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一五卷)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注疏,第二段「正顯問端」。前面我們學習到「顯深理者,令諸大菩薩,于此實義,發深信解,起行證真,始終皆實,故問斯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今天接著看下面,清涼大師引《起信論》裏面一段話說,「起信論雲,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起信論》是馬鳴菩薩造的,叫《大乘起信論》,摩诃衍就是大乘,這是梵語音譯的。有法,法是方法,能夠幫助衆生生起摩诃衍的信根,大乘信根,是故應說。這個意思很深,我們讀《大乘起信論》才知道大乘確實是不容易,小乘的信根容易生起,大乘確實不容易,它要具足大乘的條件。

  

  下面說了,「所言法者」,這個法是什麼法?能起摩诃衍信根,這是什麼法?「謂衆生心,依一心法,有真如門,及生滅門,彼論依此生淨信故」。彼論就是《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就是依衆生心。心確實是一心,可是一心裏面有真妄兩門,有真心、有妄心,真心是真如門,妄心是生滅門。爲什麼會有真妄?大乘法裏面常講覺、迷,覺就是真如門,迷就是生滅門,大乘覺迷是一不是二,這個就很難懂。如果說覺不是迷,迷不是覺,我們好懂;覺迷不二,這個事情真難懂。你要真正明了覺迷不二,你才真正知道大乘法裏面所講的生佛不二。衆生是迷,走的生滅門,諸佛與法身菩薩是覺,走的是真如門,真的是生佛不二。這個道理太深!這個事實雖然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不認識,我們不承認,絕對不會相信它,所以這個樣子你要想契入大乘,難了。

  

  大乘法裏面,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中國示現的,東方連日本、韓國都有這個說法。我去訪問的時候他們都告訴我,他們都相信永明延壽、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所以對于這叁位祖師非常尊敬。智者大師爲我們示現的五品位往生,我跟諸位提過多次,五品位的人(這是大乘)知見跟佛菩薩沒有兩樣,就是認知。什麼知見?覺迷不二,凡聖不二,他們對于這個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個叫解悟,不是證悟。爲什麼不是證悟?煩惱沒斷,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沒斷,所以他還是凡夫。他要是在這一生當中,縱然遇到大乘,沒有遇到淨土、沒有求願往生,還是要搞六道輪回。

  

  上次我到杭州,去看看圓澤禅師的遺迹,叁生石。這個遺迹還在,有叁塊很大的石頭,旁邊刻了有碑文,這個碑文是民國初年(民國二年)刻的,就是圓澤禅師跟李源的一段故事,「叁生石上舊精靈」。圓澤禅師了不起,他知道他來生在哪裏投胎,知道投胎到哪一家,有這種本事,我們凡夫不知道。李源是個老居士,他們兩個交情不錯,一同約了到四川去遊玩,李源希望走水路,圓澤就希望走旱路,到最後圓澤還是沒有法子,隨順李源。走到杭州這個地方,圓澤就告訴他,我不願意走這條路線,原因就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婦人懷孕叁年了,等著他去投胎。李源聽到這個話非常難過,他說那我們就改道。他說不行,既然到了,我就一定要去。他說,我就要去投胎去了,叁天之後你到這一家,你敲他的門,來看看我,我對你一笑,以這個爲記,希望十二年之後,我們約在西湖這個地方見面。就是叁生石遺迹這個地方,他們兩個約會的,前生跟今世的約會,約會在這裏見面。李源守信用,十二年後真到這裏來,看到個小孩騎在牛背上吹個笛子,就是圓澤禅師的再來。

  

  所以知見,大乘人知見跟佛沒有兩樣,煩惱習氣沒斷,還是要投胎,不過修行當然比上一世會更進步一點,底子深。如果遇到淨宗法門,就跟智者大師一樣,凡聖同居土上中品往生,這靠得住的。智者大師爲大乘學人做這樣的示現,我們要感恩戴德,所以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絲毫留戀。史書裏面記載這樣的事情很多,前一世是高僧大德,也是祖師大德,接觸富貴人家多,他們來拜佛的。帝王大臣、長者居士,你對他們生一念羨慕心,好了,來生你就到他家投胎,做他的子女,很多很多。所以在末法時期,能夠遇到淨宗法門真正是無比的大幸。可是雖然遇到這個法門,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對這個世間榮華富貴、名聞利養,念頭都斷盡了,念頭尚且沒有,哪有這種行爲?決不會在這上攀緣,一心向往極樂世界,一心希望見阿彌陀佛。

  

  這兩天河南有個吳居士來看我,希望他能夠替我辦回祖國的這樁事情。我年歲這麼大了,再過兩年八十歲了,人能不能活到八十歲不敢說。方東美先生七十九歲往生的,他老人家七十九歲的那一年,是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我到香港來之前去看他,他告訴我身體不如去年,還沒有症狀,只是覺得身體工作多一點的時候會累,他說從前沒有這個現象。我向他辭行到香港來講經,那一次我來了四個月,在我講經圓滿的前叁天,臺北打電話告訴我,方老師過世了,通知我。我的經最後還有叁天,叁天講完之後,趕緊回到臺北,參加他的告別式。

  

