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講記 第五講▪P3

  ..續本文上一頁人可以對抗時間的。我們現在還有這種思想,雖然不是系統的,但多多少少還是有的,比如說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其實這種說法類似時間生的說法,這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就已經有了。龍樹菩薩就說“非時節所生”,因爲你認爲時間是永恒的,永恒的事物當中産生無常的事物,那是違反了事物的法則,因爲必須是在因斷除的同時産生果,才是合理的。再說,任何事物的成立,必須不是一個因,而是有許多的因和緣結合才能産生。既然時間是一切萬事萬物生長的源頭,那麼它就無法因緣和合,因爲永恒的,永恒的和無常的是沒辦法聯合的。另外,因爲是永恒、不變的,既然他生就變成了永遠的生,而不間斷,滅就不間斷而永遠的滅,因此,你必須承認一切萬事萬物,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未來的,都是同時有的,是永恒的。因爲是永恒的,不可以在不同的時代生出不同的東西,否則它就不是永恒的,因爲它是變化的,因爲它起碼他所生出來的東西都是不斷的在變,說明他的本身也在變,所以他是不能證明是不變、永恒的。因此,就不從時節生。

  另外,數論派認爲,成、暗和力。成就是快樂,暗就是痛苦,力就是快樂和痛苦的這種平衡。那麼這叁個生事物是在這個當中所生的。或者,因爲[成暗]、心理,都是自性是永恒的,所以,他說這是不對的,因爲首先,它的本性和現象如果是一樣的話,那麼它的自性如同現象一樣就是千變萬化的,變成了無常。如果是分割的話,那麼你必須承認自性和現象或顯現,都和(體的)這種說法相矛盾的7:54,所以沒有辦法理解。

  第二句話,有一個非自然本性。也不是他的自然本性,或他的自性生。爲什麼?因爲是自然本性生的話,那就決不可以依賴于其他的任何的一個東西,因爲自然本性就是永恒的,也就是說,實際上他的本性要生他,是沒有必要依賴于任何一個其他的物質,然而我們看到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許多許多事物的聚合,才變成了另外一個物體,所以說他是不對的。

  另外,有的派認爲,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以大自在天(外道的一個神仙)先想了之後才生的。意思就是說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以大自在天所變。龍樹菩薩說那也並不對,他說“非無因自在”。自在是大自在天,如果一切萬事萬物的産生一定是大自在天先想好了,然後才生的話,那你必須承認究竟大自在天的思想和大自在是否是一個。如果是一個,那就不對,因爲大自在是永恒的,那他的想法或欲望是無常的,無常怎麼能夠和永恒是一體的?如果是分開的話,那也不對,因爲你不能說明這個欲望一定是大自在的欲望,怎能知道不是他是另外一個人的欲望或其他人的欲望呢?如果你承認大自在天的欲望所生的話,那你必須要承認這個欲望和大自在天之間有什麼關系。因此,不共同的因果生,也是不對的,就是說不同的因産生不同的果,也是不對的。就像如果不同的因要産生不同的果,你就要承認狗生羊,羊生馬,馬生人,人生蛇。反正不同的因可以亂生,(11:)他的存在一定要跟他的血統或者規律,所以他就否定一切不共同之因所生。

  那是從哪裏生的?最後他說,從愚昧的愚、業力的業和愛這叁種東西而生。比如,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這叁個東西所生。怎麼證明是這叁種東西所生?首先,以十二緣起來說明,十二緣起的第一支是無明,無明和愚昧是一碼事。首先要成立叁個東西是什麼呢?無明、行、識。無明好比耕田的農夫,行好比種子,識好比農田。什麼是識?就是我們的意識形態或叫識體。爲什麼把它比作農田?因爲農田沒有分別心,你在田裏種豌豆也行,種小麥也行,大豆也行,大米也行,青稞也行,你種什麼它就長什麼。這與中國的古代文化當中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有所不同。佛教不承認這個,佛教認爲人之初,本性既非善也非惡,猶如一張空白的紙,沒有任何花紋。正如你不能說空白紙上有紅字、黑字或藍色字一樣,人之初,本性也既非善也非惡,它是無記的。無記就是沒有記錄,沒有善的記錄,也沒有惡的記錄。農田的本性既非大米的田,也非小麥的田,也非是豌豆的田,也非是其他的白菜之類的田,都不是,他只不過是空田而已,你種了什麼,將來他就長什麼。同樣的道理,人之初,本性既非善也非惡,你種了什麼,他就長什麼。如果它的本性是善的話,那惡的就種不了;惡的種不了,這世界上就沒有惡人。但是現實生活當中畢竟有惡人,這就證明人之初本性也可以種下惡的種子。如果認爲本性惡,也不對,因爲這世界上現實生活當中也有很多的善人。這說明如果你要種善根,也能長出善的果來。如果說本性即善即惡,也不對,這世界上現實生活當中也有很多人既非善人也非惡人,這就證明如果你什麼都不種,他肯定什麼都不長。我的種子同樣多,就變成中間、混雜的。所以說識體好比是農田,好的東西接受多了,我們有可能變成好人,因爲我們的識體裏善的東西學的極其多。惡的東西接觸的多了,我們有可能變成惡人,我們這裏惡的東西多了。如果我們什麼都少接觸,可能什麼都沒有了。因爲我們沒有去接觸善和惡。我們都接觸了,可會變爲很雜的東西。所以,我們的識體就如農田。

