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席大師貢唐倉▪P28

  ..續本文上一頁達賴靈塔,高達十四點八五米,全用五千五百公斤純金色裹。靈塔周圍又鑲嵌了無法計數的珊瑚、珍珠、瑪瑙、松綠石等,光彩奪目,滿堂生輝。

  從東大殿登上白宮頂端,我們進入了達賴喇嘛的寢宮。寢宮坐北向南,由許多房間組成,每間殿堂均有落地式玻璃窗、起居室、休息室、大小客廳等都保存得完好無損。由于居高臨下,面向正南,空氣清爽、陽光鋪地,極爲適宜。各種豪華的陳設以及金盆、玉樹、波斯地毯,均顯得富麗堂皇。尊貴的佛像在各種绫羅綢緞襯托下,令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我們的參觀受到熱情接待,可隨意往返于寢宮、客廳乃至衛生間。我們留意地看到床上的錦緞被褥,好像剛剛打開,衛生間裏也還存放著毛巾,似有等待主人歸來之意。

  大昭寺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最神聖的地方。平日朝拜的人群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每月十五日稱爲“望日”。這天更是人潮如海,星夜不散。寺內最神聖的佛殿,就是供有釋迦牟尼佛像的大殿。金佛慈祥安泰,光彩照人。腳下陳列著我國領導人和一些外國領導人曆次敬獻的哈達。這裏每年主辦的法會,已成爲民族性的節日,川、青、甘等地以及錫金、不丹、尼泊爾等國的信民,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前來參加,朝拜的人群綿延幾十裏之多,真是車水馬龍、商賈雲集。

  當然,在解放前,大昭寺附近的八角街市區,很少有社會性的公共設施,如今方圓五十多公裏,不僅有醫療、文化、出版及藝術團體,而且還有電力、冶金、化工、紡織、燃料、機械等工廠。

  日喀則恭見大師

  ——西藏紀行之叁

  貢唐倉·丹貝旺旭

  受班禅副委員長之邀,我們在結束拉薩訪問之後,取道西行,前往日喀則恭見等候在那裏的大師。

  汽車翻過崗巴拉山,進入後藏地區,急奔六個多小時,便到達日喀則。

  “日喀則”的地名,見于經傳遠在公元八世紀。噶瑪王朝統治全藏時,便建都于此。我們住進日喀則賓館。大師的經師及父母都在賓館迎接,安排食宿。第二天清晨,我們赴寢宮拜見了班禅副委員長。班禅的夏宮在城西南約一點五公裏處,這一帶在曆史上就是琪花瑤草繁茂之地。大師的住所是一個全藏式叁層小樓,四周布滿了參天古樹和花壇,故走進大門即有奇香谧靜之感。但由于曆史的動蕩,昔日夏宮設施、樓內的裝飾,幾乎蕩滌無存,文物、佛像、經卷也大都散失。一樓大廳可說空空蕩蕩,二樓會客室內也只設置必要的待客用具。牆上的壁畫雖有部分殘存,但因亂寫標語,許多地方只能用塗料覆蓋。大師體諒群衆疾苦,不許重修家園,不追究任何責任。我與大師在日喀則相會,還是有生以來第一次。他雖很忙,可仍抽時間同我促膝談心,無論藏區建設、藏漢關系,以及曆史演變,他都有許多獨到的見地。大師身居國家領導行列,爲昔日的憂患焦慮,爲未來的發展運籌,爲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羁絆而勤奮工作。

  告別大師之後,我們經過小憩,又開始了緊張的參觀活動。日喀則海拔叁千八百米,其西南的尼瑪山即太陽山上,座落著宮殿如城、瓊樓玉宇的劄什倫布寺。該寺始建于公元一四四七年,占地面積爲叁十萬平方米。寺的大經堂內有班禅大師的寶座。坐椅木質包金,背上雕以龍鳳,加配的扶手屏風,珠玉鑲嵌,金碧輝煌。經堂四壁全部是繪工精湛的壁畫,其中各種飛天神女翔于雲間樹上,撒花禮贊。在各種本生故事畫面之間,也以飛天穿插。

