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密乘大圓滿—突破輪回之道(丹貝旺旭仁波切)▪P11

  ..續本文上一頁護持。

  

  則如繪圖于水面。

  

  就如同在水面繪畫,落筆之處所畫之圖案便立即于自地消融一般,分別念便能生解同時,而可以恒時不離此本覺大法身之境界。

  

  自生自解無間斷。

  

  因此,無論如何生起,都任其生起,不破所生,不立靜住。無論生起什麼,都安住于覺空法身的本性之上。此時,自生自解無有間斷,則不論分別念如何生起,在其所生之一切量中,不解之法一個都沒有可能。

  

  生皆覺空赤裸食。

  

  所謂的“生皆覺空赤裸食”一句是什麼意義呢

  以人爲例而進行說明,如同吃了食物身體就有力量去做事情一樣,五毒之分別念力量猛烈旺盛之時,若能將其換位爲五智,則如偈頌雲:“煩惱分別多則法身多。”無論分別念如何生起,全都將其淨修爲法身之妙力,或現前爲法身本覺,並將其轉化爲覺性清明、有力之方法或助伴。那麼,所生的分別念都將成爲增強赤裸覺空之力量的食物,這即是所謂赤裸覺空以種種分別念爲食。因此,應該知道一切所生之分別念皆爲法身妙力或本覺之食物。

  

  弛皆法身王妙力。

  

  這樣,則無論善、惡、無記之分別念如何生起,都超越不出毫無遮障的通澈的本覺法身王之妙力與幻化。力顯都以“大自生自解,,的方式,于覺空法身之自然界中如鳥道無迹一般而得解脫。

  

  無迹自淨了不得。

  

  如是,反複串習而進行修習的話,總有一天,執于我的人我執以及執于內外情器世間萬法實有的法我執二者,終將于覺空離戲的大平等界之中自地解脫,錯亂之流得以截斷,所現的一切皆爲唯一的本覺,除此之外,即使四處找尋也無法獲得除本覺外的其他一切。就像波浪和大海本來就沒有區別一樣,無論生起什麼,全都于本覺智慧界之中無迹自淨于自地解脫。此時,就像在黃金洲之中,根本無法找到一塊普通的石頭。無論什麼生起,全都于覺性唯一明點界之中無二融合爲大遍布法身,真是了不得啊!即是稀有、奇妙之意。

  

  生式與前無有異,解規殊勝最妙要。

  

  這樣,在後得之時,分別念生成的方式與以前沒有任何區別,各種各樣的分別念都是會生起的,但如雲:

  

  所生如同平常分別念,

  能解即爲瑜伽殊勝法。

  

  如此偈文所言,分別念都是爲修而生,因而此時所生的分別念全都是修持。如是,無論生起什麼,都不礙住位,無論如何安住,亦不礙生分。這樣,雖然不能不生,但不解的生分一個也沒有。

  

  普通人對所生之分別念産生貪執,由貪執而産生堅固,因此而造業。但對瑜伽士而言,不論面前生起什麼,都不會丟失本覺,也不會刻意地排斥分別念。這就如同小偷進入空房一樣,此時,分別念沒有絲毫的力量。就如同盛夏最熱的季節來臨之時,即使是下冰雹,等到冰冷的寒意消褪以後,便不再會有任何的後勁。也如同被燒毀後的羅蘭草繩一樣,業是不可能積累的,錯亂顯相將自行消亡。而本覺就像由金剛石所成就的寶劍或金剛杵一樣,于外能夠摧毀一切錯亂顯相,于內不被一切所壞。

  

  首先,認識分別念之自性而解脫,就像遇見老熟人一樣;其次,分別念自行解脫,就像蛇結自解一樣;最後,分別念沒有任何的損益而解脫,就像小偷進入空房一般。應知道,這叁種殊勝的解脫之規是非常重要的要決。

  

  無此所修皆謬道。

  

  這樣,雖然生起的方式與以前相同,但無論生起什麼,如果沒有自生自解的殊勝解規,那麼禅修也只不過是迷亂之道而已,

  

  如雲:

  只知修空不知解,

  與禅定天有何異。

  又如白足尊者所說:

  僅僅安住此同禅定天,

  僅僅散亂此同平庸識,

  如是修持何以獲佛果。

  

  如以上的偈文所說,僅僅只是安住,或僅僅只是認識住散,或僅僅只是加封爲空這叁者,爲叁歧途。僅僅修持止心之禅定而獲把握的話,其果在死後馬上轉生禅定天;僅僅知道是住還是散,而除此之外一無所知的話,只是錯亂分別之心識而已,與異生凡夫之心沒有什麼區別;把一切都觀想爲空,而作意地,這樣將一切加上空性的標記的話,則是迷失于“空性加封”之中,當遇到違緣之時分別妄念又會舊毒複發。如雲:

  

  飽暖之時修行樣,

  違緣降臨變庸俗。

  又如:

  見之老盜行竊時,

  行之衛士作警衛。

  具則無修法身性。

  

  安住基位無有變遷爲“本解”;補特伽羅之境顯方式即對四邊的執持狀態,于界中消亡爲“邊解”;本覺于心間覺醒之時,所生的一切分別念都無暇積累爲習氣便得解脫,此爲“自解”;“不舍所顯顯上解,不舍外弛弛上解”,此爲“直解”。以上即是此爲四種解法。還有這樣的說法:“自解等引與禅定之城池如若不破,則可住于直解後得。”雖然尚安立有如“獨解”等假名,總之若具有分別念自解無迹而清淨之解規的話,則不論煩惱與分別念如何産生,全都成立爲法身。從而錯亂分別將清淨爲本智,逆緣顯爲助伴,煩惱成爲道用,不舍輪回而自地解脫,于輪涅的束縛之中而解脫,這樣便可以于大本淨本解無修法身之本性上,無有聚散而獲得究竟的把握。

