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講記 第一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利益,或者徹底脫離苦海,證得永久的安樂,所以說時間無斷。佛法可以總結爲兩個部分:一是教法,二是證法。一切教法開始是善的,中途是善的,最終的結果也是善的。聽聞佛法是善,中途思維佛法也是善,結果修證佛法也是善,所以說時無斷。淨是什麼意思呢?修行者通過修證佛法能夠證得涅槃的果位,可以達到清淨的效果,所以說清淨。就像誰能夠得到火把就擁有了光明一樣。它有叁個特點:1.本性清淨。2.明了所知,3.斷除一切違緣。什麼叫清淨見呢?就是能夠不顛倒通達一切萬事萬物的本來面貌。還有看釋迦牟尼佛說法,佛宣說一樣的法,可是下面聽人不同,每個人聽到的內容都是不一樣。有些人聽到了大乘法,有的人聽到的是小乘法。我雖然不是佛,可是我今天給你們講的法,你們每個人聽到的就會有所差別,有的人可能理解到甚深的道理,有的人只能聽到淺顯的道理。就像我一說糖的味道是甜的,你馬上就能感覺到它是甜的,但是那不是我說的糖的真正甜味,而是因爲你曾經經曆過這種甜味,還有,我所說的甜味和你所認爲的甜味不一定是一樣的。比如說,你從來沒吃過蜂蜜而只吃過糖的話,我說蜂蜜是甜的,你就會誤以爲蜂蜜的甜就像糖一樣,實際上蜂蜜的這個甜和糖的甜完全是兩碼事,兩者的甜不是一個類型的。性空正見的真正道理對人們來說是非常模糊的,也就像沒有吃過糖一樣,由于沒有這種經驗,即使我用盡了心思和你說,你聽到的卻是另外的一個道理。因爲人們聽過了之後,往往會按照自己曾經曆過的某一件事的經驗來理解。

  這就是法的功德

  3、念僧:就念僧寶的功德。修習佛法的高僧大德具有戒、定、慧叁學,是佛的弟子。他們擔負著爲衆生傳法解惑的責任,所以如來的一切僧侶比丘等都是應供的對象、應布施的對象、應贊頌的對、應禮敬的對象。

  4、念布施:布施能使人遠離貪心。布施能使我對天下一切蒼生消除吝啬的染汙,又能夠使我具有願意解救天下的一切窮人到彼岸的這種善心心。這是我無數世來所造一切功德的根源。

  5、念持戒:要常念持戒的功德。我們要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戒律呢?要念想我現在擁有的這個戒律是沒有垢染的、沒有缺點的、沒有混雜的、也沒有被任何貪嗔癡所征服的,是自在的,是一切賢德所贊揚的對象,是能夠生起禅定波羅蜜的基礎。應該這樣來念持戒的功德。

  6、念天:要想得到天界,包括四大天王天、叁十叁天、兜率天等等。要念想爲什麼他們能得一生天界呢?因爲他們曾經行善積德,斷除惡念,生起善功德,所以他們今天得到生天界。我們要想來世得到人天之快樂,就應該修善積德。這叫念天。還有一種說法認爲念天也是念及本尊的功德。

  第二部分:勸其重修善根

   對前面所說的修善、六念生起極大的信心和虔誠心之後,應該對因果報應生起信心,也就是說應該正式修善。

  十善諸業道 身語意常親

  行善一定要止惡。十惡包括身叁惡、口四惡、意叁惡。身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口四惡就是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叁惡是貪、嗔、邪見。反過來斷除十惡就是十善。十善的業應該是身口意生,恒常止惡,永遠不要去做十惡。

  遠離于諸酒 亦行清淨命

  酒能生出許多的煩惱和業障,它雖然不是本性罪,但它是禁(遮)罪,從戒律上禁止做的罪。它爲什麼不是本性罪呢?喝酒本身沒有罪,但是一旦喝了酒之後,就會引來一些罪,要麼起貪心,要麼起嗔心、起愚昧、傲慢、嫉妒、疑心。總之會起很多煩惱,所以它是禁戒(遮罪),因此應該斷掉。

  “亦行清淨命”。“命”是行爲的意思,意思是建立一個非常清淨的、良好的生活方式,酒可以引來許多放逸,所以要斷掉。另外對衆生有害的,對修佛、對自己、對他人會造成諸多損害的生活方式都要斷掉,要學會良好的生活方式,令你的生活不會防礙任何一個蒼生,不會讓任何一個衆生受苦難。

  知財體非固, 如法施比丘。

  貧賤及再生, 來世爲親友。

  這裏說布施的對象大概有叁種:一是功德田,二是慈悲田,叁是報恩的田。即:報恩對象、功德的對象、慈悲的對象。

  首先是“知財體非固”。我們要知道一切財物是不會永久的擁有。而人的肉體亦不會永存于世。藏語裏邊有一個說法,“知財如夏風,無常不牢固”,也是說錢財是身外之物,它是無常的,是不牢固的。所以要把自己的全部回報給比丘上師,聖人智者。

  第二個是惠施的對象就是貧賤之人。戒律裏也有這一條,就是要幫助貧苦無助的人。還有一個惠施的對象就是“再生”。這裏說的再生,是說所有對我有恩德的人。比如說:“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意思就是不要忘記有恩于己的人。

