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亲友书讲记 第二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刹那间生起了嗔恨心,你也不要延续这种嗔恨心,你马上就克制自己的嗔恨心,也称之为忍。这是在苦行当中最殊胜的苦行,在欲界当中想得到再也不还回的这种果位的话,最殊胜的方法就是修忍辱,这是佛所说的。佛证,就是佛证明了这一点,或者证实了这一点。他是怎么证实的?释迦牟尼佛在佛经当中说:众比丘断嗔,断嗔者能得不还之位。佛是这么说的。这是佛陀所说的,所以佛证实了这一点。那么接着说,我们为什么在欲界的轮回当中,在贪、嗔、痴的欲界的轮回当中不断地轮回?其因有二:一是贪欲、二是憎恨,那么若你不能断除贪欲的话,则不能断除嗔恨。为什么不能断除贪欲,就不能断除嗔恨?因为憎恨的起源于内心的不满,而内心不满的起源就是因为达不到你想达到的目的,或者背道而驰。背道而驰,或者达不到目的的根源在那里?有极强烈的贪欲和在乎心,一定要达到这种目的的心愿,或者欲望。所以你才会产生这种不满意,由不满意而导致憎恨。所以,若不能断除贪欲者,是不能断除嗔恨的。因此,当你一旦彻底断除了嗔恨的那一天,实际上你也就断除了贪欲了。因为没有了贪欲,你才不会有嗔恨。前面所说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从一开始就不要让自己产生嗔恨心,根本就不要让这种嗔恨心抬头,即使由于偶然的原因,没有思想准备,嗔恨心刚想冒头,你也就马上能够调伏它并继而消除它。也就是说即使生起了憎恨心,你也不要让它延续下去,要马上控自己立即制止掉。

  

  他人打骂我,欺凌夺我财。怀恨招怨憎,舍恨眠安乐。

  我们为什么会生起嗔恨心呢?

  第一、他人打骂我。他人打我,或者骂我,心里当然很不服气了,无缘无故的你凭什么骂我?凭什么打我?马上就会生起嗔恨心;另一个就是别人以非常难听的侮辱性言词来激怒自己,使自己生起嗔恨心;还有一个就是手拿兵器,或者石头来打自己,一个是打,一个是骂,最易激发自己的嗔恨心。

  第二、欺凌夺我财。就是他人以权威、力量打败了我,或者夺取了我所爱之财物,也很容易马上生起不公平的心、不满意的心,而导致憎恨。由于这个原因而“怀恨招怨憎”。这种怀恨招来了对敌人的怨恨和憎恶。就是内心对他的憎意,由此憎恨矛盾就要产生了。那么怀恨和前面所说的嗔有什么区别?怀恨就是内心有非常强烈的复仇之心,或者对他的仇恨、怨恨非常深。由于有非常强烈的怨恨,身体有可能做出复仇的举动,言语上也可能说出心里所发的憎恨,所以他就生起许多许多的烦恼。那么谁能把一切憎恨,或者嗔的来源,以及怨恨之心去掉了,他就没有嗔心了;没有了嗔心,他就没有痛苦了。他就能够安然地睡眠于安乐当中,或者安住于安乐当中。为什么这么说?这似乎不符合道理。人家无原无故的,就算是有原因打我也是很不应该的;骂我,侮辱我,更不应该;夺取我财物,夺取我所爱那就更不应该;这等可耻可恨,我为什么不能恨他?那也没有什么道理!其实这里讲得非常清楚,这里边哪个字讲的是为什么不能恨的原因?就是“眠安乐”。为什么这么说?你不就是愿意安乐?是不是?那你要安乐,生起怨恨能安乐吗?既然生起怨恨心不能得到安乐,反而得到许多的烦恼,那怨恨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因为怨恨所以烦恼,只要脱离了怨恨,才会远离烦恼,才能眠于安乐当中,所以你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自己快乐,就不要再嗔恨了,嗔恨只会让自己烦恼,不会让自己安乐。

  第六个内容,是身体的行为、言谈举止和内心的动念等三门的行为,为了断除一切三门的恶习,要修一切善行,为了劝说这个而讲人的本性或善、或恶、或善恶混合的三种的状况。因此劝说你应该坚固在善心当中,远离不善之心,摇动不善之心。

  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起烦恼前胜,爱法者如后。

  这里说人的心有三种状况,一是水上绘画,二是在泥土上绘画,三是在石头上绘画;或者说水上刻字,土壤上刻字和石头上刻字。为什么有这三种刻字的比喻?第一,有些事情过一眼就忘掉了,再也不会记住这件事情。就像在水上面绘画一样,画完也就没有了。有的事情就不是这样,就象在土壤上绘画,虽然能够清晰显现,或能停留一段时间,但它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我们经历过的,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我们信念当中的有些事情,虽然能留住一段时间,但不会太久,很快就会消失,因为它的影响不深。但有些事情就像在石头上刻字绘画一样很坚固,永远都忘不了,会再再地怀念起这些事情。人的思维大概就有这三种状况。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就是像在水上、土上、石头上画画一样,人心也是一样的。起烦恼前胜,那么一切贪心、嗔心、痴心、骄慢和疑心等,尽可能地让它变成水上绘画一样,就算不成为水上画画一样马上消失掉的话,也要争取让它变成土上画画一样,经不住时间的推移,也经不住风吹雨打,尽早让它毁掉。意思就是说,既然你不能马上忘记,也应该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忘掉这些贪、嗔、痴,不要让它再产生势力。凡是烦恼心都应该马上忘掉,或以最快的速度将它忘掉,不去想它、回避它,或者去破斥它、瓦解它,破掉产生这种烦恼的动念之因,那是最好的结果。

