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亲友书讲记 第三讲

   下面讲的是如果你的心能够紧紧地保护和执持于善心当中,消灭掉一切贪欲等烦恼心,能忍受这种守护,或者正知正见,就是应该赞扬的。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最后总结说:

   谲诳常摇境,能降斯六识,执仗扫众怨,许初为勇极。

   这个“谲”字在藏文边说的是不坚定的意思,为什么说是不坚定的意思?他这里说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心,这六根经常接触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眼睛看着色,颜色的色,包括形状和颜色;耳朵经常接触声音;鼻子经常接触香味;舌头经常尝出美味或者味;身体经常接触触感;心经常想一些什么事,或者法。但在接触的过程当中,他会接触哪一些呢?会接触好的、不好的和无记的。所谓好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也会接触不喜欢的,或者不接受的,或者是平常的。因为这样他会“谲”。谲产生什么呢?他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碰到了喜欢的,他马上就产生贪心。碰到了不喜欢的,他马上就产生了嗔心。碰到了无记的,即非好,也非坏的,就不会有什么变化。那什么叫摇动?就是我刚才说的,心里发生了贪、嗔、痴的变化之后,这种贪、嗔、痴将会摇动你的心,摇动你的心,就起愚昧之心。我们说这就叫谲。还有一个叫诳。这个诳我曾经讲过,言谈也会摇动你的行为。因为会有许多假的、伪的、遮盖的言语,这就是摇动。“谲诳常摇境”,这个摇是不是摇动的摇?是。那什么叫摇境?境就是对象:色、声、香、味、触。摇境就是对色、声、香、味、触产生摇动的心。谲和诳就使他经常产生摇动的心。“能降斯六识”,什么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还有意识,这就是六识。那么,要降怎样的六识呢?贪欲的六识,憎恨的六识,或者愚昧的六识。要能让他降伏这个六识。“执仗扫众怨”,执杖就是拿着手杖,意思就是,拿着手杖能够扫除所有怨敌,他在这里用两个勇士之间做对比,一个是拿佛教的正知正念的思想,来扫清这种谲诳之心,对境所产生摇动的谲和诳而引起的贪、嗔、痴之心,包括六识当中所产生的眼识对色、耳识对声、鼻识对香、舌识对味、身识对触,意识对法的一切贪、嗔、痴之心,能够降伏它们的一个勇士。还有一个勇士是谁呀?就是拿着杖或兵器来扫清众敌或者军队的勇士。他们两个之间,谁是最勇敢的英雄呢?这里边说“许初为勇极”,意思就是前面的这个,能降伏六识的这个勇士,才是勇士当中的极品,才是最高最勇敢的。而能降伏千军万马的勇士不算真正的勇士,能降伏六识的勇士才是最高的勇士。为什么能降伏六识的人才是最高的勇士?因为能降伏千军万马也好,外兵的入侵也好,包括降伏狮子、大鹏金翅鸟毒蛇之类的也好,这样的人,人间有的是,可是他们都不能降伏自己的六识,不能降伏自己的贪、嗔、痴等,他们的六识被贪、嗔、痴所困,如同枷锁一样,把他牢牢地锁在生死轮回当中受无穷无尽的苦难。而这个勇士,他能降伏六识,他可以解开生死轮回中的枷锁,因此他才是最勇敢的大英雄、真英雄。

   下面是正式阐述不净观的道理。

   臭气九门众秽室,行躯难满薄皮缠。

   请看少女除庄彩,折别形骸恶叵言。

   第一是臭气九门。臭气九门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人的身体,你所贪欲的无论是少女还是少男,他(她)的眼睛、耳朵、鼻孔、嘴,还有下面的两个管道等等的九门当中,有许多的粪、尿、脓等等发出臭味。你就想一想,确实每天都从这九门里面排出许许多多不净的东西,这是第一。

   第二是众秽室。是说人的身体就好比是一个专门放无数不干净、肮脏东西的房子一样。行躯难满,就是说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都很难满意,永远都满足不了的一个东西。而且就如无数肮脏的东西,用一个薄薄的皮子把它们包起来一样,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请看少女除庄彩”,你如果认为他(她)的化妆、衣服真是很漂亮的话,那么,你把衣服放在一边儿,想想你究竟贪欲的是衣服,还是人?你一看就明白了,实际上你并不贪这个衣服,而贪的是人。除庄彩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因为这样看起来,你就会感到非常的厌恶,非常的肮脏,一点点都没有值得可贪欲之处,这就是不可贫欲的原因。刚才已经简单地讲过不净观的观想方式,就这样吧!

