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消除放逸,無論是在家的還是出家的,要是一旦産生放逸,那是非常可怕的。所以這裏他講:
說無生由勤,有死因放逸。勤能長善法,爾可修謹慎。
在這句話內容上,我看宋朝的大德,天竺的大德,他們翻譯的肯定不會是這樣子的。這兩個一定會有差異,因爲藏文和這個之間已經有差異了。你看“若修不放逸,是則不死路。放逸爲死徑,世尊之所說。爲增善法故,當修不放逸。若人先爲惡,後能不放逸”。他的這個裏面是這樣說的。你看這個內容就明顯的不太一樣了。那麼我現在想給你們介紹一下它是什麼意思。在藏文裏邊說的和漢文裏邊說的不完全一致,但講的內容是一樣的,只是翻譯的風格大不同。他這裏邊說:“說無生由勤,有死因放逸”。在藏文裏是這樣說,“無放逸得甘露”,這個甘露又是什麼意思呢?無生和甘露實際上是一樣的,是涅槃的果位的意思,指的是涅槃的果位。你看十二緣起裏邊逆轉十二緣起怎麼說!“若不想老死,則應無生,若不想有生,則應無有,若想無有,則應無取,若想無取者,則應無愛……”,等等。推到無明爲止。實際上無生的境界也就是滅果,滅和無生是一碼事。滅果是什麼?就是涅槃的果位。就是說從此不隨善惡業力所轉的“生”。無生是怎樣得來的?由于勤修!所以他才能夠無生,達到無生的結果。也就是說由于不放逸他才能達到無生的境界。 “有死”, 爲什麼人們會有死呢?原因就是因爲有放逸。“勤能長善法”,勤修就是無放逸地修行,就能增長一切善法,也就是增長內心的善法,增長修行的善法。由此“爾可修謹慎”,因此應該修行時非常認真,非常謹慎,不應該去做出錯誤的決策,或者選擇。在這裏是這樣說的。解釋裏邊說,什麼叫放逸?什麼叫勤修?放逸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失去了克服或者克製的能力,那叫放逸,失去了克製自己的能力叫放逸。爲什麼這麼說?因爲不放逸的標准是對有漏的法不産生貪欲,對色、聲、香、味、觸,對有漏的法生起貪欲,生起憎恨,生起愚昧,或者我慢,或者疑心等等不能維護或者控製自己的心,這叫放逸。而對一切有漏法和煩惱心,能夠克製住自己的心,就叫做不放逸,也叫勤修。勤修的真正的意思是這個。下邊的內容就比較容易懂了,我就不解釋了。那麼有人說,既然如此,你爲什麼開頭不跟我說這些話?你看現在我已經做了許多許多的壞事了,做了許多許多錯事了,怎麼辦呢?不怕,過去的畢竟過去了,只要你以後不要再犯錯誤,雖然你曾經做過很多錯誤的事,但你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結果,也就是回頭是岸就大有希望的。你們想想有些人確實是這樣的,已經做錯了很多很多事情了,很多事情是已經無法挽回的了,要是早就知道結果是這個樣子就不會犯錯誤了。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已經犯錯誤了,那有什麼辦法呢?是有辦法的。只要知錯必改者必有希望,必有好的結果。這句話下面說了:
先時離放逸,後若改勤修。猶如雲翳除,良宵睹明月。
但是下面還有四句話也連著說:
孫陀羅難陀,央具理摩羅。達含绮莫迦,翻惡皆成善。
這就是舉的例子。什麼意思?就是說由于你過去曾經放逸,遠離了善根,做出了許多許多的惡事,那麼你如果知道錯了,明白道理之後肯悔改,改爲勤修的話。曾經由于自己的心失控,讓自己的內心想出了許多不應該想的念頭,讓自己嘴裏說出許多不該說的言語,讓自己的身體做出許多不該做的行爲。一旦明白了之後,若能修改自己的行爲、言談、舉止和動念,而勤修善的話。就好比是在濃濃的雲翳當中,除掉濃濃的雲翳,就能夠看到天空了,就像用眼睛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一樣。也就是說,本來這個月光是非常明亮的,可是由于天上烏雲密布,遮擋了月光,使天空變黑暗了。但是並不意味著這種狀況是永遠的,再沒有希望看到月亮了。只要雲一旦散了,除掉了這個雲翳,那個完美的月亮就會明亮地呈現在空中。同樣道理你還沒有達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你還可以改。既然可以改,只要你改正錯誤,就像消除掉空中的烏雲,明亮的月光就會重現一樣,月亮還跟以前一樣完美。比如什麼呢?比如四個人,孫陀羅難陀,央具理摩羅,達含,還有一個是绮莫迦。在漢文的經典裏面對這些人翻譯的名字有所不同的,第一個人名字叫孫陀羅難陀,是一樣的;第二個人的名字叫央庫摩羅;第叁個人的名字叫阿設施,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绮莫迦。他是一個國王。那這四個人曾經做過什麼錯事呀?我就給你們簡單的講吧!第一個叫孫陀羅難陀,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他是什麼人呢?原先他是一個貪欲美色無所作爲的人。後來他出家了,出家了以後他也放不下對美色非常強烈的貪戀。最後釋迦牟尼佛把他帶到十八層地獄,讓他看到十八層地獄,從此以後他嚇破了膽,任何一種凡間的榮華富貴,或者凡間的美色等等,他想都不敢去想,一心一意地去修行佛法,很快很快就證得了羅漢果位。第二位叫央庫摩羅,或叫央具理摩羅。這個人原來叫索吉诘,是一個愚昧的人,他曾經想修佛法。