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錢,可以用來製做化妝品等,上海的奶渣加工成顆粒出口,甘南這裏也加工,但因技術不過關,達不到出口標准。牛羊皮加工中的差異就更大,美國人能把一張皮革分成10張,上海的皮革廠也能分成五張,皮鞋、皮箱、皮茄克、錢包等等無所不做。西北牧區雖說也辦了皮革廠,一張皮卻只能分出兩張,加工的皮茄克柔軟度、光潔度等遠遠趕不上先進地區的産品,在市場缺乏競爭力……
大師說:要改變上述落後狀況,除了改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外,最主要的還是通過大辦教育,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質。只有科學技術進入了草原帳蓬,牧區經濟才能有大發展,也才能有藏區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
懷著一顆赤熱的愛國憂民之心,大師利用他在海內外的影響,做了許多有得于經濟發展的實事,如爲蘭州市永登縣的玫瑰油找銷路,聯系補償貿易;動員在美國、加拿大、瑞士、印度、尼泊爾等國家的藏胞回國投資等等。
在甘肅省省會蘭州市七裏河區小西湖,有一個叫柏樹巷的地方。乍看起來,這裏窄窄的街巷,擁擠的民居,就如每個城市都有的普通居民區一樣,沒有什麼特點。然而稍加留神,人們就會發現:住在這裏的人和在巷口設攤擺點的商販,幾乎是清一色的回族穆斯林,男人們頭戴白號帽,女人們纏著各色蓋頭。貢唐倉大師在蘭州的府邸,就座落在這個穆斯林群衆聚居的柏樹巷深處。
這是一處寬敞、雅致的院落,位于最裏面的主樓,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藏式樓房,樓高兩層,一樓爲客廳、隨行人員住房、廚房、值班室等;二樓爲大師的會客廳、書房、臥室、經堂、飯廳等。樓門兩側,植著幾株修剪整齊的柏樹,終年常青,暗香幽幽。樓房一角,還有一株生長茂盛快及樓頂的果樹,每年春暖花開時節,青枝綠葉、繁花似錦;夏秋則果實累累,滿樹溢香。這座府邸原是個菜園子,是大師出獄後政府補發的7萬元冤獄補償,及原來在夏河的1000多間房屋的補償款(一共4萬元)等資金所建。大師給這座肅穆雅靜的府邸起了個十分溫馨的名字:“敦支尕察”,藏語意即“事成樂園”。的確,在蘭州這個百萬人口的西北大城市裏,大師的這座府邸就象一處世外桃園,甯靜、祥和,讓無數的人心向往之:只要大師在家,從早到晚前來拜見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生活在邊遠牧區的藏族、蒙古族牧民們,更是把這裏當做“聖地”來朝拜。他們爲了見到佛爺,得到大師的祝福,常常身著皮襖、藏袍等民族服裝,背著酥油、炒面,扶老攜幼,輾轉數百裏來到蘭州。
這些虔誠善良的牧民們,爲了見到貢唐倉大師,什麼苦都吃得了:住旅店太花錢,又不習慣,他們便在從蘭州穿城而過的黃河岸邊石頭灘上、東郊舊飛機場的空地上搭起帳蓬棲身,或者在小西湖公園、段家灘一帶枕著行囊、蓋著皮襖露宿。曾有幾位上了年紀的年老牧民走不動路,被人背著來大師曾經居住過的一只船巷住所拜見大師。得知此情此景,大師又感動又不安。他曾動情地對牧民們說:“你們遠道而來,在蘭州又沒個住處,太受苦了。以後,你們不要來看我,我去看你們。”一句話感動得牧民們哭了!
但大師社會活動多,實在太忙,不可能經常在牧區。爲滿足牧民們的心願,在“敦支尕察”未建成前,大師四處聯系,要在蘭州建一處“牧民之家”。後來終于同甘肅省百貨公司汽車隊達成協議,大師付給對方7000元,在蘭州西站南邊的龔家灣建起了“牧民之家”。1981年剛建成後的冬天,大師曾在一月之內叁次前往“牧民之家”看望牧民,問大家需要什麼,有什麼困難。藏胞們眼含熱淚告訴大師:“托佛爺的福,我們總算在蘭州有個落腳點了。過去住旅社,一天至少要花叁四元,冬天用爐子還要另外收錢;在這裏住平房一天只收一元五角,若在院子裏搭帳篷,只收五角錢,各方面都很方便。”這年的冬天,先後有2500多名來自甘、青、川藏區的牧民住在“牧民之家”。
後來,大師在柏樹巷建成了“敦支尕察”。這座名爲“事成樂園”的府邸,很快又成了甘南牧民們的駐蘭辦事處。牧區的人來蘭州,都要來“敦支尕察”,朝拜完大師,要辦事、看病,人地生疏,語言又不通,困難重重。大師就吩咐身邊的工作人幫他們辦理。牧區醫療條件差,來蘭州看病的人很多,大師讓身邊的人聯系了醫院,幫助辦理了住院手續,還要經常過問治療情況。大師了種種功德,筆難詳述。草原的人們這樣傳頌:“在貢唐倉佛爺的心裏,老百姓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
重建拉蔔楞寺大經堂
中國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占主導地位的格魯派,有著名的六大宗主寺廟,它們是:西藏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日喀則的劄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蔔楞寺。
始建于公元1709年的拉蔔楞寺,座落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洲夏河縣城,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曆史上曾經是甘、青、川邊界地區乃至整個安多藏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寺建築面積86萬多平方米,共設有聞思、續部上、續部下、時輪、醫藥、喜金剛六大學院,僧侶修習內容包羅了藏族文化科學藝術的全部學科,佛經學業尤其久負盛名。
六大學院中規模最大的聞思學院(俗稱大經堂),由第一世嘉木樣大師俄項宗哲創建于1714年(清康熙53年),是拉蔔楞寺全體僧衆集會念經、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270多年來,大經堂以其豐富的宗教內涵和珍貴的文物價值,成爲僧衆、藏族人民至爲崇拜、敬仰的地方。
不幸的是,這座宏偉壯觀的建築群,10年前卻被一場意外大火化爲灰燼。在僧俗信衆悲痛萬分的時刻,貢唐, 倉大師與嘉, 大樣大師一道,沈著冷靜,遇悲不驚,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力以赴投入重建大經堂的艱苦工作,終于使大經堂在5年後再現輝煌......
