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講記 第二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刹那間生起了嗔恨心,你也不要延續這種嗔恨心,你馬上就克製自己的嗔恨心,也稱之爲忍。這是在苦行當中最殊勝的苦行,在欲界當中想得到再也不還回的這種果位的話,最殊勝的方法就是修忍辱,這是佛所說的。佛證,就是佛證明了這一點,或者證實了這一點。他是怎麼證實的?釋迦牟尼佛在佛經當中說:衆比丘斷嗔,斷嗔者能得不還之位。佛是這麼說的。這是佛陀所說的,所以佛證實了這一點。那麼接著說,我們爲什麼在欲界的輪回當中,在貪、嗔、癡的欲界的輪回當中不斷地輪回?其因有二:一是貪欲、二是憎恨,那麼若你不能斷除貪欲的話,則不能斷除嗔恨。爲什麼不能斷除貪欲,就不能斷除嗔恨?因爲憎恨的起源于內心的不滿,而內心不滿的起源就是因爲達不到你想達到的目的,或者背道而馳。背道而馳,或者達不到目的的根源在那裏?有極強烈的貪欲和在乎心,一定要達到這種目的的心願,或者欲望。所以你才會産生這種不滿意,由不滿意而導致憎恨。所以,若不能斷除貪欲者,是不能斷除嗔恨的。因此,當你一旦徹底斷除了嗔恨的那一天,實際上你也就斷除了貪欲了。因爲沒有了貪欲,你才不會有嗔恨。前面所說的四句話是什麼意思?從一開始就不要讓自己産生嗔恨心,根本就不要讓這種嗔恨心擡頭,即使由于偶然的原因,沒有思想准備,嗔恨心剛想冒頭,你也就馬上能夠調伏它並繼而消除它。也就是說即使生起了憎恨心,你也不要讓它延續下去,要馬上控自己立即製止掉。

  

  他人打罵我,欺淩奪我財。懷恨招怨憎,舍恨眠安樂。

  我們爲什麼會生起嗔恨心呢?

  第一、他人打罵我。他人打我,或者罵我,心裏當然很不服氣了,無緣無故的你憑什麼罵我?憑什麼打我?馬上就會生起嗔恨心;另一個就是別人以非常難聽的侮辱性言詞來激怒自己,使自己生起嗔恨心;還有一個就是手拿兵器,或者石頭來打自己,一個是打,一個是罵,最易激發自己的嗔恨心。

  第二、欺淩奪我財。就是他人以權威、力量打敗了我,或者奪取了我所愛之財物,也很容易馬上生起不公平的心、不滿意的心,而導致憎恨。由于這個原因而“懷恨招怨憎”。這種懷恨招來了對敵人的怨恨和憎惡。就是內心對他的憎意,由此憎恨矛盾就要産生了。那麼懷恨和前面所說的嗔有什麼區別?懷恨就是內心有非常強烈的複仇之心,或者對他的仇恨、怨恨非常深。由于有非常強烈的怨恨,身體有可能做出複仇的舉動,言語上也可能說出心裏所發的憎恨,所以他就生起許多許多的煩惱。那麼誰能把一切憎恨,或者嗔的來源,以及怨恨之心去掉了,他就沒有嗔心了;沒有了嗔心,他就沒有痛苦了。他就能夠安然地睡眠于安樂當中,或者安住于安樂當中。爲什麼這麼說?這似乎不符合道理。人家無原無故的,就算是有原因打我也是很不應該的;罵我,侮辱我,更不應該;奪取我財物,奪取我所愛那就更不應該;這等可恥可恨,我爲什麼不能恨他?那也沒有什麼道理!其實這裏講得非常清楚,這裏邊哪個字講的是爲什麼不能恨的原因?就是“眠安樂”。爲什麼這麼說?你不就是願意安樂?是不是?那你要安樂,生起怨恨能安樂嗎?既然生起怨恨心不能得到安樂,反而得到許多的煩惱,那怨恨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因爲怨恨所以煩惱,只要脫離了怨恨,才會遠離煩惱,才能眠于安樂當中,所以你不爲了別的,就爲了自己快樂,就不要再嗔恨了,嗔恨只會讓自己煩惱,不會讓自己安樂。

  第六個內容,是身體的行爲、言談舉止和內心的動念等叁門的行爲,爲了斷除一切叁門的惡習,要修一切善行,爲了勸說這個而講人的本性或善、或惡、或善惡混合的叁種的狀況。因此勸說你應該堅固在善心當中,遠離不善之心,搖動不善之心。

  如于水土石,人心盡彼同。起煩惱前勝,愛法者如後。

  這裏說人的心有叁種狀況,一是水上繪畫,二是在泥土上繪畫,叁是在石頭上繪畫;或者說水上刻字,土壤上刻字和石頭上刻字。爲什麼有這叁種刻字的比喻?第一,有些事情過一眼就忘掉了,再也不會記住這件事情。就像在水上面繪畫一樣,畫完也就沒有了。有的事情就不是這樣,就象在土壤上繪畫,雖然能夠清晰顯現,或能停留一段時間,但它經不住任何風吹雨打,很快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那麼我們經曆過的,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我們信念當中的有些事情,雖然能留住一段時間,但不會太久,很快就會消失,因爲它的影響不深。但有些事情就像在石頭上刻字繪畫一樣很堅固,永遠都忘不了,會再再地懷念起這些事情。人的思維大概就有這叁種狀況。如于水土石,人心盡彼同。就是像在水上、土上、石頭上畫畫一樣,人心也是一樣的。起煩惱前勝,那麼一切貪心、嗔心、癡心、驕慢和疑心等,盡可能地讓它變成水上繪畫一樣,就算不成爲水上畫畫一樣馬上消失掉的話,也要爭取讓它變成土上畫畫一樣,經不住時間的推移,也經不住風吹雨打,盡早讓它毀掉。意思就是說,既然你不能馬上忘記,也應該爭取在很短的時間內忘掉這些貪、嗔、癡,不要讓它再産生勢力。凡是煩惱心都應該馬上忘掉,或以最快的速度將它忘掉,不去想它、回避它,或者去破斥它、瓦解它,破掉産生這種煩惱的動念之因,那是最好的結果。