爲了修佛法就尋找一個導師,結果他的師父給他講,如果你能殺一千個人的話,你就能得到極大的福報等等。他真的以爲是這樣,所以他就不斷地殺人,殺到九百九十九個人,只差一個人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出現在他的眼前。他想如果把釋迦牟尼佛殺掉,正好既不用殺母親,又可以完成殺一千個人的法,何樂而不爲呀!然後他就追呀追呀,佛陀慢慢地走,他就跑啊跑,怎麼跑也追趕不上佛陀。最後佛陀慢慢地飛到在空中,他就覺得這個人能飛真不可思議,這個人可非同一般,他馬上就跪下來。佛陀問:你爲何煩惱啊?他說我爲了修法而煩惱啊。佛陀又問:你修什麼佛法呀?他說我要殺一千個人。佛陀說:那是什麼法呀?那是讓你墮落地獄,餓鬼,畜生,業障深重的惡法。佛陀對他說明了這些道理之後,他就內心感到非常的慚愧,感到非常的內疚。他後來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後一心一意地修練佛法,很快就得到了羅漢果位。盡管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但是他改邪歸正還是能夠得到羅漢果位。還有一個就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是印度的一個國王,這個國王是赫赫有名的。他有什麼罪過呢?他主要是殺了自己的母親。他聽從了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弟弟叫提婆達多的挑唆。提婆達多是叫阿阇世把父親殺了就可以繼承王位等等,這麼一說阿阇世王就相信了。他就把他的父母都殺了,殺父母那是五無間罪。後來他非常非常的後悔,就跑到釋迦牟尼佛那裏去。當初釋迦牟尼佛如果給他說殺父母乃是五無間罪,那罪是不可赦的話,他一定會因後悔和內疚而死。所以佛陀沒給他說殺父母是罪,佛說:沒事,父母必將要死的嘛,但是你到文殊菩薩那裏去聽法。佛陀很善巧地把他的這種非常難受、非常後悔、簡直是無法活下去的這種心,先讓它穩下來,到文殊菩薩那裏去。然後文殊菩薩給他講法最後他就變成了一名非常虔誠的居士,他是佛陀授記的最虔誠的弟子之一,施主之一。也就是說後來佛陀圓寂了之後,就是由他做爲施主第一次結集了佛法的經、律、論叁藏經典,所以這個國王是非常有貢獻的。因此,你即便曾經做過很多錯事,只要你知錯必改,那麼你仍然是有救的,仍然是一個佛門的好弟子,仍然是我們*輪寺的好弟子。人由于無明而犯錯誤,但是人不怕犯錯誤,而最怕的就是知錯而不改,沒有勇氣去改。第一不知錯,第二知錯而不改。
翻惡皆成善是《親友書》裏邊明確說到了的,是佛陀所說的。下面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叫相嘎拉,叫疊結,梵文叫相嘎拉。這個裏面說绮莫迦。那麼他是誰呢?他曾經也犯過錯,這些人犯的都是大錯,是不可救藥的錯,相嘎拉犯了什麼錯呢?他就是到外面去找情人,結果他的母親阻止他,他就把自己的母親給殺了。殺了他的母親之後他越想越不對勁,他覺得我做了大逆不道之事。最後他爲了對母親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舉,動以忏悔心出家了。出了家以後受了戒,可是有些僧人知道這個人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造就五無間之罪,就把他趕走了。但是他仍然不灰心,他就覺得我做的這個事情實在是太過分了,所以不要說被趕走,就是殺了自己一千次都不過分。因此他跑到一個邊遠地區去建廟,然後聚集許多的僧人,他自己在那裏邊主持僧團弘揚佛法。最後他死了以後,由于他殺母親五無間罪的原故,他就一下子墮入到地獄大概是一刹那的時間。但是由于他後來知錯必改,重新建立了寺院,又主持了許多僧團弘揚佛法緣故,他馬上就從地獄投生到叁十叁天變成爲神仙,並且在佛面前得到了永固不變的對叁寶的信念。所以說實際上他也得到了果。雖然他是做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但是只要是他知錯之後,還是有挽回的余地的,當然了這個挽回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不過盡管如此也比繼續走下去好。
第五個講忍辱。首先在家的人,由于他經常碰到許多許多不如意的事,最容易生起嗔恨心,爲了斷除嗔恨心而講修忍辱的功德,他說呀:
勇進無同忍,勿使忿勢行。終得不還位,佛證可除嗔。
首先他說:“勇進無同忍”。勇就是精進,什麼是精進?對修善有非常的歡喜心,這叫勇。進:是進步,或者向好的方向發展。而在藏文裏邊沒有這樣說,是說苦行無同忍。沒有說勇進無同忍,說苦行無同忍。什麼意思?在修煉苦行當中,沒有比忍辱的修行更殊勝的。“勿”就是不要,千萬不要讓憤怒産生或者變成了舉動。爲什麼?如果你要終究得到“不還位”的話。什麼叫“不還位”?再也不回到輪回當中那叫“不還之位”。實際上也就是涅槃果位的意思,從此以後再也不回到輪回當中來,那叫終究不還位。要得到這樣的果位的話,佛說除嗔,除去嗔恨心,是得到終究不還之位的最佳的手段和方式。什麼叫忍辱?對一切妨礙,對一切阻礙,對一切障礙者不起嗔恨心,這叫忍。即使你一下子一…
《親友書講記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