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懸挂銅製鎏金獅頭,柱頂都有一尊飄飄欲仙的木雕天女像。回廊外側四壁是浙江工匠繪製的壁畫,色彩豔麗,形象生動。環顧寬闊高軒的一層佛殿,高處懸挂的圓形玉蘭華燈、枝形長吊柔和、白亮的光芒,與無數盞小如銀碗,大似銀盆的酥油燈閃爍的黃色光芒交相輝映,溶爲一片濃濃的“佛光”世界。
躬身順著鐵皮鑲邊的木樓梯上到二樓露天回廊,邊牆用彩色瓷磚砌就,牆頂覆蓋綠色琉璃瓦頂。透過裏側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二層佛殿內自左向右依次爲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第二世嘉木樣美晉旺布、宗喀巴師徒叁尊及從印度進口的度母像。這些大小不等的金像坐滿東、南、西、北的殿壁,達400多尊。第叁層千佛殿收藏的1032尊銅佛,全部從馬來西亞進口,金燦燦的佛像端坐四周殿壁的紅木方格內,極爲莊嚴。佛殿外的回廊牆頂,繞了一圈彩燈,每當夜幕,彩燈明滅閃爍,點綴得寶塔更加神秘而威嚴。
第四層爲4米高的金佛閣。沿金黃色的拱形門走進圓形殿內,正中是尼泊爾工匠製作的2米高的無量光佛,塑製精巧,端莊殊嚴,金佛眉心鑲的大鑽石,是這次專程前來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親善大使李玉玲小姐捐獻,價值3萬美金。酥油燈閃爍的香案前,擺放信徒們獻來的寶瓶、花束及許多錦旗。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務卿余江月桂敬賀:“極樂世界,和平大千。”山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湛山寺住持明哲敬賀:“請佛住世,*輪常轉。”佛殿四壁,繪滿壁畫,畫面展示的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景象,上面彩繪的宮殿之頂及佛像頭部,全部貼了一層金,在柔和的華燈下,金光四射。加之香煙袅袅,真使人恍若置身幸福安樂的世界。難怪笃信佛教的藏胞朝拜這裏時,無不感到激動,就象無憂無慮的來世已經顯現一般。
1993年7月24日(農曆六月初六日),貢唐倉大師爲這座莊嚴肅穆的寶塔舉行開光儀式。這一天,是佛祖釋加牟尼在世間第一次講經的日子。聽聞寶塔開光,國務院宗教事物局派一位司長專程前來祝賀。臥病在床的原甘肅省政協主席王秉祥,在醫院做了一首賀詩,親筆書寫、裝裱後托人帶來。詩是這樣寫的:“佛法無邊渡衆生,愛國愛教愛信僧。光輪再現貢唐塔,瑞彩祥雲拉蔔楞。”上一屆省政協主席葛士英,現任主席申效曾等甘肅省、蘭州市的領導,或親自前來,或送匾祝賀。據不完全統計,前來祝賀的有北京、甯夏、四川、青海、甘肅等省市區的500多家縣級以上單位和部門的代表,以及美國、德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名信徒,甘、青、川300多座寺院的活佛、喇嘛,共約300多來賓和僧俗群衆。
