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最適合你的情況,然後做出一個選擇。一旦做出了選擇,就要堅持下去,即使碰到了問題,也一定要想辦法克服;要對自己有信心,把你所有的精力都發揮出來。
34.如果你以爲那些等著你去做的工作,就像一盤一盤淺嘗即止的菜肴,那你成功的機會會很渺茫。要告訴自己,總有一天得下定決定,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事情是一點缺點也沒有的。
35.我有時候會覺得,我們大家的行爲就像一些被寵壞的孩子一樣。我們還小的時候,完全要依賴我們的父母;之後到學校去接受教育,也管吃管穿,也就是繼續靠別人來解決我們的問題;當我們終于能夠自力更生扛起自己的擔子的時候,我們又覺得一切都應該要輕而易舉才對!這種態度和現實大相迳庭。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衆生都會遇到困難,沒有例外。
36.我們從事職業,既是一種賺取生活所需的手段,也是爲了對我們所依賴的社會做出貢獻。再說,社會和我們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如果社會繁榮,我們就有利;社會出了狀況,我們跟著遭殃。我們佛教徒也會對我們周遭的社群産生影響力,然後擴及整個人類。
37.如果你們那個地方上的人在經濟上都很有發展,那麼這樣的繁榮一定會對整個國家有所好處。所以說,法國經濟關系到歐洲經濟,歐洲經濟又關系全世界的經濟。現今世界上的各個現代社會,彼此都很需要對方,而每一個人的行徑,則會影響到所有人的所作所爲——我認爲要對這點有所意識是絕對必要的。
38.當我說到一個社會的完善健全,會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反映出來時,並不是在暗示大家要犧牲個人的快樂來成就團體的幸福,我只是在說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認爲社會和個人的命運是兩回事,重要的是個人,而不是社群;但是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寬一點,會發現,就長遠來說,這樣的態度並沒有意義。
39.人類的幸和不幸,並不是光靠感官的滿足而已,這裏頭尤其還有一種心靈的成分。別忘了,就算你擁有一棟裏頭一應俱全的漂亮房子,車庫裏有一輛豪華驕車,銀行裏有存款,社會地位高尚並且受到衆人的尊敬,也不能保證你就會同樣的快樂。就算你是億萬富翁,幸福是不是就會自動到來?這點很值得懷疑。
40.一幅畫或一首音樂作品能夠帶來的深刻喜悅,證明了人類有多麼需要那種內在的滿足。這樣的滿足,和感官刺激或物質擁有所帶來的較低級的快樂,恰好相反。然而,這一種滿足裏的一部分,還是基于聽覺和視覺的感知,因此還是只能提供一種暫時的舒適,基本上和吸毒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同,從美術館或音樂廳裏出來之後,藝術帶來的滿足就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再來一遍的渴望。這樣,人永遠沒有辦法達成內在真正的快樂。
41.最重要的是內在的滿足,不要自願放棄那些最基本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有要求最低標准的權利。我們不能沒有這些,所以應該保障人人都可以獲取。就這點來看,如果必須抗議,那就去抗議;如果必須罷工,那就罷工。但是不要走極端。如果我們的內在從來就沒有滿足過,總是要求更多的話,我們是不會快樂的,因爲人生中總是會缺個什麼東西。
42.內在的快樂不會任由物質環境或感官的享受來擺布,它的根源,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裏頭。我們首先一定要認識到這種快樂的重要性。
43.當我們老的時候,如果還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重要的還是要認清那些基本的痛苦,像生、老、病、死,都是人生中所沒有辦法避免的部分。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不能避免衰老和死亡,就因爲這樣,所以去想說這真是不公平、不應該這樣,一點用處也沒有。
44.根據佛教的說法,人之所以能夠長壽,要歸因于他過去的功德。就算你不是佛教徒,也請想想那些年紀輕輕就夭折的人,並慶幸自己能夠享有長長的一輩子。
45.如果你前半生過得很充實,那就記住你在這段時間帶給社會的貢獻,你曾經很認真地做了一件有用的工作。所以,現在你沒有什麼好後悔的。
46.如果你有宗教信仰,那就根據你的信仰去祈禱或打坐。如果你也有顆清明的心,那麼就想想看,其實生、老、病、死都是所有人生中的一部分,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認清這一點,完全地接受它,能夠讓我們比較心平氣和的老去。
47.我快要六十七歲了,如果我內心深處,有時也沒有辦法接受這麼多年下來自己身體已經衰老的話,我一定會難以接受我目前的狀況。當你老了,要意識這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不要欺騙自己,試著從中得出最好的結果。
