趣。異見是不同的看法,對緣起,現在在這個世間學術裏面講得很多很多,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緣起,這是大問題,一直到今天都找不出真正的答案。說法有很多,沒有一種說法是叫一切衆生心服口服,你就曉得這個問題不是小問題,確實是大問題。文殊菩薩在此地問,覺首爲我們解答,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對這樁事情,過去所有的這些想法、看法都會放棄。知道怎麼樣?知道是錯了,就能放下。

  

  爲什麼甘心情願放下?這個理太深,這種甚深的義理不是用言語能說的,也不是用想象可以思考的。你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回頭了,不再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絕對找不到答案。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答案就在你現前,你就明了了。雖然明了,你也說不出,不但說不出,你也沒辦法去思惟。大乘教裏常講,這個問題是「動念皆乖,開口便錯」,開不得口,動不得念;念頭一動,錯了,口一開,那錯中更錯了,你怎麼能了解事實真相!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