貢唐大師從自己的積蓄中,預算拿出30萬元款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7月23日——25日叁天,小小的夏河縣城像過節般熱鬧,大小賓館、旅社人滿爲患,許多牧民只好在縣城附近的草地上搭帳篷過夜。
草原上頃刻間崛起一座“帳篷城”,“貢唐盛會”展示一片歌舞升平……
7月24日貢唐倉大師在距離縣城不遠的桑科草原,爲來賓舉行盛大的草原聚會。上午10時,大師離開人山人海,信民蜂擁上前朝拜、摩頂,來賓爭相與大師合影的寶塔院內,驅車前往桑科草原。緊隨佛爺的凱迪拉克紅色轎車,是無數輛汽車連成的長長的車隊。
風和日麗、一望無際的桑科草原上,一夜間崛起一座“帳篷城”:青山下一片較高的開闊地上,十幾頂嶄新、漂亮的大帳篷,緊傍一條清澈的小溪圍成半圓形。帳篷潔白的底布上,綴滿五顔六色的吉祥圖案。其中中間的一頂帳篷最爲豪華、美觀,與一邊敞口的其它帳篷不同,這頂帳篷底部四周用杏紅色的薄棉毯圍成規則的圓形,正面有一小門出入,篷頂懸垂紅、黃、綠、藍、白色相間的簾幕。這便是貢唐倉大師的帳篷。
距離寺院專爲貢唐倉大師的客人搭設的帳篷群不遠,是夏河縣城的居民和從遙遠的夏季牧場趕來的牧民們搭起的如同村落般的各色帳篷。每年花木茂盛、百花吐香的7月中下旬,是位于青藏高原東端的甘南藏族人民的“香浪節”。“香浪”,藏語意爲“采薪”。相傳過去拉蔔楞寺的僧人每年夏季都要到山上擡取柴禾,因路途遙遠,當天不能返回,就留宿山野幾日,遊山玩水,消閑憩息。由此相沿成俗,便成爲群衆性的郊遊活動了。今年的“香浪節”與寶塔開光的日子不期而遇,桑科草原的“帳篷城”便比往年壯觀了許多:溪水潺潺的開闊草地上,牛羊成群,布帳點點,炊煙袅袅。人們舉家而來,喝著醇香的奶茶和青稞酒,縱情歡樂。真數不清有多少人,看不盡帳房何處是盡頭。圍繞帳篷,精明的商人們擺起了瓜果攤、飲料攤、百貨攤,使今天的草原聚會又成爲一次物資交流大會。
當貢唐倉大師的車隊臨近這座“帳篷城”時,前方突然沖出一列馬隊。骠悍的騎手們身穿統一的藏袍,一邊策馬奔跑,一邊發出興奮的“噢,噢……”的歡呼聲。當看清駛在前面的紅色轎車裏坐著佛爺時,騎手們很快掉轉馬頭,一邊緊跟汽車迅跑,一邊紛紛鳴槍歡呼。“叭叭叭”的聲響比起彼伏,在空曠的草原上顯得格外清亮。奔馳的馬隊一直衛護大師的轎車駛到帳篷前。這是藏族人民歡迎貴賓的最高禮節。
大師著紫色袈裟,戴深色茶鏡,站在華貴的帳篷前。隨從喇嘛從他身後撐起一把遮陽傘。密匝匝的信民從遠處圍擾來,或抛起哈達,或磕起長頭。來賓紛紛擁上來,與大師合影留念,來自美國、德國及臺灣的客人更是忙碌不停,照像機、攝像機頻頻轉動,攝下大師的一舉一動。
12時,聚餐開始。一頂頂大帳篷裏早已擺好了桌椅,桌上整齊放置著瓜子、鍵力寶、芒果汁、啤酒、國內最高檔的“紅塔山”香煙,及吃手抓羊肉必需的藏刀、油潑辣椒面、醋等調料。大師用標准的藏餐款待來賓。年輕的喇嘛們依次端來奶茶、蕨麻米飯(一種用酥油、白糖及草原植物蕨麻相拌而成的米飯)、灌湯包子(全用瘦羊肉加肉湯包成,皮極薄,吃時要先咬個小孔吸出湯汁)、手抓羊肉、大燴菜(用蘿蔔、粉條加羊肉湯做成)、乳酪(俗稱酸奶子,用鮮牛奶發酵而成,食時放上白糖,酸甜適度、清涼可口)。客人們腳踩綠毯般的草地,遠望藍天、白雲,享受這別有風味的草原藏餐,無不感到新鮮而心曠神怡。