   下面讲贪欲,哪怕你得到再多也不会满足,因此不应该去贪欲,下面这个比喻的非常恰当。

   癞虫穿已痛,求安就火边。止息无由免,耽欲亦同然。

   这里把贪欲比喻成麻风病,麻风病的人身上有许多的癞虫,就是咱们所说的病菌,而且麻风病的病菌特别的大,它一咬起来人来,人身体的整个皮肤就会烂掉,这是麻风病最大的特征。当皮肤溃烂的时候,会特别的痒,痒的时候他自己觉得最管用的方法是什么呢?烤火,就觉得烤火有点不痒似的。可是烤火能解决他的问题吗?不能。麻风病人不是因为冷而痒,而是因为被细菌不断的咬身体,所以他才痒。可是,即使你不断地烤火,就算把皮肤烧了也不会治好这种痒,只会越烤越痒。因为烤火就提供了这些虫繁殖、生存的一种环境,所以就更痒,整个皮肤最后都会烂掉。同样的道理,贪欲好比麻风病身上的痒痒,你越满足他所贪的东西,他要的就越多,当全天下都归他管的时候,他还不满足这个,还会贪欲其它的什么东西。所以说贪的这种欲望永无止境,永远都满足不了,因为贪欲是无限的。你不要以为我把我所爱的,或者所需要的得到了,我就满足了。不会的!当你得到了这个之后,你就不会希罕这个东西,又会贪欲另外一个得不到的东西。因此说,如果你制止不了贪欲本身,你用什么东西来满足贪念都是没用的。你对这个虽然暂时不贪了,可你还会对另外一个得不到的东西产生贪欲的。所以,贪欲这个病就像麻风病身上的痒痒一样,不是烤火就能解决的。这个比喻很形象吧!讲得非常有道理,确实是这样的。人贪欲任何一个东西都是这样,他说的一点都不差呀!《宝鬘论》当中龙树菩萨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痒的时候挠一下就感觉很好,不过没有痒痒就更好了,那就挠都不用挠了。是不是?他说:你不应该去想办法在痒痒的时候挠,而应该想办法不痒。意思是什么?你不要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应该制止这种贪欲心。而制止这种贪欲心就像不痒一样。挠他,就象痒了去挠一样,满足贪欲如同挠痒一样,你现在挠,暂时好象能解决一点问题,可是等一会还会痒,还得挠。到时候你挠得皮肤都刮破了可还是痒,解决不了最后的问题。你只有把痒痒通过不用挠的什么方式来彻底解决,那才是最好的办法。这是在《宝鬘论》中龙树菩萨所说的。我就觉得龙树菩萨真的是非常的有智慧。他每一件事情形容的都那么恰如其分,一点点漏洞和破绽都没有,讲得非常的圆满。他这些内容我们已经讲了三个晚上了,可我们现在还没讲完第三页。为什么?因为这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重要。虽然现在内容不算太深,接下来肯定会深一点,但是这些是必知的。

   第二是说断除包括贪欲和贪欲种子在内的方法。大概有六个。就是前面所说的这些方法。比如对治贪欲美色的方法:一是看清它的本质;二是看它的后果;三是修不净观……,等等。这些能起到什么作用?只是起到暂时镇住贪心的作用,而不是彻底的除根,它是除不了根的。什么叫克制?什么叫根除呢?克制是带有强迫性的,而根除干脆就变成永不再生,连根拔起。要如何连根拔起呢?我们现在要说的就是如何才能不起贪心的方法,干脆就把贪心的根拔掉了,种子都除掉了。如何做呢?下面要讲的内容就深了,这个里面说呀:

   为知真胜理,作意观众事。唯斯德应习,无余法可亲。

   为知真胜理,真胜理是什么意思?真谛和胜义谛的道理。为了知道真正的胜义谛的道理,“作意观众事”,应该由内心观察五蕴等一切众事的本来面貌,观察佛和法的本来面貌。“唯斯德应习,无余法可亲”,修习真正的胜义谛的功德,没有任何一个法能与它的功德相比。“无余”就是没有任何法可亲,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其它的修行方法,能够跟修炼真谛和胜义谛道理的法相比。为什么?它能够除掉一切贪欲的根,而其它的,比如前面说的那些只能降伏它、征服它、克制它,但是不能除根,惟独这一殊胜的法才能除根,所以说这是唯一的。下边我就说一说这个道理:

   首先说什么是胜义谛呢?或者叫第一谛,真谛。以最殊胜的智慧取证、领悟的道理,叫做胜义谛。就是为了能够以智慧的眼睛看清楚一切法界不颠倒的本来面目,应该通达内外一切法——色、声、香、味、触、法等外法,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等内法,通达一切万事万物的真实的面貌,以这种清净的智慧去观察,所得到的万法性空妙有,或者万法自性皆空的妙理,以此道理不断地去修习,这里边不是说“应习”吗?就是不断地去修行,由此而得到最终的结果——根除一切我和法的执著。通过这种对治来彻底地根除一切烦恼的根源。在这个世界上,具有与此相同功德的法,佛教中没有别的,其他的外道就更没有了。显宗没有,密宗也没有。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要根除一切贪嗔痴的根源,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清净的智慧来观察一切我及法的本来面貌,自性的皆空。这就是在《中观论》当中仁达瓦大师所讲述的道理,在这里就不多讲了。因为这里边讲的基本上都是性空正见的道理,如果我给你们讲的话会太多太多,他在这里边差不多讲了《般若心经》里边的全部内容,所以干脆我们先留着不讲。我在这里想说一下,为什么前面这些都是克制的方法,而这个是根除的方法呢?因为我刚才跟你们说了,一切痛苦的来源是什么?是…

《亲友书讲记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