  出了大經堂向西,我們又進入了大強巴殿,它高叁十余米,共七層。殿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銅佛。這是我國最大的銅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其建築工藝、設計圖案都是難能可貴的。銅佛高二十六米,底座長十叁點八米,佛手的中指長一點二米,腳長四點二米,肩寬十一點五米。強巴佛雙眉間的“白豪”,使用大小鑽石叁十一顆,珍珠、琥珀、松綠石叁百多粒。他是一百一十位工匠,花費黃金六千七百兩,銅十萬多公斤,曆時四年才修成功的。

  劄什倫布寺也有光輝燦爛的金頂建築物,其下則是豪華的靈塔殿堂。四世班禅洛桑曲吉堅參,是曆史上一位很有名望,且博學多才的大師。他的靈塔興建曆時四年半之久,塔身高達十一米,用黃金一百五十公斤,白銀一千六百五十多公斤,銅五萬四千公斤,綢緞叁千多米,珍珠、鑽石、翡翠、瑪瑙等近八千粒。作爲曆史教材和藝術珍品,長期保存是有重要意義的。

  結束了劄寺的參觀,我們還走訪了屬西藏文庫的納唐寺,漢族形式的夏魯寺,及素有藝術寶庫之稱的薩迦寺。在即將離開日喀則時,班禅大師爲我們舉行家宴送行。大家品嘗著全屬藏式的美味佳肴,回憶著日喀則之行的感慨,都頻頻舉杯,從內心祝願民族地區早日開發,展現新的面貌。並希望各民族間的傳統友誼進一步發展,爲祖國四化大業開拓前進而祝福。

  臨行時,大師親自送我到大門口,大師的父母及經師均送出大門,互道珍重。

  澤當憑吊藏王陵

  ——西藏紀行之四

  貢唐倉·丹貝旺旭

  西藏考察的最後一站,是號稱西藏糧倉的山南專區首府——澤當。這裏,確實是塊迷人的地方,由于印度洋熱風的影響,大部分地區雨量充沛,個別地方無冬夏之分。我們到時,雖是深秋季節,但卻綠樹環抱,濃翠欲滴,一派南國情調。

  澤當賓館是由廣州協助興建的。技師、業務教師等,都在傳幫帶著當地藏族工作人員。他們身著考究的紅邊工作服,頭戴大沿帽,彬彬有禮,熱情周到。餐廳的服務員,一律穿翠綠色藏袍,鮮豔的圍兜,別有一番情趣。室內空調設備齊全,大廳裏燈明幾淨,豪華又不失特色。看著眼前的這一切,我從內心裏産生了一種緊迫感,小小賓館雖只是一部分,但如果廣泛引進技術,全國各地都給予支援,從點滴學起,改變藏區落後的狀態是指日可待的。

  藏族人民中流傳著自己的祖先是從猕猴演變來的傳說。我認爲單純從猕猴的故事來斷定澤當是藏族的發祥地是不夠的,更有說服力的是,這裏是第一個藏王的誕生地,有藏王的第一座宮殿和藏族的第一座佛教寺院。

  西藏自有了第一代“贊普”即藏王後,便開始建造王室。據考證:在此以前,各部落沒有建房的習慣,只過穴居生活。爲了尋覓真迹,我們從澤當沿貢布山向北行約叁小時,來到建築于兩千二百多年前的第一座藏王王宮處,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雍布拉崗”即王的宮殿。整座王宮占地面積不大,但造形奇特,底座圍山頂而起,聳立山巅,然後沿石梯而上,進入王宮。王宮實則是一間約四十平方米的大房間,中間用牆隔成幾間小房子,樓梯的頂端,是一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房間,即聶赤贊普的住房。塔樓的高度在叁丈以上,頂部是如同漢式的屋頂和瓦脊。當我們扶窗下望時,才發現這裏大有衆生皆在腳下之感。雍布拉崗建成後,藏族先輩才紛紛給自己建造住房。藏族的社會發展無疑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就在拜谒雍布拉崗的同一天,我們又憑吊了藏王陵。