48.想想看,你能夠爲這個你還須倚仗它的社會做些什麼。憑你所累積的那些知識,你一定可以比那些不像你活這麼久的人來得有用。把你的故事講給你的親朋好友聽,和他們分享你的經驗。如果你喜歡和孫子們作伴、照顧他們,別忘了參與他們的教育,把你的學問傳授給他們。千萬不要像那些一天到晚抱怨、吵架的老人,不要在這上頭浪費你的精力,這樣會沒有人喜歡你,你的老年生活會變得非常難過。
二 關于日常生活的禅思
(關于男性和女性的禅思)
49.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構造當然不一樣,因此會招致在情感層面上的若幹不同。然而兩者在思考事情的方式、感覺和人格各方面,在根本上是一樣的。男性比較適合從事體力的勞動,女性則似乎在一些需要反應快、思緒清晰的工作上,比較能夠得心應手。在思考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領域中,男性和女性大部分的時候都是不分軒轅的。
50.既然男性和女性之間基本上沒有什麼不同,他們理所當然就應該享有同樣的權利,任何歧視都是不對的。再說,男性需要女性,就像女性需要男性一樣。
在那些女性權利受到侵犯的地方,女性應該要起來反抗,而男性則應該支持她們。這二十年來,我在印度一直很支持婦女們爭取各種權利,包括就學以及和男性一樣能夠在社會上的各個領域裏擔任各項職務。
51.對佛教徒來說,所謂的佛性,或說覺醒的能力,在男性和女性身上是毫無二致的。所以兩性就本質上而言,是完全平等的。
52.在某些傳統中,一直是把男人和女人隔離開來的。但是這麼做的原因,社會和文化的成分居多,像龍樹菩薩在他的寶鬗論,或寂天在他的入菩薩行中,就曾經提到“女性身體的缺點”。然而,他們的用意卻不是在主張男性優越論。因爲誓願出家的人,男性顯然要比女性多,而那些所謂的缺點,只是爲了用來幫助這些比丘克服他們對女性身體的欲望。一個比丘尼當然也可以對男性身體做類似的分析。
53.在金剛乘最高的修行法門中,我們不只要對男性女性一視同仁,而且陰性元素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對女性的歧視被認爲是一種對戒律的違犯。
(關于家庭生活的禅思)
54.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分子。家中如果充滿祥泰和人性的價值,不僅父母親可以和樂相處,過很很幸福,連他們的孩子、孫子,或甚至日後的世世代代,都能夠這樣。如果他們有宗教信仰,他們的小孩自然也會對這個宗教産生興趣;如果他們講話很有禮貌,待人接物有准則,相親相愛,相敬如賓,幫助有需要的人,關懷周遭的世界,那麼他們的孩子很可能會學他們的榜樣,也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反過來說,如果作父母的打鬧、謾罵個不休,那麼不僅他們自己過得不快活,連他們的小孩也無可避免受到他們的影響。
55.身爲一個佛教徒,我常常跟西藏人說,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一個地方,需要他們努力去發揚佛法,那就是家庭了。爲人父母的,正應該要在家中彰顯出他們的信仰,教育他們的小孩真正成爲下一代的精神指導,不要光給小孩子看那些佛像,然後跟他們說這個那個是什麼佛什麼神,而是要對他們做進一步的解釋:這個代表慈悲,那個代表無上的智慧等等。父母親對佛陀的教誨愈是了然于心,就愈能夠對孩子産生正面的影響。當然,這種說法也適用于其他的精神和宗教傳統。
56.一個家庭去影響另外一個、兩個、十個、百個、千個最後會讓整個社會變得比較好。
57.有人認爲大家已經不知道尊重爲何物,而在一些工業還很不發達的社會裏,一般人的處世態度卻較爲負責。這樣的看法還有商榷的余地。舉個例子來說,喜馬拉雅的印度山區,由于對外交通不便,所以還沒有受到太多現代科技的影響。那兒的確是很少發生偷盜和謀殺之類的情事,人民也很知足。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出門,還像古時候一樣習慣不關門,好讓偶爾經過的客人可以進來休息,趁主人回來之前先吃點東西。相反地,在一些像德裏那樣的大城市裏,犯罪案件層出不窮,人們永遠不滿意現狀,結果造成了數不清的問題。但是我認爲大家也不應該把這個拿來當藉口,認爲經濟發展就是不好的而開倒車。
58.傳統社會裏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體諒和互敬互重,一來是爲了存活下去而不得不然,二來是由于還不曉得有其他可能的生活方式,所以自我滿足。你們可以去問問那些過著遊牧生活的藏人,問他們願意不願意冬天的時候不必那麼挨凍,問他們想不想要有一種不會把帳篷和裏頭東西全熏得烏漆墨黑的爐子,希不希望生病的時候得到較好的治療,或者能夠從電視上看到世界的另外一端發生了什麼事。我已經知道他們會怎麼回答了。
59.經濟和科技的進步是很好而且必要的。這是許許多多我們還沒有辦法理解的複雜因素所造成的結果,而認爲只要一切突然喊停,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是太過天真的想法。當然,進步也是不可以隨便來的,而應該要伴隨著一種首先價值的發展。把這兩種任務同時來實現,既是我們人類的責任,也是我們未來之所系。一個物質和精神發展能夠並存的社會,是一個能夠真正快樂起來的社會。
60.家庭的角色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中氣氛很祥和,如果它不僅給我們知識,還教我們真正的道德價值,讓我們…
《嘉瓦仁波切禅思36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