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小小的佛像莊嚴端坐,數不清的酥油燈閃閃發光。殿頂綴著蟒龍袍圖案的緞冪,頭頂懸垂無數繡繪五彩的幢幡寶蓋,林立的柱子全部飾有華麗的綢緞柱套,高處則挂著刺繡精美的佛像。
站在高處遠望,大經堂中心部分正殿與後殿,高低錯落,麗閣巧廊,飛檐騰空。鎏金寶塔、寶瓶、寶傘、陰陽鹿、*輪等露天裝飾品,造型生動、賞心悅目,高聳的金頂在高原溫暖的陽光下,放射出炫目的光彩。在拉蔔楞寺衆多的佛殿中,新建的大經堂金碧輝煌,獨具風采。喇嘛們啧啧稱贊:“這麼好的經堂,象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位喇嘛脫口說出這樣一句話:“知道能修得這麼好,早燒掉好了!”
建築布局、規模、風格,保持了鮮明的民族、宗教特色,牆體仍以民間工匠傳統方式,用石塊砌築,厚度達1.9米。內外門框爲木質雕花。根據僧侶的意願,主殿的140根柱子都在原來的位置。但新的大經堂又超過了原來的大經堂,它把民族傳統工藝與現代建築技術融爲一體,把新舊建築材料巧妙結合起來,開創了寺院建築史上的先河。
貢唐倉大師對此了如指掌。他說:“新修的大經堂在保持藏式佛殿原有風格的前提下,采用了新的結構、新的材料、新的技術、新的設備。主體框架,由過去的全木改爲鋼筋混凝土結構,柱子采用井樁混凝土澆灌,外包一層木板,上面油漆彩畫,既堅固耐用,又避免了鋼筋結構冬天冷、念經時回聲大的缺點,可以說是土洋結合,揚長避短。桌子用銅片包裹,酥油燈裝了玻璃罩。經堂內增加的通風、照明、消防、供水及避雷等設施,除了燈具,其余均不外露。毫不誇張的說,重建的大經堂在中國寺院建築史上堪稱一流。”
大師介紹說:“與傳統結構相比,大經堂的平頂屋面變化很大。原來是木屋頂,爲了防水,上面鋪了一米厚的土,天長日久凹陷、漏水了,再填土加厚,這樣建築物頂部荷載很重。現在在鋼筋混凝土屋面上鋪了保溫層,加了五公分厚的細石鋼絲網混凝土,然後是防水材料,最上面鋪設著紅色缸磚。內部的電器系統、消防設施都很先進。拉蔔楞寺院周圍有400多口井,那年著火時大家都去打水,結果井裏都沒水了。現在我們在寺院對面的大夏河邊建了一個泵站,水通過地下管子流到修在大經堂旁邊的水池裏(容量爲200立方米),平時用于生活,萬一失火則自動報警,河邊、池裏的泵房可同時啓動,將水送到任何一個部位。”
大經堂不是一個普通的建築群,而是一項特殊的工程。它既要求突出藏式建築的特點和藏傳佛教寺院的風格,又要求比原來更堅固、科學、完美。修複工程因此荟萃了建築行業的各路能工巧匠,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甘肅省第七建築公司是省內唯一的全國先進施工企業。大經堂主體工程就由這家公司承建。他們深感責任重大,自始至終把修複大經堂作爲貫徹共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強民族團結的一件大事。爲了保證施工質量,公司建議嘉木樣、貢唐倉兩位大師從甘肅省勘測設計院聘請了一位工程師,作爲寺院的代表,常年住在工地監督工程質量。公司派去了十幾個工種的100多名“精兵強將”,他們克服高寒缺氧、氣候不適、生活不便的困難,在施工期只有四個月的情況下,精益求精。整個大經堂共樹立了262根柱子,公司領導在檢查中發現有兩根略有偏差,按一般情況,完全可以不返工,但他們從嚴要求,馬上打掉重做。經過這樣兩年的精心施工,主體工程如期完成。建設部的專家實地考察後,經予了很高的評價。
大經堂的油漆、彩繪、壁畫、雕刻、采石、縫織、鑄銅、流金等手工活,費時費力,工藝要求很高。這些工作全部由來自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的民間能工巧匠承擔。如木雕部分由甘肅省永靖縣民間工匠承擔;石料的雕琢和石牆的砌築,由青海省循化縣民間工匠承做。這些漢、藏、回不同民族的民間手藝人,懷著修好大經堂的共同心願來到草原小城。他們不分省內省外,當地外地,不分民族與信仰,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爲修複大經堂貢獻了寶貴的聰明才智。他們一絲不苟的精神感動了寺院僧侶,爲了施工安全,寺院管理委員會組織僧衆24小時輪流值班,一直堅持了四年。
夏河縣拉蔔楞鎮的回族群衆,不僅向工程捐錢、捐物,還由阿訇(即伊斯蘭教清真寺的主持)帶隊,多次參加拉石、運土等義務勞動。大經堂的基礎一共要打260多根井樁,其中有20多根就是由回族群衆無償挖掘的。貢唐倉大師對此感慨地說:“藏民與回民,信仰不同,過去彼此連念經聲都不能聽。現在互相幫助,患難與共,這是曆史的巨大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當大經堂工程的施工進入最複雜、最緊張的時刻,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材料價格成倍上漲。到1989年,一克金子的國家牌價由1985年43元漲到89元,一方木材由160元提高到500多元,一名普工的日工資也由四五元增加到十幾元,其它鐵、銅、水泥等都大幅度漲價。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建設者們面前:1985年核定的工程預算已不敷支出。
面對資金困難,以嘉木樣大師和貢唐倉大師爲首的拉蔔楞寺體諒國家的困難,決心自我克服。修複委員會辦公室精打細算,嚴格財務管理,控製行政開支。僧侶和各族群衆踴躍參加義務勞動,獻工日5萬個,節約資金30萬元。大經堂的鎏金頂原來是雙層,國家爲镏金工程撥來50公斤黃金、600公斤白銀。爲了節省資金,大經堂修複委員會經過反複考慮,決定忍痛割愛,減少一層金頂。“雙眼皮”于是變成了“單眼皮”,镏金面積由918平方米縮減爲626平方米,減少支出249萬元,其中約黃金近13公斤,全部上繳國家。所有柱子上懸挂的“龍頭”,由镏金改爲帖金,又節省了不少資金。
貢唐倉大師說:到大經堂竣工,全部費用基本控製在國家撥款1200萬元左右,達到了我們開始提出的“讓中央和省上放心,讓各級各部門放心,讓廣大群衆和僧衆放心的要求。雖然個別項目簡化了,但大家理解國家的困難,心甘情願。”
大經堂終于竣工了!佛門聖地又恢複了昔日莊嚴肅穆、香客如雲的景象。面對金燦燦、嶄新的大經堂,人們喜笑顔開!
