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能把它全部毀掉!”《中觀論》說:對菩薩産生嗔恨心就能把一百劫內所造的一切善根全部毀掉等等。不同的佛法經典裏面講了很多關于嗔恨心所造成的業障的情況。所以說咱們還是時時刻刻陪伴著。
我再跟你們講關于貪欲心。我相信從大前天到今天爲止,你們一定産生了很多很多的貪欲心。就是從今天早上到現在爲止,你也可能還是産生了很多貪欲心,包括對事物、人、權利、名聲、地位、利益等的貪欲。凡是由于不同的尋求者啊,他爲自己所求的事物一定會不斷地産生貪欲心。看看我們時時刻刻所貪的對象,無論是食物、人、利益、名聲,我們是念念不忘啊!一有空的時候,第一個想的不是叁寶啊!第一個想的也不是我在今天給你講法的內容!也不是佛法的一些道理!我們一有空,第一個想的就是貪欲:我得到了什麼什麼,我失去什麼什麼。無論是好是壞,貪畢竟是貪啊。肯定是不好啊。哪怕僅僅是我給你們摸一下頂啊,你們的貪心也會一下子出來了:非要在別人前面被摸頂,認爲這樣才好一些,因此就往前面擠。就是講法的那一刹那間,就是爲了我的手能摸一下你們頭頂,也還産生了嗔恨心啊:這個居士怎麼這麼不講理啊,把我擠到下面去了!怎麼這麼不公平啊!你們有沒有想過,這樣做可能是不對的。因爲我們信仰佛法和修學佛法,應該是放下貪、嗔、癡之心,要多忍讓、多寬容人家。結果反過來了:聽佛法的時候認認真真地聽,而摸頂的時候卻搶到前面去了。而且搶不到前面去的時候呢還對管理人員産生嗔心貪心:這個管理員,怎麼這麼不講禮貌!你看他一句好話都不說,還把我推到後面去。他有什麼了不起啊!他不就是仗著寺廟嗎!。我們有沒有想啊?有啊!這是什麼呢?這是既修善又造惡。那麼這個善業大還是惡業大呢?我們在修善的時候都能造如此大之惡業,那平常就不用說了。所以我的意思是:你要想真正忏悔自己的罪業,忏悔貪圖、憎恨、愚昧等等啊,不要在乎于形式,不要在乎于這種外表,要在乎實際行動,在乎把這種理論變成實際的行動。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比如說,我給你們越講法,你們變得越執著、越自私、越蠻不講理;我給你們越講法,到時候不要說貪別的,連佛法都貪。這樣的話我講法的效果會是怎樣的呢?肯定是很不怎麼樣啊!因此我希望你們尤其是在修忏悔的時候,要把這些東西拿來進行忏悔。
我看到剛才啊,比如說:你們今天早上一進來到現在爲止,有很多人因爲很多的事情已經既發了貪圖心又發了憎恨心,又發了愚癡心。這樣很不妥啊!咱們一但進入這個寺院內,應該把心裏邊的一切世俗的、爭強奪利的動念、言談舉止和行爲全部都放下來。一旦進入寺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非常清靜的、恭敬的。我剛才只是說你們對寺院工作人員産生嗔恨心,但還沒說工作人員對這些居士的嗔恨心。其實無論是工作人員也好、寺院裏邊做功德的人也好,我們對待居士們應該:把比自己大的就把他當自己的父親、母親;跟自己一樣的就把他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自己小的就把他當成兒子。以慈悲心來善待他;用非常有禮貌、非常柔和的語言去跟他說;用非常調服的行爲來維持紀律和秩序。不要凶巴巴的,動不動就是嗔恨、是發怒,這樣也是在造惡業。所以無論是居士們還是工作人員還是各方面的其它人,你們聽我法的目的,就是在你們的行爲當中、言談舉止當中、心裏的動念當中,要發生一些變化!要是發生不了變化啊,你念百字明十萬遍、百萬遍、千萬遍都是沒有用啊!而且,千萬不要去觀察別人的過錯,要觀察自己的過錯。比如說你一旦想:“嘿!你這個人怎麼怎麼不講理”的時候,馬上就反過來想一想:難道我自己講理了嗎?爲什麼我使得他發怒呢?我自己身上還有什麼缺點?要去觀察這個,而不要觀察他有什麼不對。我們很多很多佛教徒往往拿了個非常明亮的鏡子——就是他多多少少比沒有學過佛法的人懂得佛法。可時這個鏡子他從來不拿來看自己的臉有沒有什麼黑點,總是拿來照別人:你看你有這個缺點、那個缺點。他老讓別人看,從來不用來看自己。那是不對的呀!所以說,薩迦班智達大師曾經說:“看別人的缺點,我們是有眼睛一看就能看到。但是看自己的缺點的時候,往往就看不到。應該如何呢?應該拿個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缺點和漏洞。”佛法好比鏡子,我們應該拿這個看自己有沒有缺點和漏洞。因此我剛才所說的破惡力,最主要的是要看自己的缺點和漏洞,一定要觀察好!觀察了之後,當你你發現自己有缺點和漏洞後,要拿出許多經典裏邊的內容來破斥自己種種不正確的思想。就讓自己産生非常強烈的內疚感;讓自己産生非常強烈的後悔;讓自己産生非常強烈的慚愧心。一旦産生這種心你消業障就會有非常非常大的效果。所以這是破惡力。
