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心。爲什麼?因爲有了貪心,才會有嗔心,有了貪心和嗔心才會有驕慢,有了貪心、嗔心和驕慢才會有疑心和嫉妒,有了貪心、嗔心、疑心和嫉妒,才會有其它的許多煩惱,是不是啊?但是,爲什麼有這個貪心?就因爲愚昧,爲什麼愚昧?因爲看不清事物的本來面貌。所以他就迷惑于事物,愚昧于事物,他就誤解了事物的本來面貌。那麼他誤解成什麼呢?本來不是真的東西,就把它當真的;本來不是實有的東西,就把它當實有了;本來沒有自性的東西,就把它當做有自性了。所以,他就執著了我,又執著了法。所謂的執著我和執著法,等于是把我給當真了,把一切萬法也當真了,把權力、名聲、地位、美色等等一系列所貪之物都當真了,把得和失也當真了。就因爲當真了,他就會在乎它,因爲在乎它,就會有貪欲,因爲有貪欲,才會有不滿足的憎恨,他就起了一系列的煩惱。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愚昧,而愚昧的根源在于無明。無明是什麼?無明就是看不清萬事萬物的本來面貌,一切萬事萬物如水中月﹑鏡中影,夢中美色一樣的虛假無自性。他沒有看懂這個道理,所以他才起貪心,他貪心是因爲當真了,他認爲那是真實的。那麼這個和不淨觀你們覺得有什麼區別?不淨觀是從幹淨和不幹淨的角度說事物的真實與否,而這個是從真的和假的角度去認識事物,兩者完全不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幹淨也是虛的假的,不幹淨也是虛的假的,其實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幹淨,或者絕對的不幹淨;美也是假的,醜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比如說:烏鴉認爲的美餐,我們認爲臭不可言。你說究竟是美餐,還是臭不可言呢?其實什麼都不是,美就是臭,臭就是美,因爲臭和美是我們定了一種假的概念,然後才去認識它的。
下面要講的是贊揚智慧和戒律的內容。通達一切萬事萬物本來面貌的智慧,稱之爲“清淨智”。爲什麼叫清淨智呢?因爲沒有汙染沒有錯亂,如實了達,所以就叫清淨智。首先要對清淨智生起恭敬心,所贊揚的內容是什麼:
若人具族望,貌美複多聞。無智破屍羅,是人何足貴。
若人無族望,貌醜寡知聞。有智護屍羅,人皆應供養。
這總共有八句話,兩個偈子,是什麼意思?如果有一個人,他的種族非常的尊貴,“貌美複多聞”,面貌又長得非常端正,不僅如此,他學習許多的文化知識,懂得許多道理或者方法,但是卻是無智的。什麼叫無智?既然懂得很多的道理,而且多聞,怎麼能無知?這問題就出來了,他這裏說的知和多聞是兩個道理。多聞是什麼?是從實踐的文化的角度、曆史的角度,或者其它的學問的角度來說,因學習了許多他就懂了許多,這就是多聞。但是他雖然有一些學問,卻無智,這是爲什麼?他沒有通達一切萬事萬物的本來面貌的智慧,沒有通達一切萬事萬物自性皆空的這種本來面貌的智慧,沒有通達一切萬法的本相,或者實性的智慧。而且他還破掉了戒律,屍羅就是戒律。不守戒律,就是破屍羅,等于是破了戒律。那麼這個人不夠當一個貴人,或者說不夠做一個真正的貴人。爲什麼?因爲他不具有這種正師,或者上師,或者真正的善知識的這種功德。因爲一個善知識,一個正知,一個真正的上師的條件,必須要有通達一切事物本來面貌的智慧,還要有規範的行爲,規範的言談舉止,規範的起心動念,規範這叁個守屍羅,也就是守紀律的心。嚴格地說,規範自我的行爲、言談舉止和動念的戒律必須具備。因爲具有通達一切萬事萬物的本來面貌的智慧,就不會被萬事的現象所迷惑。既能懂得其表也能懂得其裏,只有具備這樣的智慧才具有一個善知識﹑一個正師的資格和條件。所以說一個人即便他有許多的學問,有非常端正的相貌,也有高貴的種族,但若不守護規範自己的行爲、言談舉止和起心動念的這種屍羅,沒有通達一切萬事萬物本來面貌的智慧的話,就不足以把他看成是一個正師,或者不能算成一個真正有知識、有學問的善知識。
若人無族望,貌醜寡知聞。有智護屍羅,人皆應供養。
反過來說,就算一個人他的種族是非常低賤,不是貴族家庭的公子、公主,而是貧民百姓家的孩子,並且相貌醜陋,又寡知聞,也沒有學過更多的學問,或者學的文化種類並不多,但是他有一個優點是什麼?他凡是所學的東西,不僅僅是知道其表,而且能知道其裏,知道它真正的內在的道理,事物本相的道理,具有這樣的智慧。並且,他雖然知道的不多,但是他嚴格要求自己,無論是行爲還是言談舉止,以及內心的動念都是沒有汙染的、非常規範的、完善的,盡管他的種族是低下的,面貌是醜陋的,沒有更多的學問,但是他已經具有了一個善知識,或者正師的條件。所以應該恭敬他,應該供養他。“人皆”就是所有的人要恭敬他、供養他。這話的意思就是說,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你知道的多與少,而在于你必須要把一切事物,哪怕是你僅知道的很少的那部分,不但要知道其表,也要知道其裏,要通達其本性。