1985年4月8日淩晨4點鍾,當萬千僧衆面對化爲灰燼的大經堂悲痛莫名、六神無主的的時刻,貢唐倉大師與嘉木樣大師等從北京趕到了現場。第叁天,甘肅省委、省政府鄭重宣布:重修大經堂
拉蔔楞寺佛教徒虔誠的的心靈中,永遠銘記著這個不幸的日子:1985年月4月7日。
這一天,拉蔔楞寺與往常一樣,敞開大門迎接四方來客。大經堂的廣場前,商販們照例擺開了各種攤點,旅遊觀光的人們或以佛殿金頂爲背景攝下美好的瞬間,或在寺管會開設會的宗教、民族用品店鋪前精心選購。大經堂的正殿裏,400多位喇嘛舉行佛事活動,渾厚的誦經聲和法器的奏鳴聲交相回響。進香拜佛的人們在佛殿中一遍又一遍地磕頭祈禱,向無所不在的慈悲的佛訴說著心願……一切都是那麼平和莊重,安甯自然。
臨近下午兩點鍾,大經堂的法事活動圓滿結束,喇嘛們鎖上大門去用飯了。兩點二十分左右,從大經堂的天窗裏突然冒出股股濃煙,很快,濃煙從整個大經堂滾滾而起,火勢借著高原4月依然凜厲的寒風,以及經堂裏晝夜不熄的酥油燈、木結構建築經年形成的幹燥,象瘋魔一樣四處蔓延,同時伴著噼哩叭啦刺耳的爆裂、燃燒聲。
發現了火情的喇嘛、遊客失聲呼喊著,把“救火“的呼叫立即傳遍整個寺院、傳遍街道兩邊和夏河縣委、縣政府領導耳中。無數的人不約而同地奔向大經堂,試圖用各種方法控製火勢。縣郵局暫停其它業務,專線聯絡州上和省上。電話很快把失火的消息報告給甘肅省委領導和北京班禅副委員長府邸。蘭州的消防隊、甘南州的消防隊、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消防隊,一齊向拉蔔楞寺風馳電掣而來。甘肅省委副書記盧克儉、副省長年得祥等領導迅急趕來了。各方面的力量彙成一支強大的滅火大軍,終于在當晚控製住了熊熊的火勢,使其沒有威脅到鄰近大經堂的藏經樓、大金瓦寺等大型建築。
然而曆經二世、叁世嘉木樣精心擴建、占地10余畝的大經堂,卻幾乎來不及撲救,叁座巍峨的殿宇、數百間房屋、無數珍貴的文物,在熊熊烈火中化爲灰燼……
喇嘛們失聲痛哭,淚水不止。信教群衆長跪在地、捶胸頓足。有的藏族老人哭訴:”經堂燒掉了,還有什麼活頭!”數百公裏外的牧民連夜趕著牛羊來了,要求寺院收下他的全部家産,重修大經堂,他自己去討飯。目睹慘狀,許多漢族、回族群衆也禁不住潸然淚下……
大經堂失火當天,貢唐倉大師與六世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黃正清一起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晚上,十世班禅大師在家中請他們吃飯。進餐時,接到寺院方面的電話,說大經堂下午失火,現在仍在燃燒。大師叁人心急如焚,8日早晨向會議請假後,即坐國務院機關事務局訂的飛機趕往蘭州。下飛機後直奔蘭州甯臥莊賓館,與等候在那裏的甘肅省省長陳光毅會面後,晚上10點即星夜趕往夏河,到達時已是下半夜4點鍾。大師一行的到來,極大地安慰了情緒激動的人們。班禅大師也派他的父親和經師,專程來拉蔔楞寺了解情況。
貢唐倉大師回憶說:“我們趕到現場時,大殿已經倒塌,下面的廢墟還在冒火。我們一邊澆水,一邊挖找一至五世嘉木樣大師的舍利靈塔。一、二、叁世嘉木樣的遺體是肉身,四世和五世是骨灰。先挖出來的是二世靈塔。雖然塔已倒,但遺體肉身沒有受損,只是頭有點耷拉。叁世最完整,衣服都未燒著。找到一世的靈塔時,裏面的遺體已經火化。我親自拾起骨灰。四世、五世靈塔基本完好。五世的舍利靈塔最爲豪華,整個用銀皮包裹,門是純金做的,四周鑲嵌珊瑚、瑪瑙 、珍珠、琥珀、子母綠寶石、金剛石、松耳石、翡翠等珍珠寶石萬余件。大火已將金銀溶化,最後拾到約500公斤銀子,而金子只有7兩。”
一至五世嘉木樣靈塔中的遺體和靈骨被及時搶救出來了,這是不幸中的萬幸!另外,大經堂中90%的展品、1300多件珍貴文物、1000多個銅佛像、五幅大型織錦挂毯式佛像也基本保存了下來。貢唐倉大師說:“值得一提的是,叁樓展覽館有黃金、寶石、珍珠塔等寶物,失火後寺院喇嘛…
《金席大師貢唐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