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龙树菩萨所著的《亲友书》。上次讲的《宗派论》还没有讲完,现在为什么又要讲《亲友书》呢?原因是有居士再三祈请我讲《亲友书》,我一直也没有满他们的愿,因此这几天我要先把《亲友书》讲完,然后再讲《宗派论》。《宗派论》是一部大论,而且我这次准备集中五部大论来讲这个《宗派论》,所以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完的。这个《亲友书》如果要广讲的话也会很长,但是也可以简略一点儿讲,明白其中主要的道理就行了。我觉得学佛的人明白通达《亲友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很重要的。因为其中所阐述的内容,可以说是佛教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做人做事的原则,也是佛弟子寻求现前和究竟利益的一种非常完善的思想。所以我想先讲《亲友书》或者叫《亲友集》。
《亲友书》的作者是二千一百一十多年前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德—龙树菩萨。唐朝的义净法师将《亲友书》翻译成汉文。另外在宋朝时也翻译了一个版本。按照每个偈颂的字数和整体风格来看,义净法师翻译的与印度原文更接近。但从内容上来说,印度的跋摩和尚翻译的版本更全面、更准确,这两个版本是各有所长。我今天要讲的《亲友书》还参考了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藏文版本。
西藏和汉地译经的规矩不一样。在汉地,谁翻译了一部经典之后,后人就不再改动了。在藏地一部经典一旦一个人翻译了之后,其他人就不再重新翻译其他版本了,这主要是考虑到如果同一部书有了多种版本,就不知道应该依照哪一个了。那后来人要干什么呢?就是在前一译师所译的经典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完善,找出内容表达的不清楚、不完善的地方,直到把它改成大家公认的和原文意思最接近为止。这是藏地译师的翻译风格。
我今天讲解的《亲友书》,是按照《亲友书》的“释”来解释。这个“释”的作者是西藏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他是宗喀巴大师的师父仁达瓦(仁达惹珠)大师。所以这个“释”应该是非常精确,没有任何错误的。
《亲友书》就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宋朝时期印度的大德把它叫做龙树菩萨的《劝发诸王要偈》,也就是龙树菩萨劝国王书。实际上原文的名字叫《亲友集》,或者《亲友书》。藏文的叫法在这里就不解释了。
讲《亲友书》首先要介绍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可不是一般的凡夫。比他早四百多年前出生的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面专门提到了龙树菩萨将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说在南方莂踏这个地方,有一个比丘名字叫具德,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龙猛。他会断除常见和断见,在这个世间把我的教法推向兴盛,并且能够宣讲如来正法,证得一地菩萨的果位,然后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此外,对龙树菩萨的授记还有很多,多得说也说不完。《亲友书》就是龙树菩萨给他朋友或者弟子国王宝擎王(乐行王)写的一封书信,内容主要是讲如何才能取证现前和究竟一切利益的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授。
《亲友书》总共分成三个部分:前行、正行、结行。前行是为什么要听我的这个书信,正行、正式讲这个书信,结行为最后结束。
甲一、前行:我们看前行,是劝国王认真地看我的书信,说:
具德我演如如教 为生福爱而兴述
真善宜应可审听 此颂名为圣祗底
前面这四句话义净法师翻译的版本里面有,但是原文里面是没有的,是后来加进去的。另外印度跋摩法师翻译的译文里面也没有这一部分。所以我就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一下:
具德我演如如教,就是说具有大功德和大善根的国王,你所以今天能够聆听如来的教法,是因为你前生修善积德所致,所以说是具德,应该听的。“我演”就是我所演讲的,“如如教,”“如”就是如来的教法,也就是佛经里面所说的内容,而且是许多许多佛经里面所说的一切精华的内容的总结,所以叫“如”,如来所讲的一切教诲的内容,叫“如如教”。
为生福爱而兴述,我为什么要讲这样的教法呢?是为了让众生生起福德和爱乐而讲述。它如何能增长福德和爱乐呢?由于它是如来无数经典当中的精华,所以你依此去修炼的话,就能够得到现前人天之荣华富贵、一切快乐,最终还可以得到究竟的决定善的涅槃福德,或者涅槃果位。“为生福爱而兴述”,就是我要非常详细地清楚地讲述的目地。
真善宜应可审听,由于这个所讲的内容:一、道理非常殊胜;二、如果你这样修,就能够生起善意的善根。所以你要非常认真地聆听。
