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一叁卷)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注疏。「既說順田,須持聖教」,這個說得很清楚,聖教就是佛經,持,他不說讀,讀是讀誦,持是要做到。所以,佛法裏常常教人「受持讀誦」,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要保持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保持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依聖教爲准則,這才叫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金剛經》不長,只有五千多字,可是「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一句經文,居然重複了十幾遍。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讀誦的時候有沒有覺察到?佛真的是一而再,再而叁,叁而四,無數次的重複提醒我們,對聖教要受持,要接受、要保持,不能失去。讀誦是受持重要的手段,經天天要念,展開經卷就是我們面對世尊,面對諸佛菩薩,一心一意聽佛菩薩的教誨。
末後一句說得好,「爲人演說」,不是爲自己,是爲衆生。演是自己做到,依教奉行,把它落實在生活裏面,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做到!佛法你才真正學到,你才能得真實的利益。所以,世尊這句話說了十幾遍,非常重視這個「演」字,演是表演,現在人說的,我們要做個好樣子給社會大衆看,佛弟子一定要依佛的教誨。
我在去年十月,第一次訪問印尼,承蒙副總統哈茲接待我,他向我提出一個問題:希望全世界的佛教徒都能夠奉行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伊斯蘭的信徒都能夠奉行《古蘭經》的教誨,他說這樣世界就和平了,沖突就沒有了。這個話說得對,完全正確,我非常贊同他的理念。現在問題就是怎樣把佛經,把宗教經典神聖的教誨,教導全世界信奉宗教的信徒。我們絕對不是勸導他叛教,不是的,而是真誠期望他們能夠奉行自己宗教的經典,依教奉行。這個社會動亂就能化解,對立、矛盾、沖突都不是嚴重問題了,世界的安定和平指日可待;只要社會安定和平,接著一定是繁榮興旺。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努力的目標,是怎樣把經典的教學,我們今天講的宗教教育,能夠普及到全世界。我還說了,各個傳教師、宗教的領導人,不僅僅要深入自己的經教,而且還要旁通其他宗教典籍,這樣才能化解誤會,化解對立。宗教可以團結,宗教可以相輔相成,可以互助合作,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
我在印尼訪問過國家領導人,訪問過各個宗教的領導人、傳教師,我們的理念非常接近,所以我們在一起相處非常歡喜,這個事情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沒想到。往年在新加坡,我確實用了叁年的時間,把九個宗教團結成一家人。去印尼的時間短,沒想到他們宗教這樣的開明,能夠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贊歎,它有很好的基礎。所以這個地方找我,我不能不去。我總希望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帶頭人,帶頭是比較困難,印尼有這個緣分。因爲這個國家是宗教之國,全國不信宗教的人很少,大概只占到百分之一、二,幾乎沒有不信宗教的。這裏面信回教的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六,也就是一百個人當中,八十六個是回教徒。印尼有兩億兩千萬人,其他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跟佛教,佛教跟印度教的人口比較少,大概只有七百萬人,基督教跟天主教合起來大概有一千五百萬。所以都信宗教,都信神,都願意聽神的教誨,這個事情好辦。
我們教別人,說我們怎樣怎樣,人家不相信,我們引經據典,說安拉真主在經上怎麼講的,他就相信了,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宗教教育的落實,我現在在這裏細心觀察,能不能在印尼落實,如果能在印尼落實,這是世間一大好事,讓印尼帶頭來做。舉世都知道印尼的社會不安定,如果推動了宗教教育、宗教的教學,能夠在一年當中這整個國家社會安定了,族群跟宗教都和睦相處了,這就值得給世界人做榜樣,就肯定宗教教育是有價值的,宗教教育可以化解沖突,可以促進社會安定和平。我在一年當中去過五次,是一次比一次殊勝,叫我沒有辦法,不想去也不行,要是套一句佛話來說,緣在那個地方。我們學佛的人總要懂得隨緣,總要幫助這些有緣人,信仰宗教、信神的都是有緣人。所以,這一句講既說順田,不是違反的,是正面的,是善的,須持聖教。