  破除烦恼的方式有二:一种是回避,还有一种是破除。最好是回避,能回避忘掉是最好的。就象水上绘画一样,能忘掉它什么事都没有了。若忘不掉的话那你就得破斥,破就如同土上绘画一样,需要时间,需要理由去一个一个地破掉。反复思考,为什么我对这个事情产生贪欲,对它产生憎恨,产生这些的真正缺点、漏洞何在?要瓦解贪、嗔、痴等的毛病、缺点所在,要能破掉这种贪心和憎恨心,就用这两种方式来去对付它。但是爱法者如后,爱佛法,修善积德这种心要争取让它变成如同在石头上面刻字一样,永远不变,永记在心,一定要争取第三种结果。

  刚才是佛陀说的人心对事物的记忆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过目后立即忘掉;一种是虽然难忘,然通过破斥而将它忘掉;还有一种是永远不能破的。同样人的语言也有三种,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

  佛说三种语,人美实虚言。犹如蜜花粪,弃后可行前。

  佛陀说人的语言有三种:美语、实语、虚语。这三种语言如同蜂蜜、花、还有粪。我们说话要注意,应该弃掉后面粪那样的语言,而行前面的两种。为什么说人的美语像蜂蜜一样?你说话一定要学会说美语,美语就像蜂蜜一样是甜的,谁都愿意尝它,谁都愿意听它,你实实在在的尽可能在说别人时从优点开始说,那就是美语,而不是虚语。如果说一个人虽然有许多的缺点,可是他有一个优点,那么你就要先说他的优点。比如说一个人的性格很暴躁,脾气很不好,可是说话很直,那你首先要说:“哎呀!难得呀!你这样实话实说太好了!你这种实话实说的精神真让我感到很佩服,我是做不到啊!”先让他高兴。这是不是假话?不是!说实话是对的。虽然他的脾气暴躁是不对,专找别人的缺点漏洞不对,但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毕竟是对的,实话实说是对的。所以你要赞扬他的优点。这样一来,他的心里会想:“这里还有人喜欢我的这种性格,哎呀,好啊!我可以多听听……”。接着你就可以说实话了,当然了你美语多说一点,实话说得少一点,说到最后说什么?说啊,你确实是很难得,不过你一定注意!你这么一说实话之后也很容易得罪人,所以你虽然不能说假话,但是说实话的内容当中,尽可能找一点别人好的方面的实话,不要净找坏的方面实话。你要是说别人缺点方面的实话,他就不愿意听了,你多说一点别人好的方面的实话,谁都愿意听。你对他这么一说,他就知道了,他就会很愿意接受,他就会想:“我虽然说得很直,可是我是不是说了一些别人的缺点,然而别人不乐意了呢?看起来我说实话是对的,但是我以后不能多说坏的实话,要多说一些好的实话。”因为你前面赞美了他之后,他就高兴了,由此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劝说。所以,美语一定要放在前面,而实语一定要放在后面。而这个美语怎么样才能够不变成颠倒语和虚语呢?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这个人根本没有的优点。你可以说这个人确实有的一些优点,比如说一个人没有别的好的一面,但也可能有身体端正啊,行为很果断,这方面的优点;有的人脾气暴躁,简直是不可理喻,可是也有一点点不怕得罪人,直话直说的优点;有的人狡猾无比,坏不可言,然而他也可能有点聪明的才智。所以你就不要把狡猾放在前面说,先把聪明的才智放在前面说,他就高兴了。但是你在这个后面可以接着说实话,说:“你非常有才,太好了,可是有那么一点点缺点,你一定要小心,那是什么?就是你的这种才华千万不要染上一丝狡猾,或者使用骗人的手段,只要你的才华用对了,你的这个才华就是如意宝,可是你的才华一旦用错了,那就既能伤害他人,也能伤害你自己,这是很坏的东西。”那他就会说:“我有那么大的才华吗?好啊,我一定把这些才华用在做好事上面。”他马上就转变想法了,所以一定要说美语,这好比是蜂蜜一样很甜的,让人感觉非常的好。

  第二个就是实语,实语是什么呢?就是真实的话,真实的话就像花一样完美,而说真实话的过程当中也要有理,不要去随便地说,或者讲不出什么原由来,讲不出能说服人的道理来,你这个实话也就不是成熟的实话。你要把功过讲得很清楚,不但是讲清楚,而且一定要讲到使对方能接受的那种功过是非。比如说,当我们劝说一个人让他信佛,可是对方根本就不信,甚至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起反感心,那怎么办?有很多居士往往会这样劝说:“唉呀!佛的加持力大!观音菩萨显灵啦,我梦见了什么什么了呀!啊!我从学佛后感应很深哪!”会以这种方式去劝说。你知道这种方式去劝说,能起到什么结果吗?起的恰恰…

《亲友书讲记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