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此論屬于近傳承。
首先,講述論名之意義。此竅訣是專爲何種所化徒衆而講述的呢
它是爲了利益,缺乏聞思,但以修持甚深竅訣爲主的,而受持如具證長老諸法的,具足信心與恭敬的,在家密咒士等的這些徒衆而宣講的。因此,從詞句之離戲中,講述了如手直指一般介紹心性之法。此法如同能夠消除無明黑暗之明燈一般,簡明易懂且竅訣精要,加持力大且易于行持,爲無比殊勝之法!以上講述的便是論名之意義。
二、講述頂禮、供養之義
頂禮上師與大智文殊菩薩!
上師爲灌頂、傳法與指授覺性之叁恩根本上師。而大智文殊菩薩之意義又該怎樣理解呢
就顯宗波羅蜜多乘的見解而言,應該知道其爲集一切諸佛深廣之智慧爲一體的佛陀之近侍,居于十地之相續後際位的菩薩;而就續部所宣說的見解而言,應該知道此大智文殊菩薩與法身普賢王如來無二無別;就勝義清淨之見而言,一切諸佛之大智慧心即爲大智文殊菩薩。因此,應該現前此與一切諸佛之大智慧心無二無別的本覺離戲平等性,並在把握此甚深之見的基礎上而進行頂禮。
叁、講述造論之宗旨
無需廣泛學習聞思者,僅依護持竅訣規心性,在家咒士多數持無難,達持明地唯此深道力。
總的來說,無論是以大中觀見、大手印見、還是大圓滿見,;要想證悟大圓滿的自生本智,無外乎叁種法則。一者,聞思之見規;二者,竅訣修持規;叁者,加持轉移規。
就第一種聞思之見規而言,如雲:
具足正理之聞思,而後修持甚深行。
亦雲:
不聞何以知,不知何以修,不修何解脫。
如前所述,首先,要依靠聽聞如大海般的教法;其次,反複思維以獲得定解;而後,長期持久地安住于平等性之中而進行修持等等。就像這樣的修持方法在其他多數經典中都有廣泛的論述。
而如後兩者,則不需要依止廣泛的聞思等,而是只需依靠諸多善賢上師殊勝的恩德,以竅訣修持規與加持轉移規之甚深竅訣,不斷護持如手直指般所介紹之自心本覺。在家密咒士大都可以不需要通過十分艱難的苦行,而只需要很容易地在家中護持此心性,以此便可以毫不費力地抵達四種持明之地,並于即生便能現證究竟之果。這就是下八乘無可匹敵之製勝九乘之巅,阿底瑜伽的甚深之道力!
第二節論著之主體
一、開啓無明蛋殼之竅訣
自心自然無念而安住,並以正念護持此種狀態之時。
這樣,自心自然松坦地,無有任何念想而安住,這就是所謂的安住法。如華智仁波切所說:
首先自心松坦住,不散不收無分別,于此平等安住時。
又曰:
非爲一切昏昧昧。
如是,于一切無念無想的狀態中松坦而住,此即是安住法。這對初業行人來說非常重要。按照昂宗哲巴仁波切的慣例,通常要求在如此的狀態中修習叁年的安住法。雖然這並非覺性而爲普基阿賴耶,但在開始階段修習安住法是十分重要的。
將會生起中庸無記、無明昏昧之心識。于此未生起任何知此知彼之勝觀時,多數上師爲這種狀態取名曰“無明”。
如上所述,自心自然松坦無念而安住之時會怎樣呢
會生起行舍無記、無明、昏昧之心識,其爲沒有任何執取的、昏昏沈沈的、迷茫的狀態。這種狀態無法從普基阿賴耶之中擺脫出來。亞嘎(白足)尊者曰:
無有是非之無記,未現明分住單邊,
迷迷茫茫此晦昧,除此錯謬它不存。
如上述偈誦所言,這種狀態就如同沒有任何執取的假的“和尚見”一般,住于無念或迷茫的狀態之中,是沒有生起任何知此知彼的勝觀明分的狀態。在此狀態中,無論怎樣安住,都不可能有獲得解脫的一天,這就如同沈沒于深深的海溝底部的磐石一樣,只要此劫不空,就永久也不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定解寶燈論》曰:
其次無念和尚規,無伺不動而端坐,
無有勝觀清明分,如海底石平庸住。
此種狀態被大多數上師命名爲“無明”。
此種,無有即此即彼之明辨,不知言說的狀態被稱爲“無記”。
如上所述,自心自然松坦而安住之時,還未獲得勝觀之明分,而生起的只是無明昏昧之心識。這樣,沒有任何即此即彼的辨識,昏昧的、無念的、迷迷茫茫的、不知如何言說的模糊的狀態,有些上師爲其取名爲“無記”。這是在安住時沒有獲得明分的一種過失。如白足尊者雲:
住時止分無有分別念,
如此修習並非爲正行,
此時清澈明晰赤裸分,
應予護持如是平等性。
無法言說于何住,于何想的狀態,被稱爲“中庸行舍”。如果是這樣,便僅爲平庸地住于普基阿賴耶之中。