  憑吊藏王陵,先登上的是松贊幹布的陵墓。這位藏族曆史上的英雄,爲藏民族的發展和統一,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所以,我們懷著崇仰的心情,進入了他的陵地。

  這是一個高約百米,寬約一百七十米的大土堆,底層四周以石塊砌築,分層而上。墓塌的上面是一個約叁百平方米的平頂,中央聳立著一座古廟即松贊幹布廟,並且是早年被周總理親定爲國務院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在十年動亂中已被全部摧毀。目前的廟堂是粉碎“四人幫”後,依原樣重新建造的。

  走出方院,迎面又是一座殿堂,殿內正中有松贊幹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及大臣祿東贊等人的塑像。向導說,當時這座陵墓規模很大,墓內共有五間神殿。松贊幹布墓門朝西南方向,表示他永遠面向釋迦牟尼的故鄉。正殿供有阿彌陀佛、觀世音等佛像,還有松贊幹布的塑像等。左邊一間是重要的隨葬品,頭枕的是用珊瑚製成的長約八寸的洛亞傑母神像,腳下鋪著用鍛子包裹的珍珠二克半,“克”是藏族古時的計量單位,約合今日十四公斤。墓的右側有用純金做成的騎士、戰馬、戰車,以及松贊幹布的衛隊……這座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古墓,現在究竟如何是很難知曉的,因爲藏民族的傳統習慣是不允許掘墓的。

  另外,我們還參觀了著名的桑耶寺,這裏就不再一一詳述了。

  一座雄偉壯觀的大經堂在廢墟上拔地而起。國內外一萬多名嘉賓和僧俗群衆慕名前來恭賀。貢唐倉大師神采奕奕,主持盛大的開光典禮

  貢唐倉大師從西藏考察歸來的第二年,即1986年6月10日,拉蔔楞寺在完成各項准備工作後,正式動工興建大經堂。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寺院喇嘛以其獨特的佛事活動,祈禱大經堂早日順利建成,這一天,300多名喇嘛和群衆參加了義務勞動。經過5年精心施工,1990年4月大經堂修複工程基本完成。1985年從大火中請出來的一至五世嘉木樣大師的遺體、靈骨,于這年4月25日(農曆四月初一)舉行隆重儀式,從臨時供奉處迎請到新的大經堂,安放在靈塔殿內,隨後舉行了開光佛事活動。5月26日工程宣告全面竣工,5月27日起,正式使用大經堂,全寺僧衆重又聚集在大經堂,進行日常佛事活動……

  藍天、白雲下,重建的大經堂巍然屹立,向遠道而來的朝拜者和旅遊者展現著更加宏偉、壯觀的雄姿:

  原來大屋頂式的前殿樓,如今被宮殿式建築所取代,飛檐翹角,綠色琉璃瓦鋪頂,頂脊豎立的金色佛教教徽陰陽鹿、*輪,與石牆上部的紫色“卡回”(即多年生木本植物茴麻,藏式建築用于壓牆)相映襯,樓閣外懸垂圖案華美的金黃色布幔,使大經堂的“門面”更加氣派,民族特色更加濃郁。

  青石板鋪就的前庭院中,白色的煨香爐青煙袅袅。回廊牆壁上,繪滿濃筆重彩而成的釋迦牟尼生平應化圖,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僧侶們坐在這裏辯經考取學位的熱鬧情景。

  拾級走進可容納3000名僧人同時誦經的正殿,但見四壁繪滿各種情態逼真的護法神像,大…

《金席大師貢唐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