  

  因此,對一切煩惱,不像聲聞乘一般地斷;不像菩提乘一般地淨;也不像密乘一般地轉;無論生起什麼,都于大自解的境界中予以護持,此即是自性大圓滿之殊勝之法。

  

  因此,如果沒有對解規獲得把握,那麼見再高、修再深,無論相續中具備什麼,都于自心無益。若不能降服煩惱,則不爲無上正道。若具自生自解之要決,那麼,即使不持有高高的見,也不定立深深的修,但不從自相續二取之束縛中解脫是不可能的。如同在黃金洲之中找不到一塊普通的石頭,住散與分別全都爲修而生,即使尋找錯亂之自相也無法得到。僅僅觀待這一點就能確定是否獲得了修持之要領,這就如同准繩一般。同樣,“以行持量”是指,是否具有對輪回的厭離,對因果的堅信,對衆生的悲心,對實相的淨顯,對上師的敬信,對朋友的悲愛以及由修持而産生的智慧等等便能得知。

  

  此爲決定解脫第叁要。

  

  這樣,在“見”的基礎上,不分晝夜地持久修習,而于以前上師所介紹的覺性上獲得解脫之把握,此即是第叁要的密決。

  

  現在,總述“見”、“修”、“行”之總義。通常,就自性大圓滿而言,“見”、“修”、“行”叁者,與從現在起叁身修持基的“果”四者以及不越離此之“誓言”五者,都應于唯一通澈之本覺上安住。

  

  同樣,“基”、“道”、“果”叁者也爲唯一的本覺,除此無它。原始本智本來就住于自相續之中,就這點言爲“基”;現在上師所介紹並且修持的覺性,就這點而言爲“道”;修持圓滿並且二障于基界清淨,就這點而言爲“果”。

  

  就抉擇的法性實相總的方法而言,大圓滿不是依據對教理與量因的方式而進行抉擇的,而是以現在上師之竅訣,使自相續中本具的原始勝義之本智得以覺醒。從而在現前真實赤裸覺分之義的基礎上進行直指,而後得以徹底確斷,並于是非之枷鎖中得到解脫,這就是“見”。

  因此,要修持阿底瑜伽力斷之“見”的話,不是觀待年紀的老少,智慧的大小,根基的利鈍,業力的善惡等等,而是依賴于信心、恭敬及精進,無論誰證悟了自性本覺都能得到根本的解脫!

  

  第叁節 綜述

  

  一、概括總義

  

  具足叁要以爲見。

  

  如是,具足直指自性本覺、獲得唯一確斷、把握決定解脫,這叁種要訣的“見”,即是九乘之巅的果乘之“見”。就如同達到了世間所有群山中最高的須彌山王之頂峰。如須彌山王一般,此乘爲一切宗乘之王。

  

  固而,如果下邊所有的宗乘不與此“見”相結合的話,是不可能獲得佛之果位的。熟不知所有宗乘皆爲其階梯與助伴。就像轉輪勝王無論去哪兒沒有輪王七寶與各支眷屬的軍隊陪同是不可能的。《統攝續》有偈雲:

  

  轉輪勝王何去均具恒道伴,

  輪王七寶眷屬諸軍相護擁。

  恒常能成輪王般若波羅蜜,

  因而從此能生一切法功德。

  

  同樣,所有宗乘都爲其支脈,都爲證悟之助伴。

  

  總的來說,本淨直斷之“覺性”與任運頓超之“自然慧燈”二者意義相同。本淨覺性爲“自然慧燈”之自性,其自相爲“金剛鏈”,其妙力爲由修所産生的智慧。

  

  智悲結合以爲修。

  

  這樣,認識了本覺並且串習獲得娴熟以後,妙力——由修所生之智慧將得以增長。對有法之顯相與法性之實相如實了知之智慧界將如夏日湖、海之水不斷高漲。並且,生起空性中所藏有的大悲藏,從而對未悟之有情無勤而産生慈悲心。這樣,盡妙之空性或原始大空性界與大慈悲心二者雙運,于此二者結合而修持的狀態中進行護持即爲“修”。

  

  佛子諸行作助伴。

  

  如是,空性、大悲雙運之要道現前之時,使會從本覺之力顯中生起等引無緣之智慧資糧以及後得有緣之福德資糧,還有佛子諸行如六度等如大海般的行持。就像太陽與太陽之光芒四射一般,其爲能滅涅槃之邊的助伴。

  

  二、宣說此爲甚深之竅訣

  

  雖較叁世佛共議。

  亦無勝此之竅訣。

  

  如此《叁句擊要》的甚深竅訣,就算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同共商議也不可能得出超越其深度的結果。因此,他是叁世諸佛之意;是十萬空行母之心血;爲八萬四千法門之精髓;爲一切宗乘之最勝王;爲一切續部之核心;爲一切竅訣之精華;爲一切經教之總集要;亦如攪打牛奶所生之醍醐精華。

  

  因此,此竅訣提取了光明大圓滿隆欽心髓之義的核心精華,並將其于此文之中聚集爲一。其能言之文雖少,但其所言之義甚深,除此之外,再也無法找到超勝于此的竅訣了。

  

  覺力法身伏藏師。

  智慧界中所取…

《金剛密乘大圓滿—突破輪回之道(丹貝旺旭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