也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是否能把所知道的內容變成爲行動,用來完善自己的行爲、言談舉止和起心動念。如能這樣,盡管你現在寡聞,將來也會變成多聞的。因爲你每天都會學習,每天都會進步,那麼你何怕以後不變成多聞者呢?而有的人盡管有多聞,也有端正的相貌,也有種族的尊貴,但是卻由此而起驕慢,不去規範行爲和言談舉止,更不去找尋一切事物的本來面貌,而是浮在一個現象的上面。那麼他的良好條件,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由于這種驕慢,會導致他不能上進。雖說現在看起來你是多聞,然而很快就變成少聞。爲什麼呢?人家很快就要超過你的。再者,即使是多聞也無用。爲什麼?因爲我們學的目的是爲了行,若你不能行,縱然學得再多,也只不過是嘴裏的東西,而不是實質上的東西,因此多聞也沒用了。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如果你有了清淨的智慧和正知之後,它就會讓你修善;有了非常清淨的戒律,或者維護戒律的心之後,它會讓你止惡;由于智慧讓你揚善,戒律讓你止惡,這個人必有前途。其實這種道理,放在普通的社會當中來講也是一樣。過去很多有學問的人,雖然他當前處境很不妙,但他氣度非凡,就知道這個人是做大事之人,做大人之人;有的人現在處在很盛旺的一種處境,看起來什麼都非常好,卻可以料定這人決不會有好下場。真的能看得出來,爲什麼說能看得出來呢?又沒有在他的面孔上寫上這個字,也不在手上,漢人不是喜歡看手相嗎?手上也沒有。但是他的氣質,他的態度,他的面對別人的方式,就能料定一定是這樣的,或者是那樣的。所以有時候你不要看到有些人現在有多大的學問,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好的條件,不一定的。現在是現在,未來是未來,未來和現在是截然不同的。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有的人雖然現在站得很高,可是他是正走下坡路的人,他將會越走越往下;有的人不要看他現在剛剛在山下,可是他正在不斷地往上爬,過不了一會兒你會看到他已經到了很高的地方了。所以,人不是因爲你當下的多聞,或者面貌,或者種族而能斷定前途的。關鍵的問題就在于他的智慧和他的戒律,有了嚴格規範自己行爲、言談舉止、起心動念的戒律,他就杜絕了墮落;具有通達實性的智慧,就會他敦促進步,所以說只要有了這兩個東西,人將會前途無量。
下面講的是世間八法:
利無利苦樂,稱無稱毀譏。了俗世八法,齊心離斯境。
我們現在所求的是什麼?是聖者之道,既然是聖者之道,那就不能有追求世俗的世間八法之心,因爲世間八法之心會阻礙我們證得聖者之道。哪些是世間八法?了知世間法的國王你呀!1、千萬不要因爲利與無利而喜、憂。利就是得到利益,無利是沒有得到或失去利益。 2、不要因爲是否得到利益引發內心的苦與樂而快與不快,這個利益包括得到金銀財寶等等受用的利益。或者內心得到了好的感受而快樂,沒得到利益或內心産生折磨痛苦感而不快。3、不要因爲稱、無稱而苦樂。稱就是稱贊、好的名聲,無稱就是失去了名聲。4、人家當面贊揚你,你就高興,背後诋毀你,你就因此而痛苦,一個是“贊”一個是“毀”所産生的。這些叫世俗了義之八法。
這種世俗了義的八法我們應怎麼對待?不要放在心上,要從內心裏把它棄掉。同時,平等無別地看待這些,保持平和的心理,讓世間八法從心裏邊離去。這裏所說的有利、無利,它本身是世間八法嗎?不是!苦和樂也不是世間八法,稱、無稱也不是,譏毀、贊揚也不是。那是什麼?由于得到八個好的一面而快樂,失去或得到不利的一面而痛苦,內心對此的在乎執著,這個才是世間八法。也就是說,你得不得到利益,跟世間八法沒有關系。得到了心就由此而動,太快樂或張狂,沒有或失去了就內心痛苦,這種內心的搖動所得的苦樂,才是世間八法。比如說你的自我感覺非常好而導致快樂,或者自我感覺很不好而導致痛苦,這種搖動內心所生苦與樂的狀況這才是世間八法。而利、無利,苦、樂,稱、無稱,贊揚和譏毀這些本身不是什麼世間八法,對它強烈的追求,或貪欲才是世間八法。
再生天乞士,父母妻子人。勿由斯造罪,獄果他不分。
你無論是爲了比丘,婆羅門,朋友,還是爲了父親、母親、妻子兒女等等,爲了利益任何一個人,也千萬不要造任何一種業障。有人說只要是爲了自己的上師,爲了婆羅門,爲了父母,爲了朋友,爲了妻子和兒女,即使你造了罪,也是無過的。這種說法是謬論!並非正確的道理。爲什麼?因爲你所造的任何一個業障,絕不會因爲它的目的是爲了某某人,而使自己所造業障的一部分罪由他們代受,自己造的一切業障,無論是爲了什麼,都是自己來受報。只要是作罪,無論是爲任何人都不應該。這裏邊…
《親友書講記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