  行者何也?行就是業。行有善行、惡行、無記行叁個部分。善行是集資糧福德的行爲,包括身體的行爲、言談和內心的動念。惡行包括身口意的叁種惡行的業力。換句話說,善業好比是豌豆,惡業好比是小麥,既非小麥也非豌豆的那是什麼?那肯定是白菜之類。這就有叁種結果了,也就是善的、惡的、無記的這叁種,就叫這裏所說的業。爲什麼善的習氣、惡的習氣和無記的習氣,分別導致好的果報、壞的果報和平等的果報這叁種果報呢?你看,有些人小的時候就很邪惡,很極端,總想傷害人,總懷疑人,看到人就不高興。這種邪惡不是父母教出來的,也不是在學校裏學來的,因爲他的本質就很殘暴。那麼這種殘暴的人結果會怎麼樣?他的命運一定會很糟糕,慘不忍睹的,將來定會受到別人的報複,因爲他不會老老實實的做人,這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今後的命運,可能就是一個不幸之人了。有的人一生下來,性格非常賢惠、善良、樂觀,不會說話時,別人看到他就高興。長大之後,他一定會非常善良,不計較小事,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非常好,事也做的踏實。這種人是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當然也有父母教出來的。但也有一種人,父母非常墮落,孩子還是非常優秀,這種是前世在習氣當中所造的善聚集而來的。相比之下,他的結果一定會好一點。當然如果不遭受意外,百分之八十可以確保這個人將來後果一定會好。雖然這世界上沒有絕對化,但必定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保障。這就是善業惡業爲什麼要生出不同的結果,那就是業。

  什麼是愛?貪欲的叫愛。其實,萬事萬物真的很奇怪,我舉個例子,就拿動物的變化。最近澳大利亞出現了一種害蟲,特別特別地多。因爲青蛙就愛吃這種,于是人們就從非洲引進了一批青蛙,比當地的蛙大得很多。結果到了那之後,不行了。爲什麼?這種蛙夠不著樹苗上的蟲子。在非洲時,因爲那裏物産豐富,食物對這些蛙來說,唾手可得,所以它們沒有太大的壓力。但是一到了澳大利亞,沒有生存之路,又幹旱,讓它們感到危機的不得了,快活不下去了。由于非常大的危機激發他的欲望。由于這種欲望,很快這種動物就繁殖許多。他本身産生一種毒液,就把當地的蛙全部吃了,見到什麼它就能吃什麼,而且充分運用它本身的毒菌, ,連狗吃了它,都得死。現在人們感到非常煩惱,因爲太多了,除也除不了。再如,家裏養的雞飛的不遠,爲什麼家裏雞飛不遠?因爲它飛的機會很少,反正食物唾手可得,它何必飛來飛去?它不飛了,漸漸它就肥胖了,體重和翅膀不成對比,所以就飛不了。許多黑猩猩手一定比腳長,因爲它對手的欲望非常強烈,老是抓在樹上跑來跑去。有的猴子尾巴特別靈,它把尾巴勾在樹上,身體完全可以挂在那兒。甚至我們人學功夫,學的欲望特別強烈,最後拿手一碰,就能把磚頭打碎。有些人通過飲食和鍛練,就把肌肉練得很發達。你看,雖然這種變化是很微妙的,是慢慢的,但是任何一個事物的變化的方向,一定是隨著貪欲的愛而運動。佛教並不違背這種原理,所以,他認爲我們立刻投入冷地獄這種因,除了自己所造的幾刹那的惡業之外,還有一個直接的緣,你要死亡時,火大停下來後,感到非常非常的熱,心裏有非常強烈的欲望,如果我能到一個到處都是冰天雪地的地方多好,你一再發願,有可能你來世就投生到一個冰天雪地的冷地獄之內。當水大停下來時,會覺得非常的冷,發願如果能夠很溫熱的地方多好。有這種的貪欲心,最後結束了你的這種感覺,昏迷之後,完全有可能你就投生到熱地獄裏。這是佛經裏一再說的。

  對這些問題,我絕不是隨便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是絕對有理論依據的。任何一件事物的發展,基本上是通過欲望才慢慢的産生。要是沒有欲望,是不會産生這種東西的。比如說我們人爲什麼立著走,而動物不能?因爲我們太希望能夠站著走了。所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當你對它沒有太強烈欲望之後,會變的[更好?];有非常強大的欲望,他會漸漸的發揮。那麼這種欲望是什麼呢?十二緣起支當中的愛和取,愛是我一定要得到不可,要是得不到,我就決不罷休的這種心理,愛進一步深化,就變成了取。這種愛才産生了五蘊,所以在識體的農田裏面,有無明的農夫,種了善、惡和無記無數的業力,這是因。然後産生了像雨水和肥料一樣的愛和取,就變成了“有”,這個“有”就等于把因緣結合了。而這個“有”産生了名色。名是我們的神識,色是父母的精卵結合之後,慢慢發育,變成人,所以叫名色。名色漸漸的走上了六處,六處走上觸,觸走上了受,受走上了愛,愛走上了取,取走上了生。因爲生…

《親友書講記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