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贪心。为什么?因为有了贪心,才会有嗔心,有了贪心和嗔心才会有骄慢,有了贪心、嗔心和骄慢才会有疑心和嫉妒,有了贪心、嗔心、疑心和嫉妒,才会有其它的许多烦恼,是不是啊?但是,为什么有这个贪心?就因为愚昧,为什么愚昧?因为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貌。所以他就迷惑于事物,愚昧于事物,他就误解了事物的本来面貌。那么他误解成什么呢?本来不是真的东西,就把它当真的;本来不是实有的东西,就把它当实有了;本来没有自性的东西,就把它当做有自性了。所以,他就执着了我,又执着了法。所谓的执着我和执着法,等于是把我给当真了,把一切万法也当真了,把权力、名声、地位、美色等等一系列所贪之物都当真了,把得和失也当真了。就因为当真了,他就会在乎它,因为在乎它,就会有贪欲,因为有贪欲,才会有不满足的憎恨,他就起了一系列的烦恼。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愚昧,而愚昧的根源在于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看不清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一切万事万物如水中月﹑镜中影,梦中美色一样的虚假无自性。他没有看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才起贪心,他贪心是因为当真了,他认为那是真实的。那么这个和不净观你们觉得有什么区别?不净观是从干净和不干净的角度说事物的真实与否,而这个是从真的和假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两者完全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干净也是虚的假的,不干净也是虚的假的,其实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干净,或者绝对的不干净;美也是假的,丑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比如说:乌鸦认为的美餐,我们认为臭不可言。你说究竟是美餐,还是臭不可言呢?其实什么都不是,美就是臭,臭就是美,因为臭和美是我们定了一种假的概念,然后才去认识它的。
下面要讲的是赞扬智慧和戒律的内容。通达一切万事万物本来面貌的智慧,称之为“清净智”。为什么叫清净智呢?因为没有污染没有错乱,如实了达,所以就叫清净智。首先要对清净智生起恭敬心,所赞扬的内容是什么:
若人具族望,貌美复多闻。无智破尸罗,是人何足贵。
若人无族望,貌丑寡知闻。有智护尸罗,人皆应供养。
这总共有八句话,两个偈子,是什么意思?如果有一个人,他的种族非常的尊贵,“貌美复多闻”,面貌又长得非常端正,不仅如此,他学习许多的文化知识,懂得许多道理或者方法,但是却是无智的。什么叫无智?既然懂得很多的道理,而且多闻,怎么能无知?这问题就出来了,他这里说的知和多闻是两个道理。多闻是什么?是从实践的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或者其它的学问的角度来说,因学习了许多他就懂了许多,这就是多闻。但是他虽然有一些学问,却无智,这是为什么?他没有通达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的智慧,没有通达一切万事万物自性皆空的这种本来面貌的智慧,没有通达一切万法的本相,或者实性的智慧。而且他还破掉了戒律,尸罗就是戒律。不守戒律,就是破尸罗,等于是破了戒律。那么这个人不够当一个贵人,或者说不够做一个真正的贵人。为什么?因为他不具有这种正师,或者上师,或者真正的善知识的这种功德。因为一个善知识,一个正知,一个真正的上师的条件,必须要有通达一切事物本来面貌的智慧,还要有规范的行为,规范的言谈举止,规范的起心动念,规范这三个守尸罗,也就是守纪律的心。严格地说,规范自我的行为、言谈举止和动念的戒律必须具备。因为具有通达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的智慧,就不会被万事的现象所迷惑。既能懂得其表也能懂得其里,只有具备这样的智慧才具有一个善知识﹑一个正师的资格和条件。所以说一个人即便他有许多的学问,有非常端正的相貌,也有高贵的种族,但若不守护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的这种尸罗,没有通达一切万事万物本来面貌的智慧的话,就不足以把他看成是一个正师,或者不能算成一个真正有知识、有学问的善知识。
若人无族望,貌丑寡知闻。有智护尸罗,人皆应供养。