如上所述,在還沒有指授覺性之前,自心自然松坦,無念而安住時,便會生起一種行舍無記的空昧的心識。此時,住于何種狀態之上毫無所知,心于何想也無法言說。這樣的狀態,有些上師稱其爲“中庸行舍”。如果是這樣的話便是平庸地住于阿賴耶無色、空昧、無記的狀態之中。阿賴耶分四類:原始阿賴耶,行意阿賴耶,習氣身阿賴耶以及雜習氣阿賴耶四種。 “在晉美朗巴尊者的《普賢本智界續》中說,此種狀態屬于雜習氣阿賴耶。”堪布曲恰如是說。
依于如此的安住法,應生起無分別本智。
如上所述,什麼都不想而于行舍無記的狀態之上安住,這僅僅是安住法。但是,此種狀態就連本覺普賢王如來的一點邊也沒有貼到,此二者有如天壤之別。雖然是安住法,但它是所謂“方便”和“方便生”之中的“方便”,依于此種方便則應生起由方便而生之本智。因此,依于如此的安住法,則應該生起“無差別之勝義”或叫“無分別本智自生覺性”。這樣,在叁門無作而自然松坦安住之時,則應生起不可言說之本智。此時,叁時之錯亂分別全都于本淨覺性之上自地而消散,赤裸覺分得以袒露,從而能夠生起無分別本智。
因此,需要能夠從以前行舍無記的狀態之中脫離出來,而從此種狀態中脫離出來的方法是:身體的關要,脊背伸展、挺直;目視虛空;使界覺相溶而安住。如白足尊者所言:
能障等持無記生起時,
盡量伸直脊背爲身要,
提眉瞪眼至極爲看勢,
等持王如虛空周遍住,
無記如雲自地而消散。
而若不生起自性本覺之智慧,則並非爲修持之正行。
如上所述,什麼都不想,昏昧而住的話,那麼空明而遠離中邊的自性本覺之智慧,亦爲空明無二之原始本智,則不會生起或無力生起。這樣的修持則不是真正要修持的根本正行,而僅僅是平庸的愚修。
當遊曆于這種狀態之中時,不僅不能對治自相續之煩惱,使其得以斷除,也不能于自相續中生起任何修證之功德。而且,就連以前所擁有的功德也將不斷退失,煩惱之蘊聚還會不斷增長。麥彭仁波切說:
任何中庸之愚修,非爲斷證之因緣,
而爲功德所生障,如同茶篩所留渣,
證悟退失煩惱增,尤對因果信心少。
在這種狀態之上,長時間安住的話,以前自相續中所擁有的信心與淨相,悲心與對因果的信解,所有的一切都將喪失。如此之昏昧——在《普賢願文》中有這樣的說法:“無有所念昏昧昧,正爲無明錯亂因。”
如上所述,從普賢王如來通透之意相續之中如抽絲般提取出來的《普賢願文》中說:
何也不念的中庸之心識,正是無明錯亂之因,其爲錯亂分別之中庸識。
如果心能這樣體驗到如是何也不念、不散之昏昧之心識,則將如是能知之心識與無想而安住之心識,自然松坦而內觀。
如是,沒有任何思維,沒有任何散亂的昏昧心識,行舍無記,阿賴耶無色,混混沌沌全然不知。當心能夠體會到這種狀態時,則使如是之能知、能覺、能念等等的心識,與心中何也不想而安住的心識,令其自地安住于它的本性之中,而就在自然松坦地內觀之時,本覺將得以現前。
嘎爾瑪朗巴尊者說: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回;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于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這樣,遠離妄想雜念之覺性,通透而無有內外,就如同清明的虛空一般。
也就是說:叁門松坦而安住之時,遠離所有散亂分別、所有攀緣雜念以及油然而生之分別妄念等空明的本覺,遠離一切內外、上下、中邊的,通透的、清明的、廣大的,如同離叁垢①之明朗的虛空一般,這就是覺性。如《定解寶燈論》中所述:
此時直面之虛空,
觀其猶如自之心;
散亂分別當下空,
應獲定解當確斷。
如誦所說,所謂的本淨覺性,就如同無雲的虛空一般,叁時的一切錯亂分別全都于自地而消散,這樣便會明朗地袒露出清澈、明晰、赤裸之本覺。
如是之覺性也可稱其爲本淨力斷之覺性。叁時所有善惡的一切分別念都如同無雲之虛空一般,全都于本淨覺性之上自地消散,而現前出赤裸之覺分。這樣的自性本來清淨爲“本淨”,叁時的一切分別全都于本淨覺性界之中被猛力徹底地直接斷除,所以稱之爲“力斷”。
雖能受與所受無二,但對自己的自性,自己已獲得了決斷,而從中生出除此之外無有其他之信念。因對其無法言思,故假其名或曰“離邊”、或曰“離言說”、或曰“原始光明”、或曰“本覺”。
如上所述,雖然所受之境…
《金剛密乘大圓滿—突破輪回之道(丹貝旺旭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