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亲友书讲记 第一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利益,或者彻底脱离苦海,证得永久的安乐,所以说时间无断。佛法可以总结为两个部分:一是教法,二是证法。一切教法开始是善的,中途是善的,最终的结果也是善的。听闻佛法是善,中途思维佛法也是善,结果修证佛法也是善,所以说时无断。净是什么意思呢?修行者通过修证佛法能够证得涅槃的果位,可以达到清净的效果,所以说清净。就像谁能够得到火把就拥有了光明一样。它有三个特点:1.本性清净。2.明了所知,3.断除一切违缘。什么叫清净见呢?就是能够不颠倒通达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还有看释迦牟尼佛说法,佛宣说一样的法,可是下面听人不同,每个人听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有些人听到了大乘法,有的人听到的是小乘法。我虽然不是佛,可是我今天给你们讲的法,你们每个人听到的就会有所差别,有的人可能理解到甚深的道理,有的人只能听到浅显的道理。就像我一说糖的味道是甜的,你马上就能感觉到它是甜的,但是那不是我说的糖的真正甜味,而是因为你曾经经历过这种甜味,还有,我所说的甜味和你所认为的甜味不一定是一样的。比如说,你从来没吃过蜂蜜而只吃过糖的话,我说蜂蜜是甜的,你就会误以为蜂蜜的甜就像糖一样,实际上蜂蜜的这个甜和糖的甜完全是两码事,两者的甜不是一个类型的。性空正见的真正道理对人们来说是非常模糊的,也就像没有吃过糖一样,由于没有这种经验,即使我用尽了心思和你说,你听到的却是另外的一个道理。因为人们听过了之后,往往会按照自己曾经历过的某一件事的经验来理解。

  这就是法的功德

  3、念僧:就念僧宝的功德。修习佛法的高僧大德具有戒、定、慧三学,是佛的弟子。他们担负着为众生传法解惑的责任,所以如来的一切僧侣比丘等都是应供的对象、应布施的对象、应赞颂的对、应礼敬的对象。

  4、念布施: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布施能使我对天下一切苍生消除吝啬的染污,又能够使我具有愿意解救天下的一切穷人到彼岸的这种善心心。这是我无数世来所造一切功德的根源。

  5、念持戒:要常念持戒的功德。我们要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戒律呢?要念想我现在拥有的这个戒律是没有垢染的、没有缺点的、没有混杂的、也没有被任何贪嗔痴所征服的,是自在的,是一切贤德所赞扬的对象,是能够生起禅定波罗蜜的基础。应该这样来念持戒的功德。

  6、念天:要想得到天界,包括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兜率天等等。要念想为什么他们能得一生天界呢?因为他们曾经行善积德,断除恶念,生起善功德,所以他们今天得到生天界。我们要想来世得到人天之快乐,就应该修善积德。这叫念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念天也是念及本尊的功德。

  第二部分:劝其重修善根

   对前面所说的修善、六念生起极大的信心和虔诚心之后,应该对因果报应生起信心,也就是说应该正式修善。

  十善诸业道 身语意常亲

  行善一定要止恶。十恶包括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身三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口四恶就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恶是贪、嗔、邪见。反过来断除十恶就是十善。十善的业应该是身口意生,恒常止恶,永远不要去做十恶。

  远离于诸酒 亦行清净命

  酒能生出许多的烦恼和业障,它虽然不是本性罪,但它是禁(遮)罪,从戒律上禁止做的罪。它为什么不是本性罪呢?喝酒本身没有罪,但是一旦喝了酒之后,就会引来一些罪,要么起贪心,要么起嗔心、起愚昧、傲慢、嫉妒、疑心。总之会起很多烦恼,所以它是禁戒(遮罪),因此应该断掉。

  “亦行清净命”。“命”是行为的意思,意思是建立一个非常清净的、良好的生活方式,酒可以引来许多放逸,所以要断掉。另外对众生有害的,对修佛、对自己、对他人会造成诸多损害的生活方式都要断掉,要学会良好的生活方式,令你的生活不会防碍任何一个苍生,不会让任何一个众生受苦难。

  知财体非固, 如法施比丘。

  贫贱及再生, 来世为亲友。

  这里说布施的对象大概有三种:一是功德田,二是慈悲田,三是报恩的田。即:报恩对象、功德的对象、慈悲的对象。

  首先是“知财体非固”。我们要知道一切财物是不会永久的拥有。而人的肉体亦不会永存于世。藏语里边有一个说法,“知财如夏风,无常不牢固”,也是说钱财是身外之物,它是无常的,是不牢固的。所以要把自己的全部回报给比丘上师,圣人智者。

  第二个是惠施的对象就是贫贱之人。戒律里也有这一条,就是要帮助贫苦无助的人。还有一个惠施的对象就是“再生”。这里说的再生,是说所有对我有恩德的人。比如说:“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意思就是不要忘记有恩于己的人。