大經堂失火曾經哭著趕來的黃正清老人,拄著手杖看完新的大經堂後笑了!老人語重心長地對來看望他的瑪曲縣歐拉鄉的藏族群衆說:“我活了87歲,經曆了叁個朝代,看到由國家出錢修複一座經堂,還是第一次。共産黨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製定者,又是這一政策的執行者,我們藏族人民要永遠牢記共産黨的恩情,跟著共産黨走。”
從舊時代走過來的貢唐倉大師,思前想後,心潮很不平靜。1990年7月19日,大師對開光典禮之前親自到夏河他的府邸來拜訪的甘肅省委書記李子奇(7月22日甘肅省人大常委主任許飛青、省長賈志傑等也前來祝賀)一行說:“我們藏族人民2000年來的生活與宗教密不可分,喝個茶也要念經。大經堂的火災要是發生在解放前,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如果由群衆捐資修建,將是十分沈重的負擔。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撥下巨款修建大經堂,這在廣大的藏族地區和信教地區,是最現實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
1990年7月25日上午,拉蔔楞寺隆重舉行了大經堂重建開光盛典。慶祝大會會場設在新落成的大經堂前庭院內,兩邊廂房頂上,並排矗著五幢黃羅寶傘,各由五名喇嘛守護,長幅彩旗迎風招展。廂房的前殿檐下,挂滿了黨政機關和各族各界人士贈送的錦旗、匾額、唐卡畫。廂房內陳列著衆多的佛像、經卷、寶瓶及名貴的松盤茶、糧食、哈達等禮物,五光十色,琳琅滿目。
117個座位的主席臺上,坐滿了來自中央和全國各地的貴賓,主要有: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武連元,國務院宗教局副局長赤耐;甘肅省政協主席葛士英、省委副書記盧克儉、副省長穆永吉等14位領導;班禅大師的父親堯西·古公才旦,母親堯西·索朗卓瑪;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英、多傑紮·江白洛桑;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楊嶺多吉、王于;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夏茸尕布,青海省政協副主席松布,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裴德安;中國高級佛學院副院長曹自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哲法師,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真禅法師,河北省佛協副會長那存寶音大喇嘛,青海塔爾寺卻西活佛等。
出席慶典的各界來賓近2000人。除甘肅省內衆多的代表外,四川省專門組成了由省政協、統戰部、省民委、宗教局、省委辦公廳、西南民族學院、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理塘縣組成的祝賀團。青海省有人大、政協、省委統戰部、省民委、政府辦公廳、畜牧廳、教育學院、塔爾寺、海北洲、黃南州、海南州、循化縣、河南蒙古自治縣、崗察縣、澤庫縣、同仁縣的代表。西藏自治區代表團由自治區政協、統戰部、民宗委、佛教協會、廣播電視廳,日喀則地區政協、統戰部、劄什倫布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德慶頗章、拉薩雪林多吉頗章、剛堅公司等組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統戰部,江西省人大, 河北省承德市宗教局、承德普甯寺,北京民族出版社、雍和宮,南京中興源絲織廠也派來了祝賀代表。
全國青年聯合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宗教局、四川省佛協、中國佛學院、雲南省佛協、內蒙古佛協,甘肅省基督教叁自愛國會協會、甘肅省天主教愛國會等單位,及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局長任務之、四川省人大副主任紮西澤仁、中顧委委員天寶,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烏蘭活佛、副會長刀述仁居士等知名人士發來了賀電、賀詞、賀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勳專門向被他稱爲“摯友”的嘉木樣和貢唐倉大師發來了親筆賀信,信中說:“欣聞拉蔔楞寺大經堂重建竣工,舉行開光典禮,不勝歡悅。我因事不能前往,專此去信祝賀並通過你們向拉蔔楞寺全體僧衆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族各界朋友們、同志們表示親切的慰問和…
《金席大師貢唐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