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亲友书讲记 第二讲

  一定要消除放逸,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要是一旦产生放逸,那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这里他讲:

  说无生由勤,有死因放逸。勤能长善法,尔可修谨慎。

  在这句话内容上,我看宋朝的大德,天竺的大德,他们翻译的肯定不会是这样子的。这两个一定会有差异,因为藏文和这个之间已经有差异了。你看“若修不放逸,是则不死路。放逸为死径,世尊之所说。为增善法故,当修不放逸。若人先为恶,后能不放逸”。他的这个里面是这样说的。你看这个内容就明显的不太一样了。那么我现在想给你们介绍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在藏文里边说的和汉文里边说的不完全一致,但讲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翻译的风格大不同。他这里边说:“说无生由勤,有死因放逸”。在藏文里是这样说,“无放逸得甘露”,这个甘露又是什么意思呢?无生和甘露实际上是一样的,是涅槃的果位的意思,指的是涅槃的果位。你看十二缘起里边逆转十二缘起怎么说!“若不想老死,则应无生,若不想有生,则应无有,若想无有,则应无取,若想无取者,则应无爱……”,等等。推到无明为止。实际上无生的境界也就是灭果,灭和无生是一码事。灭果是什么?就是涅槃的果位。就是说从此不随善恶业力所转的“生”。无生是怎样得来的?由于勤修!所以他才能够无生,达到无生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不放逸他才能达到无生的境界。 “有死”, 为什么人们会有死呢?原因就是因为有放逸。“勤能长善法”,勤修就是无放逸地修行,就能增长一切善法,也就是增长内心的善法,增长修行的善法。由此“尔可修谨慎”,因此应该修行时非常认真,非常谨慎,不应该去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选择。在这里是这样说的。解释里边说,什么叫放逸?什么叫勤修?放逸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失去了克服或者克制的能力,那叫放逸,失去了克制自己的能力叫放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放逸的标准是对有漏的法不产生贪欲,对色、声、香、味、触,对有漏的法生起贪欲,生起憎恨,生起愚昧,或者我慢,或者疑心等等不能维护或者控制自己的心,这叫放逸。而对一切有漏法和烦恼心,能够克制住自己的心,就叫做不放逸,也叫勤修。勤修的真正的意思是这个。下边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懂了,我就不解释了。那么有人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开头不跟我说这些话?你看现在我已经做了许多许多的坏事了,做了许多许多错事了,怎么办呢?不怕,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只要你以后不要再犯错误,虽然你曾经做过很多错误的事,但你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也就是回头是岸就大有希望的。你们想想有些人确实是这样的,已经做错了很多很多事情了,很多事情是已经无法挽回的了,要是早就知道结果是这个样子就不会犯错误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已经犯错误了,那有什么办法呢?是有办法的。只要知错必改者必有希望,必有好的结果。这句话下面说了:

  先时离放逸,后若改勤修。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

  但是下面还有四句话也连着说:

