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講的是如果你的心能夠緊緊地保護和執持于善心當中,消滅掉一切貪欲等煩惱心,能忍受這種守護,或者正知正見,就是應該贊揚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句話,最後總結說:
谲诳常搖境,能降斯六識,執仗掃衆怨,許初爲勇極。
這個“谲”字在藏文邊說的是不堅定的意思,爲什麼說是不堅定的意思?他這裏說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心,這六根經常接觸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眼睛看著色,顔色的色,包括形狀和顔色;耳朵經常接觸聲音;鼻子經常接觸香味;舌頭經常嘗出美味或者味;身體經常接觸觸感;心經常想一些什麼事,或者法。但在接觸的過程當中,他會接觸哪一些呢?會接觸好的、不好的和無記的。所謂好的,就是自己喜歡的。也會接觸不喜歡的,或者不接受的,或者是平常的。因爲這樣他會“谲”。谲産生什麼呢?他會發生變化。發生什麼變化?碰到了喜歡的,他馬上就産生貪心。碰到了不喜歡的,他馬上就産生了嗔心。碰到了無記的,即非好,也非壞的,就不會有什麼變化。那什麼叫搖動?就是我剛才說的,心裏發生了貪、嗔、癡的變化之後,這種貪、嗔、癡將會搖動你的心,搖動你的心,就起愚昧之心。我們說這就叫谲。還有一個叫诳。這個诳我曾經講過,言談也會搖動你的行爲。因爲會有許多假的、僞的、遮蓋的言語,這就是搖動。“谲诳常搖境”,這個搖是不是搖動的搖?是。那什麼叫搖境?境就是對象:色、聲、香、味、觸。搖境就是對色、聲、香、味、觸産生搖動的心。谲和诳就使他經常産生搖動的心。“能降斯六識”,什麼是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還有意識,這就是六識。那麼,要降怎樣的六識呢?貪欲的六識,憎恨的六識,或者愚昧的六識。要能讓他降伏這個六識。“執仗掃衆怨”,執杖就是拿著手杖,意思就是,拿著手杖能夠掃除所有怨敵,他在這裏用兩個勇士之間做對比,一個是拿佛教的正知正念的思想,來掃清這種谲诳之心,對境所産生搖動的谲和诳而引起的貪、嗔、癡之心,包括六識當中所産生的眼識對色、耳識對聲、鼻識對香、舌識對味、身識對觸,意識對法的一切貪、嗔、癡之心,能夠降伏它們的一個勇士。還有一個勇士是誰呀?就是拿著杖或兵器來掃清衆敵或者軍隊的勇士。他們兩個之間,誰是最勇敢的英雄呢?這裏邊說“許初爲勇極”,意思就是前面的這個,能降伏六識的這個勇士,才是勇士當中的極品,才是最高最勇敢的。而能降伏千軍萬馬的勇士不算真正的勇士,能降伏六識的勇士才是最高的勇士。爲什麼能降伏六識的人才是最高的勇士?因爲能降伏千軍萬馬也好,外兵的入侵也好,包括降伏獅子、大鵬金翅鳥毒蛇之類的也好,這樣的人,人間有的是,可是他們都不能降伏自己的六識,不能降伏自己的貪、嗔、癡等,他們的六識被貪、嗔、癡所困,如同枷鎖一樣,把他牢牢地鎖在生死輪回當中受無窮無盡的苦難。而這個勇士,他能降伏六識,他可以解開生死輪回中的枷鎖,因此他才是最勇敢的大英雄、真英雄。
下面是正式闡述不淨觀的道理。
臭氣九門衆穢室,行軀難滿薄皮纏。
請看少女除莊彩,折別形骸惡叵言。
第一是臭氣九門。臭氣九門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人的身體,你所貪欲的無論是少女還是少男,他(她)的眼睛、耳朵、鼻孔、嘴,還有下面的兩個管道等等的九門當中,有許多的糞、尿、膿等等發出臭味。你就想一想,確實每天都從這九門裏面排出許許多多不淨的東西,這是第一。
第二是衆穢室。是說人的身體就好比是一個專門放無數不幹淨、肮髒東西的房子一樣。行軀難滿,就是說無論是吃的還是穿的都很難滿意,永遠都滿足不了的一個東西。而且就如無數肮髒的東西,用一個薄薄的皮子把它們包起來一樣,一點兒意義都沒有。
“請看少女除莊彩”,你如果認爲他(她)的化妝、衣服真是很漂亮的話,那麼,你把衣服放在一邊兒,想想你究竟貪欲的是衣服,還是人?你一看就明白了,實際上你並不貪這個衣服,而貪的是人。除莊彩大概是這個意思吧!因爲這樣看起來,你就會感到非常的厭惡,非常的肮髒,一點點都沒有值得可貪欲之處,這就是不可貧欲的原因。剛才已經簡單地講過不淨觀的觀想方式,就這樣吧!