  破除煩惱的方式有二:一種是回避,還有一種是破除。最好是回避,能回避忘掉是最好的。就象水上繪畫一樣,能忘掉它什麼事都沒有了。若忘不掉的話那你就得破斥,破就如同土上繪畫一樣,需要時間,需要理由去一個一個地破掉。反複思考,爲什麼我對這個事情産生貪欲,對它産生憎恨,産生這些的真正缺點、漏洞何在?要瓦解貪、嗔、癡等的毛病、缺點所在,要能破掉這種貪心和憎恨心,就用這兩種方式來去對付它。但是愛法者如後,愛佛法,修善積德這種心要爭取讓它變成如同在石頭上面刻字一樣,永遠不變,永記在心,一定要爭取第叁種結果。

  剛才是佛陀說的人心對事物的記憶有叁種情況:一種是過目後立即忘掉;一種是雖然難忘,然通過破斥而將它忘掉;還有一種是永遠不能破的。同樣人的語言也有叁種,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

  佛說叁種語,人美實虛言。猶如蜜花糞,棄後可行前。

  佛陀說人的語言有叁種:美語、實語、虛語。這叁種語言如同蜂蜜、花、還有糞。我們說話要注意,應該棄掉後面糞那樣的語言,而行前面的兩種。爲什麼說人的美語像蜂蜜一樣?你說話一定要學會說美語,美語就像蜂蜜一樣是甜的,誰都願意嘗它,誰都願意聽它,你實實在在的盡可能在說別人時從優點開始說,那就是美語,而不是虛語。如果說一個人雖然有許多的缺點,可是他有一個優點,那麼你就要先說他的優點。比如說一個人的性格很暴躁,脾氣很不好,可是說話很直,那你首先要說:“哎呀!難得呀!你這樣實話實說太好了!你這種實話實說的精神真讓我感到很佩服,我是做不到啊!”先讓他高興。這是不是假話?不是!說實話是對的。雖然他的脾氣暴躁是不對,專找別人的缺點漏洞不對,但是看到什麼,說什麼,這畢竟是對的,實話實說是對的。所以你要贊揚他的優點。這樣一來,他的心裏會想:“這裏還有人喜歡我的這種性格,哎呀,好啊!我可以多聽聽……”。接著你就可以說實話了,當然了你美語多說一點,實話說得少一點,說到最後說什麼?說啊,你確實是很難得,不過你一定注意!你這麼一說實話之後也很容易得罪人,所以你雖然不能說假話,但是說實話的內容當中,盡可能找一點別人好的方面的實話,不要淨找壞的方面實話。你要是說別人缺點方面的實話,他就不願意聽了,你多說一點別人好的方面的實話,誰都願意聽。你對他這麼一說,他就知道了,他就會很願意接受,他就會想:“我雖然說得很直,可是我是不是說了一些別人的缺點,然而別人不樂意了呢?看起來我說實話是對的,但是我以後不能多說壞的實話,要多說一些好的實話。”因爲你前面贊美了他之後,他就高興了,由此他才會接受你對他的勸說。所以,美語一定要放在前面,而實語一定要放在後面。而這個美語怎麼樣才能夠不變成顛倒語和虛語呢?不要說無中生有的話,不要說這個人根本沒有的優點。你可以說這個人確實有的一些優點,比如說一個人沒有別的好的一面,但也可能有身體端正啊,行爲很果斷,這方面的優點;有的人脾氣暴躁,簡直是不可理喻,可是也有一點點不怕得罪人,直話直說的優點;有的人狡猾無比,壞不可言,然而他也可能有點聰明的才智。所以你就不要把狡猾放在前面說,先把聰明的才智放在前面說,他就高興了。但是你在這個後面可以接著說實話,說:“你非常有才,太好了,可是有那麼一點點缺點,你一定要小心,那是什麼?就是你的這種才華千萬不要染上一絲狡猾,或者使用騙人的手段,只要你的才華用對了,你的這個才華就是如意寶,可是你的才華一旦用錯了,那就既能傷害他人,也能傷害你自己,這是很壞的東西。”那他就會說:“我有那麼大的才華嗎?好啊,我一定把這些才華用在做好事上面。”他馬上就轉變想法了,所以一定要說美語,這好比是蜂蜜一樣很甜的,讓人感覺非常的好。

  第二個就是實語,實語是什麼呢?就是真實的話,真實的話就像花一樣完美,而說真實話的過程當中也要有理,不要去隨便地說,或者講不出什麼原由來,講不出能說服人的道理來,你這個實話也就不是成熟的實話。你要把功過講得很清楚,不但是講清楚,而且一定要講到使對方能接受的那種功過是非。比如說,當我們勸說一個人讓他信佛,可是對方根本就不信,甚至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起反感心,那怎麼辦?有很多居士往往會這樣勸說:“唉呀!佛的加持力大!觀音菩薩顯靈啦,我夢見了什麼什麼了呀!啊!我從學佛後感應很深哪!”會以這種方式去勸說。你知道這種方式去勸說,能起到什麼結果嗎?起的恰恰…

《親友書講記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