  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达含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这就是举的例子。什么意思?就是说由于你过去曾经放逸,远离了善根,做出了许多许多的恶事,那么你如果知道错了,明白道理之后肯悔改,改为勤修的话。曾经由于自己的心失控,让自己的内心想出了许多不应该想的念头,让自己嘴里说出许多不该说的言语,让自己的身体做出许多不该做的行为。一旦明白了之后,若能修改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和动念,而勤修善的话。就好比是在浓浓的云翳当中,除掉浓浓的云翳,就能够看到天空了,就像用眼睛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一样。也就是说,本来这个月光是非常明亮的,可是由于天上乌云密布,遮挡了月光,使天空变黑暗了。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状况是永远的,再没有希望看到月亮了。只要云一旦散了,除掉了这个云翳,那个完美的月亮就会明亮地呈现在空中。同样道理你还没有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你还可以改。既然可以改,只要你改正错误,就像消除掉空中的乌云,明亮的月光就会重现一样,月亮还跟以前一样完美。比如什么呢?比如四个人,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达含,还有一个是绮莫迦。在汉文的经典里面对这些人翻译的名字有所不同的,第一个人名字叫孙陀罗难陀,是一样的;第二个人的名字叫央库摩罗;第三个人的名字叫阿设施,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绮莫迦。他是一个国王。那这四个人曾经做过什么错事呀?我就给你们简单的讲吧!第一个叫孙陀罗难陀,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他是什么人呢?原先他是一个贪欲美色无所作为的人。后来他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他也放不下对美色非常强烈的贪恋。最后释迦牟尼佛把他带到十八层地狱,让他看到十八层地狱,从此以后他吓破了胆,任何一种凡间的荣华富贵,或者凡间的美色等等,他想都不敢去想,一心一意地去修行佛法,很快很快就证得了罗汉果位。第二位叫央库摩罗,或叫央具理摩罗。这个人原来叫索吉诘,是一个愚昧的人,他曾经想修佛法。为了修佛法就寻找一个导师,结果他的师父给他讲,如果你能杀一千个人的话,你就能得到极大的福报等等。他真的以为是这样,所以他就不断地杀人,杀到九百九十九个人,只差一个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想如果把释迦牟尼佛杀掉,正好既不用杀母亲,又可以完成杀一千个人的法,何乐而不为呀!然后他就追呀追呀,佛陀慢慢地走,他就跑啊跑,怎么跑也追赶不上佛陀。最后佛陀慢慢地飞到在空中,他就觉得这个人能飞真不可思议,这个人可非同一般,他马上就跪下来。佛陀问:你为何烦恼啊?他说我为了修法而烦恼啊。佛陀又问:你修什么佛法呀?他说我要杀一千个人。佛陀说:那是什么法呀?那是让你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业障深重的恶法。佛陀对他说明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内心感到非常的惭愧,感到非常的内疚。他后来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后一心一意地修练佛法,很快就得到了罗汉果位。尽管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他改邪归正还是能够得到罗汉果位。还有一个就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是印度的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是赫赫有名的。他有什么罪过呢?他主要是杀了自己的母亲。他听从了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弟叫提婆达多的挑唆。提婆达多是叫阿阇世把父亲杀了就可以继承王位等等,这么一说阿阇世王就相信了。他就把他的父母都杀了,杀父母那是五无间罪。后来他非常非常的后悔,就跑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当初释迦牟尼佛如果给他说杀父母乃是五无间罪,那罪是不可赦的话,他一定会因后悔和内疚而死。所以佛陀没给他说杀父母是罪,佛说:没事,父母必将要死的嘛,但是你到文殊菩萨那里去听法。佛陀很善巧地把他的这种非常难受、非常后悔、简直是无法活下去的这种心,先让它稳下来,到文殊菩萨那里去。然后文殊菩萨给他讲法最后他就变成了一名非常虔诚的居士,他是佛陀授记的最虔诚的弟子之一,施主之一。也就是说后来佛陀圆寂了之后,就是由他做为施主第一次结集了佛法的经、律、论三藏经典,所以这个国王是非常有贡献的。因此,你即便曾经做过很多错事,只要你知错必改,那么你仍然是有救的,仍然是一个佛门的好弟子,仍然是我们*轮寺的好弟子。人由于无明而犯错误,但是人不怕犯错误,而最怕的就是知错而不改,没有勇气去改。第一不知错,第二知错而不改。

  翻恶皆成善是《亲友书》里边明确说到了的,是佛陀所说的。下面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叫相嘎拉,叫叠结,梵文叫相嘎拉。这个里面说绮莫迦。那么他是谁呢?他曾经也犯过错,这些人犯的都是大错,是不可救药的错,相嘎拉犯了什么错呢?他就是到外面去找情人,结果他的母亲阻止他,他就把自己的母亲给杀了。杀了他的母亲之后他越想越不对劲,他觉得我做了大逆不道之事。最后他为了对母亲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举,动以忏悔心出家了。出了家以后受了戒,可是有些僧人知道这个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造就五无间之罪,就把他赶走了。但是他仍然不灰心,他就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实在是太过分了,所以不要说被赶走,就是杀了自己一千次都不过分。因此他跑到一个边远地区去建庙,然后聚集许多的僧人,他自己在那里边主持僧团弘扬佛法。最后他死了以后,由于他杀母亲五无间罪的原故,他就一下子堕入到地狱大概是一刹那的时间。但是由于他后来知错必改,重新建立了寺院,又主持了许多僧团弘扬佛法缘故,他马上就从地狱投生到三十三天变成为神仙,并且在佛面前得到了永固不变的对三宝的信念。所以说实际上他也得到了果。虽然他是做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但是只要是他知错之后,还是有挽回的余地的,当然了这个挽回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不过尽管如此也比继续走下去好。

  第五个讲忍辱。首先在家的人,由于他经常碰到许多许多不如意的事,最容易生起嗔恨心,为了断除嗔恨心而讲修忍辱的功德,他说呀:

  

  勇进无同忍,勿使忿势行。终得不还位,佛证可除嗔。

  

  首先他说:“勇进无同忍”。勇就是精进,什么是精进?对修善有非常的欢喜心,这叫勇。进:是进步,或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在藏文里边没有这样说,是说苦行无同忍。没有说勇进无同忍,说苦行无同忍。什么意思?在修炼苦行当中,没有比忍辱的修行更殊胜的。“勿”就是不要,千万不要让愤怒产生或者变成了举动。为什么?如果你要终究得到“不还位”的话。什么叫“不还位”?再也不回到轮回当中那叫“不还之位”。实际上也就是涅槃果位的意思,从此以后再也不回到轮回当中来,那叫终究不还位。要得到这样的果位的话,佛说除嗔,除去嗔恨心,是得到终究不还之位的最佳的手段和方式。什么叫忍辱?对一切妨碍,对一切阻碍,对一切障碍者不起嗔恨心,这叫忍。即使你一下子一…

《亲友书讲记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