下面講貪欲,哪怕你得到再多也不會滿足,因此不應該去貪欲,下面這個比喻的非常恰當。
癞蟲穿已痛,求安就火邊。止息無由免,耽欲亦同然。
這裏把貪欲比喻成麻風病,麻風病的人身上有許多的癞蟲,就是咱們所說的病菌,而且麻風病的病菌特別的大,它一咬起來人來,人身體的整個皮膚就會爛掉,這是麻風病最大的特征。當皮膚潰爛的時候,會特別的癢,癢的時候他自己覺得最管用的方法是什麼呢?烤火,就覺得烤火有點不癢似的。可是烤火能解決他的問題嗎?不能。麻風病人不是因爲冷而癢,而是因爲被細菌不斷的咬身體,所以他才癢。可是,即使你不斷地烤火,就算把皮膚燒了也不會治好這種癢,只會越烤越癢。因爲烤火就提供了這些蟲繁殖、生存的一種環境,所以就更癢,整個皮膚最後都會爛掉。同樣的道理,貪欲好比麻風病身上的癢癢,你越滿足他所貪的東西,他要的就越多,當全天下都歸他管的時候,他還不滿足這個,還會貪欲其它的什麼東西。所以說貪的這種欲望永無止境,永遠都滿足不了,因爲貪欲是無限的。你不要以爲我把我所愛的,或者所需要的得到了,我就滿足了。不會的!當你得到了這個之後,你就不會希罕這個東西,又會貪欲另外一個得不到的東西。因此說,如果你製止不了貪欲本身,你用什麼東西來滿足貪念都是沒用的。你對這個雖然暫時不貪了,可你還會對另外一個得不到的東西産生貪欲的。所以,貪欲這個病就像麻風病身上的癢癢一樣,不是烤火就能解決的。這個比喻很形象吧!講得非常有道理,確實是這樣的。人貪欲任何一個東西都是這樣,他說的一點都不差呀!《寶鬘論》當中龍樹菩薩還說過這樣的話,他說癢的時候撓一下就感覺很好,不過沒有癢癢就更好了,那就撓都不用撓了。是不是?他說:你不應該去想辦法在癢癢的時候撓,而應該想辦法不癢。意思是什麼?你不要滿足自己的貪欲,而應該製止這種貪欲心。而製止這種貪欲心就像不癢一樣。撓他,就象癢了去撓一樣,滿足貪欲如同撓癢一樣,你現在撓,暫時好象能解決一點問題,可是等一會還會癢,還得撓。到時候你撓得皮膚都刮破了可還是癢,解決不了最後的問題。你只有把癢癢通過不用撓的什麼方式來徹底解決,那才是最好的辦法。這是在《寶鬘論》中龍樹菩薩所說的。我就覺得龍樹菩薩真的是非常的有智慧。他每一件事情形容的都那麼恰如其分,一點點漏洞和破綻都沒有,講得非常的圓滿。他這些內容我們已經講了叁個晚上了,可我們現在還沒講完第叁頁。爲什麼?因爲這裏面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很重要。雖然現在內容不算太深,接下來肯定會深一點,但是這些是必知的。
第二是說斷除包括貪欲和貪欲種子在內的方法。大概有六個。就是前面所說的這些方法。比如對治貪欲美色的方法:一是看清它的本質;二是看它的後果;叁是修不淨觀……,等等。這些能起到什麼作用?只是起到暫時鎮住貪心的作用,而不是徹底的除根,它是除不了根的。什麼叫克製?什麼叫根除呢?克製是帶有強迫性的,而根除幹脆就變成永不再生,連根拔起。要如何連根拔起呢?我們現在要說的就是如何才能不起貪心的方法,幹脆就把貪心的根拔掉了,種子都除掉了。如何做呢?下面要講的內容就深了,這個裏面說呀:
爲知真勝理,作意觀衆事。唯斯德應習,無余法可親。
爲知真勝理,真勝理是什麼意思?真谛和勝義谛的道理。爲了知道真正的勝義谛的道理,“作意觀衆事”,應該由內心觀察五蘊等一切衆事的本來面貌,觀察佛和法的本來面貌。“唯斯德應習,無余法可親”,修習真正的勝義谛的功德,沒有任何一個法能與它的功德相比。“無余”就是沒有任何法可親,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其它的修行方法,能夠跟修煉真谛和勝義谛道理的法相比。爲什麼?它能夠除掉一切貪欲的根,而其它的,比如前面說的那些只能降伏它、征服它、克製它,但是不能除根,惟獨這一殊勝的法才能除根,所以說這是唯一的。下邊我就說一說這個道理:
首先說什麼是勝義谛呢?或者叫第一谛,真谛。以最殊勝的智慧取證、領悟的道理,叫做勝義谛。就是爲了能夠以智慧的眼睛看清楚一切法界不顛倒的本來面目,應該通達內外一切法——色、聲、香、味、觸、法等外法,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等內法,通達一切萬事萬物的真實的面貌,以這種清淨的智慧去觀察,所得到的萬法性空妙有,或者萬法自性皆空的妙理,以此道理不斷地去修習,這裏邊不是說“應習”嗎?就是不斷地去修行,由此而得到最終的結果——根除一切我和法的執著。通過這種對治來徹底地根除一切煩惱的根源。在這個世界上,具有與此相同功德的法,佛教中沒有別的,其他的外道就更沒有了。顯宗沒有,密宗也沒有。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要根除一切貪嗔癡的根源,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清淨的智慧來觀察一切我及法的本來面貌,自性的皆空。這就是在《中觀論》當中仁達瓦大師所講述的道理,在這裏就不多講了。因爲這裏邊講的基本上都是性空正見的道理,如果我給你們講的話會太多太多,他在這裏邊差不多講了《般若心經》裏邊的全部內容,所以幹脆我們先留著不講。我在這裏想說一下,爲什麼前面這些都是克製的方法,而這個是根除的方法呢?因爲我剛才跟你們說了,一切痛苦的來源是什麼?是…
《親友書講記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