  做布施有三个对象:一是供养的对象——做功德的对象,二是慈悲的对象,三是报恩的对象。

  这样做的功德是什么呢?“来世为亲友”。你来世的时候,最好的亲友是谁呢?就是你今天所做的布施。没有任何一个亲友真实与你到来世的,唯独你今生所做的一切布施,无论是对三宝做的供养也好,还是对贫穷和有疾病的人慈悲的施舍也好,还是对自己的父母的孝养,或者对有恩之人的报恩,只有这些功德能够跟随与你到来世。比如说来世能得到非常好的父母的养育,或者有非常好的经济条件,非常富裕等等,这一切都来自于前世所造的功德。你看很多人为什么有那么好的条件,绝对不光是因为他有智慧,更多的是因为他前世所造的福德。因此,有些人面前能掉下许多馅饼,但有些人甚至于一辈子的努力也得不到满意的成果。这就是说人要积聚财富和健康不仅仅要有智慧,还要有福报。要有福报那就要修福德,要修福德第一个就是布施。不仅仅是要修布施,还要修持戒,守持戒律。

  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勿冗瘦杂悕,佛说应常习。

  众德就是一切功德。一切功德依赖什么而生呢?依赖的是戒律。在戒律的基础上才能生起一切功德。这好比什么呢?“就如地长一切”,要是没有了地,到哪里长树,到哪里去丰收啊?没有大地,就没有任何一种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是说,大地是一切万物生长的基础。同样,一切功德生长的基础是什么呢?是戒律。“勿”就是不要,“冗”是离散破坏的意思,不要让自己所受的沙弥戒、菩萨戒、或是比丘戒受到破坏,这就是“勿冗”。

  “勿瘦”是什么意思呢?瘦就是胖瘦的瘦,有减少的意思。如果你不能守持戒律,你的戒体不就是变 “瘦”了嘛?所以这里用“勿瘦”,来说明你不要违反戒律,你的戒体就不会受到损失。那样以来你的戒体不是就会很“强壮”吗!

  第三个是“无杂”,杂就是杂乱,好坏混在一块儿。在你受戒的心当中没有被贪嗔痴等恶的习念掺杂在其中,所以叫无杂。

  还有一个叫“无悕”,“悕”是心愿的意思,在这里当作贪欲来讲。 “无悕”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善根回向到轮回的世间享受,或者回向到名声、权力、地位这样的现前利益当中,而是回向到脱离轮回苦的真善,清净善当中。这就是“无悕”。

  这四勿:“勿冗”、“勿瘦”、“勿杂”、“勿悕”,大家一定要加以对治啊。

  “佛说应常习”,应该常常修习。这就是说:第一,在自己的戒律上千万不要以任何一种借口犯戒或者破戒;第二,不要犯任何一个戒,让自己的戒体变得瘦弱;第三,不要让自己所受的一切戒律当中添加了许多贪嗔痴等等杂染、私心杂念夹在其中;第四,不要把自己受戒律或者守戒律的功德回向到贪欲荣华富贵、名声、地位、权力这样的方向中去。这就叫“勿冗”、“勿瘦”、“勿杂”、“勿悕”。

  施戒忍勇定,慧不可称量。

  此能到应修,渡有海成佛。

  这段话很重要。施就是布施。把自己的一切受用和功德全部供养给佛菩萨,供养给一切众生,没有一点吝啬和舍不得的心,这是布施波罗蜜;断一切恶,行一切善,无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都以戒为准绳,这是戒波罗蜜。我们对在修习佛法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苦难的考验,以及生活中被他人所伤害,或是遇到种种违缘的忍辱,就是忍辱波罗蜜;对修善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修习佛法刻苦勤奋不畏艰难险阻叫勇,就是精进波罗蜜;自己的心远离颠倒梦想,无论放到哪里都毫不散乱,是禅定波罗蜜;还有慧,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是慧波罗蜜,这就是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parami),意思是到达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六“波罗蜜”就是指修行的人通过种种方法修行最终到达解脱的彼岸。为什么说“不可称量”呢?声闻缘觉等乘都是为了寻求个人的解脱。而佛菩萨是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寻求无上菩提果位,他们的功德是不可称量的。

  此能得到应修,渡有海成佛。要依照这样的方法修行,你就能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有海,到达菩提果位。不仅自己能达到这样佛的果位,而且也能把一切众生从这个当中解救出来。下面一句话是:

  若孝养父母,其家有梵王。

  现招善名称,来世生天堂。

  这是专门对俗家的弟子所说的四句话,很重要!意思是什么呢?在家的居士或者在家人,应该恭敬孝养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样的人连鬼神都会敬重。这里面有一句“其家有梵王”。梵王就是天中之王梵天。意思就是一切护持善法的梵王、玉帝、四大天王等善神都会保护你。“现招”,就是现世可见的利益。那就是美名扬于天下,因为孝敬父母的人一定会扬名于天下,另外你还会得到长寿的福报。来世你一定能够得到快乐美好的生活,或者生于天堂。

  下面有八句话说的是八关斋戒。为什么讲八关斋戒呢?因为在家弟子不可能一辈子守梵戒,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家弟子在初一、十五,或者吉祥之日受持戒律是完全有可能的。咱们说猪八戒,为什么叫八…

《亲友书讲记 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