午餐中間,貢唐倉大師走出他的紅色帳篷,依次到分坐著客人的帳篷,請大家一定“吃好,喝好。”他對李玉玲小姐說:“到草原上來,吃手抓羊肉便是最好的享受。你看生活在高原牧區、千裏大草原的藏、蒙等少數民族,個個身強體壯,目光銳利,情性豪爽。這一方面是由于特有的民族素質所決定,另一方面就是遼闊草原的滋潤,其中離不開鮮美噴香、肥嫩而高熱量的羊肉的養育。”
有一頂帳篷笑聲陣陣,很是熱鬧。原來是一位在省城蘭州工作的藏族幹部,一邊大吃羊肉,一邊向人們介紹草原風情。他用詩一般的語言說:“要看草原的風光,請看雪白的帳篷,天地包容在裏面;要看牧民的精神,請看馳騁的駿馬,步伐絲毫不亂;要看牧民的生活,請看姑娘的著裝,袍子鮮豔又美觀。”看到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這位幹部停頓片刻,一手執小巧的藏刀,一手抓起盤子裏的大塊羊肉肋骨,熟練地邊割邊吃,同時吸溜那肥得淌油的部位。肥瘦盡在嘴裏,骨上肉屑不留,一塊複一塊,吃得真香!吃畢,用餐巾紙擦擦嘴,接著說:“藏族人民待客的習慣:進門丹拉森巴(藏語意即敬叁碗酒),坐下酥油糌粑,吃肉是羊肉肋巴(因肋巴肉最好吃,藏民有句順口溜說:聽話要聽黨的話,吃肉要吃羊肋巴),上馬(告別時)時(獻)潔白的哈達。”精煉的概括逗得大家喜笑顔開。
下午兩時,歌舞演唱開始。貢唐倉大師坐在帳篷口的一張黃緞沙發上,懸垂的簾幕自然遮擋了陽光。頭戴禮帽,身穿黑、紅、黃、綠、各色袍子的藏族男女,一襲紅色袈裟的喇嘛們,金發碧眼、胸挂像機的的外賓,或站或坐,在草地上圍成一個圓圈。在柴油發電機的帶動下,錄音機飄出歡快的音樂,20多名身穿嶄新藏袍(女袍齊腳踝,男袍至腿膝)、頭戴精致禮帽的男女舞蹈者,首先在草地上跳起了活潑優美的集體環形舞。演員們均是夏河縣城的“人尖子”,大部分爲年輕的姑娘、少婦,面容姣好,身材勻稱而豐滿,充滿青春活力。也有幾位上了年紀的女演員,風韻猶存,舞姿娴熟。隨著舞蹈,演員們挂在皮靴上的一圈小鈴铛锒锒作響,清脆悅耳。長長的袖子在空中上下翻飛,袍邊鑲了虎、豹、水獺皮及各色花邊的鮮豔衣袍,勾勒出演員們曲線分明的身材。
一位女歌手手拿話筒用藏語唱道:
藍天是百鳥飛翔的地方,
我像鳥兒上下翻飛跳起舞。
大地是駿馬馳騁的地方,
我像駿馬連跑帶顛跳起舞。
……
我唱著跳著上藍天,
玉龍起舞我也起舞。
我唱著跳著上高山,
野牛起舞我也起舞。
我唱著跳著到舞場,
朋友起舞我也起舞。
在空曠的草地上,女歌手放開歌喉,聲音顯得尤其清亮高遠。唱畢,深深地鞠個躬,然後雙手捧起准備好的長哈達,彎腰趨步來到佛爺面前,跪下去,雙手舉哈達過頭頂。佛爺端坐沙發,哈達直接挂在俯首在腳下的演員脖子上。有幸戴上了佛爺親手挂的哈達,漂亮而健美的女演員滿臉漾起幸福而滿足的笑容,依舊躬腰、起身,慢慢退回去。
仰望天空,深邃、碧藍,厚重而潔白的雲兒隱隱泛藍,也如同虔誠的朝拜者懸在遠處青黛的山巒上方,遠遠地凝望這歡樂、吉祥的草原。陽光炙人,大師瞅一眼剛剛舞蹈後坐在草地上的演員們,讓隨從喇嘛送去一箱健力寶飲料。
歌舞一只接一只,掌聲一陣連一陣。有女生獨唱,有男女二重唱。也有男歌手手拿龍頭琴邊彈邊唱,中間穿插男女舞蹈。人們把最好的歌、最優美的舞姿獻給佛爺:
早晨的太陽,照在石山上,它發出的光芒,好像佛堂的靈光;
中午的太陽,照在銅色的山上,它發出的光芒,好像光燦燦的金盞花;
下午的太陽,照在水面上,水清見底,清得像獻給佛爺的淨…
《金席大師貢唐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