反过来说,就算一个人他的种族是非常低贱,不是贵族家庭的公子、公主,而是贫民百姓家的孩子,并且相貌丑陋,又寡知闻,也没有学过更多的学问,或者学的文化种类并不多,但是他有一个优点是什么?他凡是所学的东西,不仅仅是知道其表,而且能知道其里,知道它真正的内在的道理,事物本相的道理,具有这样的智慧。并且,他虽然知道的不多,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行为还是言谈举止,以及内心的动念都是没有污染的、非常规范的、完善的,尽管他的种族是低下的,面貌是丑陋的,没有更多的学问,但是他已经具有了一个善知识,或者正师的条件。所以应该恭敬他,应该供养他。“人皆”就是所有的人要恭敬他、供养他。这话的意思就是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知道的多与少,而在于你必须要把一切事物,哪怕是你仅知道的很少的那部分,不但要知道其表,也要知道其里,要通达其本性。也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是否能把所知道的内容变成为行动,用来完善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如能这样,尽管你现在寡闻,将来也会变成多闻的。因为你每天都会学习,每天都会进步,那么你何怕以后不变成多闻者呢?而有的人尽管有多闻,也有端正的相貌,也有种族的尊贵,但是却由此而起骄慢,不去规范行为和言谈举止,更不去找寻一切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浮在一个现象的上面。那么他的良好条件,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由于这种骄慢,会导致他不能上进。虽说现在看起来你是多闻,然而很快就变成少闻。为什么呢?人家很快就要超过你的。再者,即使是多闻也无用。为什么?因为我们学的目的是为了行,若你不能行,纵然学得再多,也只不过是嘴里的东西,而不是实质上的东西,因此多闻也没用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你有了清净的智慧和正知之后,它就会让你修善;有了非常清净的戒律,或者维护戒律的心之后,它会让你止恶;由于智慧让你扬善,戒律让你止恶,这个人必有前途。其实这种道理,放在普通的社会当中来讲也是一样。过去很多有学问的人,虽然他当前处境很不妙,但他气度非凡,就知道这个人是做大事之人,做大人之人;有的人现在处在很盛旺的一种处境,看起来什么都非常好,却可以料定这人决不会有好下场。真的能看得出来,为什么说能看得出来呢?又没有在他的面孔上写上这个字,也不在手上,汉人不是喜欢看手相吗?手上也没有。但是他的气质,他的态度,他的面对别人的方式,就能料定一定是这样的,或者是那样的。所以有时候你不要看到有些人现在有多大的学问,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好的条件,不一定的。现在是现在,未来是未来,未来和现在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的人虽然现在站得很高,可是他是正走下坡路的人,他将会越走越往下;有的人不要看他现在刚刚在山下,可是他正在不断地往上爬,过不了一会儿你会看到他已经到了很高的地方了。所以,人不是因为你当下的多闻,或者面貌,或者种族而能断定前途的。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他的智慧和他的戒律,有了严格规范自己行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的戒律,他就杜绝了堕落;具有通达实性的智慧,就会他敦促进步,所以说只要有了这两个东西,人将会前途无量。
下面讲的是世间八法:
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
我们现在所求的是什么?是圣者之道,既然是圣者之道,那就不能有追求世俗的世间八法之心,因为世间八法之心会阻碍我们证得圣者之道。哪些是世间八法?了知世间法的国王你呀!1、千万不要因为利与无利而喜、忧。利就是得到利益,无利是没有得到或失去利益。 2、不要因为是否得到利益引发内心的苦与乐而快与不快,这个利益包括得到金银财宝等等受用的利益。或者内心得到了好的感受而快乐,没得到利益或内心产生折磨痛苦感而不快。3、不要因为称、无称而苦乐。称就是称赞、好的名声,无称就是失去了名声。4、人家当面赞扬你,你就高兴,背后诋毁你,你就因此而痛苦,一个是“赞”一个是“毁”所产生的。这些叫世俗了义之八法。
这种世俗了义的八法我们应怎么对待?不要放在心上,要从内心里把它弃掉。同时,平等无别地看待这些,保持平和的心理,让世间八法从心里边离去。这里所说的有利、无利,它本身是世间八法吗?不是!苦和乐也不是世间八法,称、无称也不是,讥毁、赞扬也不是。那是什么?由于得到八个好的一面而快乐,失去或得到不利的一面而痛苦,内心对此的在乎执着,这个才是世间八法。也就是说,你得不得到利益,跟世间八法没有关系。得到了心就由此而动,太快乐或张狂,没有或失去了就内心痛苦,这种内心的摇动所得的苦乐,才是世间八法。比如说你的自我感觉非常好而导致快乐,或者自我感觉很不好而导致痛苦,这种摇动内心所生苦与乐的状况这才是世间八法。而利、无利,苦、乐,称、无称,赞扬和讥毁这些本身不是什么世间八法,对它强烈的追求,或贪欲才是世间八法。
再生天乞士,父母妻子人。勿由斯造罪,狱果他不分。
你无论是为了比丘,婆罗门,朋友,还是为了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等等,为了利益任何一个人,也千万不要造任何一种业障。有人说只要是为了自己的上师,为了婆罗门,为了父母,为了朋友,为了妻子和儿女,即使你造了罪,也是无过的。这种说法是谬论!并非正确的道理。为什么?因为你所造的任何一个业障,绝不会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某某人,而使自己所造业障的一部分罪由他们代受,自己造的一切业障,无论是为了什么,都是自己来受报。只要是作罪,无论是为任何人都不应该。这里边…
《亲友书讲记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