  所以要曉得,七十以上叫風燭殘年,就像風中的蠟燭一樣,隨時可以滅掉的。不要認爲還有明年還有後年,這樣想法你就完全錯了,佛在經上常說「人命在呼吸之間」,你不要想的太久。有一天,這一天的時間要抓住,這就對了;不要想到還有明天,還有明年,你這個想法就錯了。于這個世間還有緣,還能夠多住幾年,隨緣,決定不攀緣。攀緣是我要想怎樣怎樣,這是攀緣,攀緣你很辛苦,你有求,有希求,你有希求你就有失望。佛菩薩教給我們,祖師教給我們的話,是正確的,于這個世間沒有希求,永遠沒有希求,永遠沒有失望,哪裏有緣哪裏去。如果這個世間,這個地球上沒有緣了,你就要知道你就可以提前往生,不是辦不到。

  

  杭州這個地方,東天目山是寶志公開山的,在這山上最初建道場的寶志公,是梁武帝那個時代,寶志公後人都知道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四川有一位寶香法師應化在那邊,那也是個菩薩,也不是普通人,在那邊教化衆生,教化得很辛苦,一般人不聽!四川有個居士到杭州來,來看寶志公,那也是寶香法師的信徒,寶香法師囑咐他,到杭州一定要去看寶志公,所以他來看寶志公。見了面,寶志公第一句話問他:四川的香貴不貴?這個居士說:四川香很賤,就是很便宜,很賤,不值錢!寶志公就說了:那可以走了!他聽不懂。以後回到四川,寶香禅師就問他:你有沒有見到寶志公?見到了。他說什麼?他說他見了我面就問我,四川的香貴不貴,我說很賤,他說那可以走了。寶香禅師就滅度了,生死自在。

  

  他滅度了,真的就度了很多人。他滅度的時候也開個法會,法會那天他隨順衆生。衆生不吃素,他那天開會,你們吃什麼我吃什麼,雞魚鴨肉吃很多。吃完之後他顯神通,口裏頭吐出來的都是活的,人都嚇呆了,就往生,就走了。走了之後才曉得這個人是高僧,這在高僧傳裏頭都有記載。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一個地方,緣分。緣盡了,沒有人願意跟他學,大家都不聽,徒衆雖然多,陽奉陰違,寶志公點化他,你的緣盡了,你可以走了。所以他問香貴賤,是說寶香法師在四川大衆心目當中有沒有人尊重他,他說很賤。確實沒有人尊重他,沒有人尊重是不能依教奉行,這就是不尊重。絕對不是說供養很好,禮遇很好,不是的,諸佛菩薩絕對不重視這些。重視什麼?依教奉行。給你講你做不到,就是你根本就瞧不起,瞧不起佛法,瞧不起叁寶,那就不能在這裏住世;住世這個地方人造罪業,趕快走,道理在此地。所以,尊重不是從口頭上,是真正依教奉行。

  

  我們這麼多年來,真是全心全力隨順佛陀教誨。爲什麼還不眠不休的在做?有沒有被人尊重?我知道沒有,我的身邊都沒有。身邊都沒有爲什麼還要做?網路上有,電視機前面有,不在身邊,這個我知道,也有人告訴我。確確實實有人從網際網路、從電視、或者從流通的光碟得到之後,能信、能解、能行,真得利益。所以,我講經興趣始終保持著高度,一絲毫都不懈怠,不是爲周邊的,我周邊真的沒有人。

  

  道場,早年我們韓館長主持的「臺北華藏圖書館」,以後又有一個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是不是很如法?不是。但是那是我學習、曆煉的一個場所,我在那個環境當中磨煉,曆事煉心,成就自己。真正的道場,我在講經講過很多很多次,六和敬的道場,我這一生一個都沒有遇到。哪裏有六和敬的道場?道場住兩個人都鬧意見,都不和,所以世法裏頭常講家和萬事興,由此可知,在這個時代煩惱習氣多重。我今天要不是在這個攝影棚裏面講經,我就不會住在這個世間,早就往生,跟阿彌陀佛走了,你說我留在這個世間幹什麼?沒有理由。對這個世間毫無貪戀,這個世間人要的我都不要,我所要的世間人不要。所以我們在一起,縱然你不能契入,也好,所謂「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你這一生不能成就,阿賴耶識裏面種了這個種子。這一生不能往生,李老師講你還得要經曆長劫輪回,總有一天你會成就,你會到極樂世界去,這是肯定的。哪一生哪一劫,那我們就不知道了,真實的利益在此地。

  

  大乘裏面,知見比什麼都重要,所謂佛知佛見,《法華經》裏面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地方是講初信菩薩。這個地方的初信,諸位要曉得,佛法裏面講,天臺講的藏、通、別、圓。藏教是小乘,通教就是大乘,它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大乘的開始。別教跟小乘完全不一樣,別于小乘,這就是純大乘。後面是圓教,圓教是圓融無礙。什麼叫圓融無礙?《華嚴》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藏、通、別、圓是四,四就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四即是一,一即是四,不二!這個知見純真無妄,所以大乘人,圓教初信菩薩,初信位菩薩知見跟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沒有兩樣。兩樣的那是講斷證功夫不相同,每個人根性、緣分不一樣。有人在挫折當中…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