此颂名为圣祗底,此颂的名字就叫圣祗底,这个圣祗底是什么意思呢?“圣”就是圣者。“祗”就是所敬之处,是一切所尊敬和敬仰对象的一种非常殊妙的语言,因此叫圣祗底。
现在按照梵文再来解释一遍:这是一切功德的本性能够生起“真善意”的教授,你应该用心仔细地聆听。简单说就是:你在过去的无数世中聆听佛法,修行佛法,是个有极大功德的国王!你要认真地聆听这个法。听什么法呢?听圣祗底的这个内容。由于你国事繁忙,没有太多时间聆听教诲,因此我就概括的说主要的内容,虽然语言不多,但是内容很深奥。为什么要说呢?由于一切如来的无数经典当中所说的一切教法,能够增长现前的增上生和究竟的决定善等一切福报和爱乐,所以说,帝王啊!为了你自己和你的眷属,乃至天下一切苍生的利益,我在此讲说这个书信。诸外道杀许多畜生来用血供神,或者烧自己的手指和手臂等等这样的苦行方式来修行,或者以不能生起善根的一些修禅定的方式来寻求解脱,这些都是颠倒的,是不正确的。能够脱离轮回的方法唯一就是佛法。由此,如“如来教”当中所说的,为了增长功德故,今天我来讲说《亲友书》。
随何木等雕佛像 诸有智者咸供养
纵使我诗非巧妙 依正法说勿当轻
无论是木头所雕刻的佛像也好,石头所雕刻的佛像也好,泥做的佛像也好,只要是佛像,那么智者、有学问、有佛学修养的大德就会把他当做真佛一样来供养他和恭敬他,而决不会由于其所有材料的好坏来区别佛像。同样的道理,我今天所说的这个内容,“诗非巧妙”,意思是我写的诗并不是那么巧妙,但是由于我所说的内容是正确的佛法,所以“勿当轻”,不要轻视这个内容,要把它当做很重要的内容来接受。
王虽先解如如教 更闻佛语增生解
犹如粉壁月光辉 岂不鲜明益殊妙
龙树菩萨说:国王你虽然对佛法,闻、思、修等已经很多了。“更闻佛语增生解”,但更应该多听佛语。听的次数越多越好,思考的越多越好。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就更能增长对佛法修行的胜解。
关于这个问题印度的跋摩法师译得很清楚,但是打的比喻跟这里不太一样。他说什么呢? “大王虽数闻,如来梵音说,胜悟由多闻,屡闻则生信。如日照树枝,岂不增其先”。大王你曾经听过很多佛法了,但是如来所说的一切法是梵音,印度人认为梵天的音,是音乐当中最好听的。意思就是如来教法如同梵天之声一样非常美妙,你虽然理解得非常好了,但是你更多的聆听,就会理解的更深,信仰就会越来越增强。义净法师打的比喻是刷白粉的墙壁本来是白的,一旦照了月光之后就显得更洁白。这部分主要是劝说国王听佛法。下面就是正式讲佛法。
甲二、正行:正题的内容
总体上大概有三部分:一是总说修善积德或造福修善;二是讲轮回之苦,让国王生起对轮回的厌离之心。三是讲脱离轮回之苦而证得涅槃的功德。
首先,总说劝国王修善也要分成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俗家人和出家人都应该修善的劝说,在这里又分三个部分:
一、六念
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对佛陀的信仰和虔诚,为了增长这种信仰和虔诚,就要讲六念:
佛法并僧众 施戒及与天
一一功德聚 佛说应常念
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布施、念持戒、念天。这里边所说的天,大概是佛和菩萨,或者是本尊,可以这样理解。下面就详细解释六念:
1、念佛:首先要念佛。如何念呢?不仅是在嘴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而是还要在心里面忆念佛的功德。如何念佛的功德呢?要忆念佛的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成就功德等等。比如说,在此世间,佛、薄伽梵、善逝、如来、应正等觉、无上士调御丈夫、世间解、天人师。是无上的人天等一切的本师。佛陀,就是从迷惑梦幻中彻底觉醒的圣者。薄伽梵,翻译成汉语是世尊的意思,世间唯一的尊者,或者唯一的至尊,里边有调伏、具德、超越三个内容。调伏四魔:烦恼魔、死魔、蕴魔、天子魔。具六功德。超越轮回之苦,也就是脱离轮回之苦的意思。如来如是证得一切种妙智的果位,得到无上正等觉的佛陀就是善逝。为什么叫善逝呢?以善道而证得善果,然后通达世间一切无所不知,成为一切众生的向导师,是无上的。他具有智慧,并且有它的基础——戒学和定学,能够到达不颠倒之果位,所以叫善逝。是人天等一切天下苍生的本师﹑师父﹑导师。就像这样一一地想起佛的这些功德来,边想边念佛。为什么叫如来呢?因为他通达一切众生的一切习气、习惯,知道如何调伏,所以说他是如是证得无上种妙智的果位,调伏一切烦恼魔等,是应赞叹﹑应供养的对象。他具足不颠倒的一切功德最极圆满,所以说是无上正等觉。对于十二缘起支,以及地水火风空等一切五大等一切器世界的世间和情世界的众生无所不知,所以说通达一切世间。这里打的比喻是如马车的车夫一样,能够调伏天下一切苍生,对不同的众生以不同的方式来度化。
2、念法:要常念法的功德。法的功德是无病无断清静。无病,意思就是如同无病者具有健康的身体。佛法能够彻底消除一切烦恼的和坏习气,所以说无疾病。 “时间无断”, 为什么说无时间断呢?这是说不仅仅得到一次利益,而是从此以后事事处处都得到…
《亲友书讲记 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