第二個就是恢複力。是指當我們一旦看到過去所造的罪惡非常巨大,你就會下決心:我從此以後,甯可我舍棄生命也不願意造惡業。一定要有這樣的心!釋迦牟尼佛在《清靜戒經》裏邊對比丘講到:“衆比丘啊,失去生命是小事!而破戒是非常大的事啊!因爲失去生命只不過是結束了這一生的壽命而已,結束這一生而已。而你一旦破了戒律,就不是損壞了這一生,是損壞了自己以後的生生世世,損壞了自己了未來的世世代代啊。”經中還說:“一千萬世等世中的一切幸福、一切快樂,全部都毀掉了。”這裏邊說的是戒,是破戒。而我們指的是造的惡業,
戒和惡業有何關系?戒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自性的、本質的罪惡(性罪),另一個是以律戒爲受限的罪惡(遮罪),二者皆屬戒的範疇但不一樣。性罪是:比如說我們造的一切業障,包括十惡,貪、嗔、癡叁漏,貪、嗔、癡、慢、疑五毒等等,一切惡業以及煩惱心都是本質的惡業,因爲他本質就是罪惡。遮罪事:雖說其不是本質就是惡,但它是一些能夠間接地讓你造惡業的戒律裏面所禁止的事情。比如比丘戒有二百五十叁條戒,其中四根本戒是本質的惡。那麼其中一些遠離袈裟等,以律戒爲禁止的戒,這個行爲本身可能不是什麼惡,但是,通過這個能夠漸漸地把你引導到惡當中去。所以性罪、遮罪都屬于惡業的範疇內。因此,一旦講到這個戒律的時候,就包括著一切惡業。因此我剛才就拿出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清靜戒經》來給你們講。因此你們一定要有非常好的恢複力,就是要有非常強烈的從今以後絕不再做的決心。我們有些人不但決心是假的,而且他還想繼續做呢。戒律裏面說如果具足了“四纏”的話就無法忏悔所犯的戒律來。何爲“四纏”?一是你犯這個戒不怕造惡業,不去想它的後果,不去觀所造罪惡的惡報。二、犯了戒律後還願意再去犯戒。比如說:有人明明知道這肯定是犯戒的,但是他想:我還是做吧,做後我還可以去做忏悔。如果有這種動念啊,你的忏悔就不靈了。因爲忏悔的前提是:內心中對過去所造的一切,就象自己吃了毒藥一樣的後悔和內疚,再加上我以後絕不再繼續犯這樣的錯誤的決心的這種恢複心,要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所造的一切忏悔去念百字明才會有力量,能夠消業障。要是沒造惡業之前已經有了心裏准備啊:我先做了然後再作忏悔。那你這個忏悔是在騙諸佛菩薩!是在騙自己!騙忏悔!你這哪裏能叫忏悔啊?你這是在搞陰謀詭計啊,你先造業障,然後拿忏悔來騙一切諸佛菩薩。其實諸佛菩薩具有一切種妙智,你能騙得了諸佛菩薩嗎?!這就象叁歲的孩子用兒戲來騙大人一樣毫無用處。其實騙諸佛菩薩倒還在其次,真正更嚴重的是欺騙自己!你要知道真正忏悔的含義在于心中要生起一個堅固不變的念頭,我以後絕不去再做任何一個身、口、意的一切惡業,只有這樣你的忏悔才真的見效了。但是呢,你先做而後忏悔的想法,能起到令自己的內心發生變化的作用嗎?!所以你東騙西騙,騙諸佛菩薩,騙忏悔,實際上最終真正受騙的還是自己啊!就好比自己明明知道這是毒藥,卻欺騙自己說這是甘露妙藥,吃了這個之後一定能長壽。你是自己在騙自己。但問題的關鍵是你還是非常明白吃了這個肯定會死啊。所以說哪有這樣騙自己的。用這種後忏悔的方法去造惡業是絕對不行的。這是第二個問題恢複力。
第叁個是對治力。對治力其實這裏面已經講了。包括念佛經、念百字明都是對治力。但這種對治力只是形式上的對治力,而真正的對治力是無論念佛也好、念百字明也好,其中的觀想和其中生起的正知和正念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是一邊念百字明一邊把自己的正念放在觀想當中,如理地按照下邊我在金剛薩埵的儀軌裏邊所講的一切觀想,一字不差的去觀想,這叫正念。正知是在這樣觀想的同時呢,過一段時間就要觀察自己心裏是否起貪、嗔、癡心?觀察自己心裏是否生起起懈怠心?是否生起分別心?要經常這樣去觀察。一旦發現了自己心裏生起了分別心、懈怠心、貪嗔癡心,立刻遮止它,並且馬上把意志完全集中到正念的觀想當中去。這就是對治當中非常重要的對治!我今天,在講百字明的儀軌前爲什麼要先講這些問題?因爲下邊的儀軌是具體觀想的事情。可是觀想的過程當中將需要做的、需要觀的、需要知道的,如果先不清楚地說明的話,一會我即使講了儀軌,你們也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是所依力。那是屬于觀想的範疇裏,我會在後面給你們講儀軌的觀想,在這裏不多講。簡單的說,“所依”就是做忏悔的對象。此時觀想,不象前面那樣是資糧田,而主要是觀想在自己頭頂上的金剛薩埵,他就是忏悔的所依力。就是頭頂的金剛薩埵,把他當成真正的金剛薩埵。然後無比虔誠地信仰他、祈求他,祈請他賜你這個一切身語意的加持,消除自己一切身語意的罪惡。這叫所依力。
忏悔的心如何修我已經簡單的講完了。
(二)忏悔儀軌觀想
下面開始給你們講忏悔的儀軌。首先必須要皈依和發菩提心。
最上叁寶我皈依,一切衆…
《金剛薩埵忏悔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