我們這一年當中,臺灣、東南亞的一些信徒發起印《大藏經》,我很贊成,這是聖教。有人說花這麼多錢印《大藏經》沒有意義,不如拿這個錢去辦學校。我們在內地也辦了不少學校,贈送獎學金更是普遍,在國內有一百多個學校接受我們的獎學金,我們幫助窮苦的學生,幫助他完成學業,面面都照顧到。《大藏經》是叁寶之一,佛陀在世,叁寶是以佛寶爲中心,佛滅度之後,叁寶就是以法寶爲中心,這個很重要!我們發起印的數量不多,你想想看國內多少道場、多少學校、多少圖書館。圍繞著中國周邊的這些國家,像日本、韓國,再往下是菲律賓,再下面越南,再下去南亞,這麼大的幅員,我們這幾部《大藏經》太少了。
也許同學們會問,印的這些《大藏經》,將來有人去讀嗎?如果沒有人讀,那不變成廢紙?對的,你想到了,我也想到了,所以我在今年找了一批人,做什麼工作?圈點《大藏經》。《幹隆大藏經》沒有標點符號,所以讀誦比較困難,我們現在要做的,要做注音,要做標點。標點不必用新式,我們用句讀就可以,用圈、用點,圈是句,點是讀。段落我們把它勾出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便利大家閱讀。不僅如此,我進一步還要找,我就找讀書人,口齒伶俐,字正腔圓,我請他讀,請他讀經。然後我把他讀的做成CD,不要影像,完全要聲音,那就變成有聲的《大藏經》,跟經典配合,流通全世界。這是中國的國寶,是非常值得去做的,非常有意義。同時在這一次,我們已經將這套《藏經》重新編目,便利于檢查,我想查哪一部經,我有很好的目錄,很容易查到。
所以,大家是爲一時想,爲眼前來想,辦小學重要;如果爲後世想,眼睛看遠一點,印《藏經》就重要了。近程的、眼前的利益,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慈善家,他們都歡喜在做,印《大藏經》這個事情沒人做。我這一生當中,實在說就是要做沒有人做的好事,有人做的,我贊歎,歡喜贊歎;沒有人做,那我們要全心全力來帶頭來做。希望大家能了解這個意思,能知道用心之苦。你看看早年,現在你們到北京,到房山,你看看那邊的石經,《大藏經》刻在石頭上,刻了將近一千年。爲什麼?唯恐戰亂這個經會喪失,所以古人用心之苦,把《大藏經》刻在石板上,埋在深山裏面,流傳給後世,這是什麼樣的精神!
我們今天知道,藏在深山可不可靠?不見得,如果一個大地震,那就全毀掉了。唯一可靠的方法,多印,分送在全世界各個學校,各個圖書館,各個道場,這樣子這個經典、聖教才能夠真的保持下去,續佛慧命,不至于失傳。各人用心不相同,我們用心很苦!對于別人的指責,別人的批評,我們都默認,我們不反駁,我們還是要繼續去做。佛門有句話說,「各人因果,各人負責」,做這樁好事也是因果。學佛,學佛根本的依靠就是經典,所以經典所在之處,法身慧命之所寄托。
下面說,「教在勤行,行須助道,助必有正」。教,這個教是教學,教學能有成就,關鍵在哪裏?關鍵在勤行,一般講精進,勇猛精進,你才能成就。學教、修道,修學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裏?原因都在懈怠,諸位細心去觀察你就知道了。精進度懈怠,菩薩修學六個綱領,精進,精進就是此地講的勤行,這個我們要知道。修學爲什麼會懈怠?原因是對于經教不能夠理解,學習沒有興趣,沒有法味,自自然然他就退心。這是一切衆生都會遭遇到的瓶頸,你要懂得克服,你要突破,突破之後一帆風順,頭一關很難很難突破。
接著說,「行須助道,助必有正」,正助雙修。用什麼來做助道?沒有定法。我們在這些年來幫助一些同學們,我們真的是回過頭來做紮根教育。紮根,所以特別重視《弟子規》。我想了很久,從前的人無論是儒、是道、是佛,修學都有成就,都不難,學儒的人能守禮,學佛的人能持戒,爲什麼現在人不行?這個要認真去思惟。那就是從前的人,真的從小都受過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他有善根。社會汙染少,這是修學很好的助緣,不像現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是不是好事情?很難講,再過幾年要看這個結果,它給社會帶來是好處還是災害。所以我肯定,《弟子規》不但是儒家修行的根本,也是佛家戒律的根本,果然能學好《弟子規》,持戒不難;五戒十善,世尊跟我們說的叁聚淨戒,都不困難。所以,《弟子規》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要求自己要完全做到。
這個小冊子文字不多,我們印成了袖珍本,可以放在口袋裏,時時刻刻拿出來檢點自己的行爲,務必要求相應,這些都是屬于助修。印光大師提供給我們叁本書,這叁本書也是屬于助修。我們的正修是「叁經一論」,或者說「五經一論」,五經不必每一部都要學,專攻一、兩部就足夠了,其他的可以做參考,讀個幾遍有那麼個印象就行了。選的主修,或者選《無量壽經》,或者選《彌陀要解》,主修的,那是自己每天的早晚課誦,這樣正助雙修。助修決定是幫助自己斷惡修善,幫助自己看破放下,這就對了。
底下一句,「殊途同歸,得一道者」,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殊途同歸得一道,這一道不僅是佛法,大乘、小乘是一道,顯教、密教是一道,宗門、教下是一道;再把它延伸出去,全世界、遍法界虛空界,九法界裏面所有一切不同的宗教,還是同歸一道。上次我在日本,拜訪中村康隆老和尚,這位老和尚今年正好一百歲,我去看他,他非常歡喜。在前年我跟他第一次見面,他告訴我,全世界每一個宗教的創教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聽了很歡喜,你看看《普門品》裏頭不是說得很清楚嗎?菩薩…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