  做布施有叁個對象:一是供養的對象——做功德的對象,二是慈悲的對象,叁是報恩的對象。

  這樣做的功德是什麼呢?“來世爲親友”。你來世的時候,最好的親友是誰呢?就是你今天所做的布施。沒有任何一個親友真實與你到來世的,唯獨你今生所做的一切布施,無論是對叁寶做的供養也好,還是對貧窮和有疾病的人慈悲的施舍也好,還是對自己的父母的孝養,或者對有恩之人的報恩,只有這些功德能夠跟隨與你到來世。比如說來世能得到非常好的父母的養育,或者有非常好的經濟條件,非常富裕等等,這一切都來自于前世所造的功德。你看很多人爲什麼有那麼好的條件,絕對不光是因爲他有智慧,更多的是因爲他前世所造的福德。因此,有些人面前能掉下許多餡餅,但有些人甚至于一輩子的努力也得不到滿意的成果。這就是說人要積聚財富和健康不僅僅要有智慧,還要有福報。要有福報那就要修福德,要修福德第一個就是布施。不僅僅是要修布施,還要修持戒,守持戒律。

  衆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

  勿冗瘦雜悕,佛說應常習。

  衆德就是一切功德。一切功德依賴什麼而生呢?依賴的是戒律。在戒律的基礎上才能生起一切功德。這好比什麼呢?“就如地長一切”,要是沒有了地,到哪裏長樹,到哪裏去豐收啊?沒有大地,就沒有任何一種植物,沒有動物。也就是說,大地是一切萬物生長的基礎。同樣,一切功德生長的基礎是什麼呢?是戒律。“勿”就是不要,“冗”是離散破壞的意思,不要讓自己所受的沙彌戒、菩薩戒、或是比丘戒受到破壞,這就是“勿冗”。

  “勿瘦”是什麼意思呢?瘦就是胖瘦的瘦,有減少的意思。如果你不能守持戒律,你的戒體不就是變 “瘦”了嘛?所以這裏用“勿瘦”,來說明你不要違反戒律,你的戒體就不會受到損失。那樣以來你的戒體不是就會很“強壯”嗎!

  第叁個是“無雜”,雜就是雜亂,好壞混在一塊兒。在你受戒的心當中沒有被貪嗔癡等惡的習念摻雜在其中,所以叫無雜。

  還有一個叫“無悕”,“悕”是心願的意思,在這裏當作貪欲來講。 “無悕”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善根回向到輪回的世間享受,或者回向到名聲、權力、地位這樣的現前利益當中,而是回向到脫離輪回苦的真善,清淨善當中。這就是“無悕”。

  這四勿:“勿冗”、“勿瘦”、“勿雜”、“勿悕”,大家一定要加以對治啊。

  “佛說應常習”,應該常常修習。這就是說:第一,在自己的戒律上千萬不要以任何一種借口犯戒或者破戒;第二,不要犯任何一個戒,讓自己的戒體變得瘦弱;第叁,不要讓自己所受的一切戒律當中添加了許多貪嗔癡等等雜染、私心雜念夾在其中;第四,不要把自己受戒律或者守戒律的功德回向到貪欲榮華富貴、名聲、地位、權力這樣的方向中去。這就叫“勿冗”、“勿瘦”、“勿雜”、“勿悕”。

  施戒忍勇定,慧不可稱量。

  此能到應修,渡有海成佛。

  這段話很重要。施就是布施。把自己的一切受用和功德全部供養給佛菩薩,供養給一切衆生,沒有一點吝啬和舍不得的心,這是布施波羅蜜;斷一切惡,行一切善,無論言談舉止,起心動念都以戒爲准繩,這是戒波羅蜜。我們對在修習佛法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苦難的考驗,以及生活中被他人所傷害,或是遇到種種違緣的忍辱,就是忍辱波羅蜜;對修善生起極大的歡喜心,修習佛法刻苦勤奮不畏艱難險阻叫勇,就是精進波羅蜜;自己的心遠離顛倒夢想,無論放到哪裏都毫不散亂,是禅定波羅蜜;還有慧,通達萬法自性皆空的智慧是慧波羅蜜,這就是六“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parami),意思是到達彼岸;另一個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六“波羅蜜”就是指修行的人通過種種方法修行最終到達解脫的彼岸。爲什麼說“不可稱量”呢?聲聞緣覺等乘都是爲了尋求個人的解脫。而佛菩薩是爲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而尋求無上菩提果位,他們的功德是不可稱量的。

  此能得到應修,渡有海成佛。要依照這樣的方法修行,你就能渡過生死輪回的苦海——有海,到達菩提果位。不僅自己能達到這樣佛的果位,而且也能把一切衆生從這個當中解救出來。下面一句話是:

  若孝養父母,其家有梵王。

  現招善名稱,來世生天堂。

  這是專門對俗家的弟子所說的四句話,很重要!意思是什麼呢?在家的居士或者在家人,應該恭敬孝養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樣的人連鬼神都會敬重。這裏面有一句“其家有梵王”。梵王就是天中之王梵天。意思就是一切護持善法的梵王、玉帝、四大天王等善神都會保護你。“現招”,就是現世可見的利益。那就是美名揚于天下,因爲孝敬父母的人一定會揚名于天下,另外你還會得到長壽的福報。來世你一定能夠得到快樂美好的生活,或者生于天堂。

  下面有八句話說的是八關齋戒。爲什麼講八關齋戒呢?因爲在家弟子不可能一輩子守梵戒,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家弟子在初一、十五,或者吉祥之日受持戒律是完全有可能的。咱們說豬八戒,爲什麼叫八…

《親友書講記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