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密乘大圓滿—突破輪回之道(丹貝旺旭仁波切)▪P3

  ..續本文上一頁與能受之心二者無法各個區分,但于自性本覺之上,于覺性之上生起了堅定的確斷,從而生起了心性空、明、無礙、清澈、明晰,此外別無其他覺性可言的堅定信念。如華智仁波切所說:

  

  除此無他當確斷。

  又如晉美朗巴尊者所說:

  聖賢成就者百千,

  譯師大德訣竅萬,

  以及論著千百萬,

  無需見後再斷惑。

  又如阿克仁波切羅珠多丹江措所說:

  即使大德成就者千萬,

  獲得共同辯論與商議,

  除此無它徹底心確斷。

  以上偈誦之意即是說,于自心中獲得確斷非常重要!

  

  因此,這樣的空、明、無礙之覺性無法言思。“不可思議”是指從尋思分別之戲論中解脫出來,如同無雲之虛空;不可言說是指遠離一切語言、文字之術語而爲離戲。所以假其名曰“離戲”或曰“離言說”;從來就沒有離開,而本來具有的,故曰“原始光明”或“原始心平常識”;因爲是自性本覺,所以也可以叫“覺性”。

  

  就認識自性後所生起之本智,能使昏昧之黑暗得以消散,如同天亮能看見家中的一切,而對自心法性生起定解。

  

  如上所述,如同日出以後光明黑暗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無有內外、通透之覺性就如同清明之虛空一般,空、明、無礙,清澈而又明晰。在真正地認識了如是之自性之時,如此的覺性本智就如同旭日東升一般,其燦爛之光芒能使無明或稱作行舍無記、愚癡昏昧的心識之黑暗得以清除,使其消失得無影無蹤。此愚癡昏昧即爲無明與輪回,而此如日明照即爲覺醒與涅槃。

  

  因此,所謂輪回與涅槃二者,佛與衆生二者,解脫與錯亂二者,不應從外境上予以分辨,而應從內心的覺醒與無明二者之區別上加以分辨。蓮師對曼達拉娃空行母說:

  

  如何分辨輪涅之區別,

  覺與無明二者以區分。

  

  因此,無明輪回之根基,即愚癡昏昧之黑暗得以清除的話,就如同旭日東升而能看見家中的一切一般,從阿賴耶之中得以覺醒,並使覺性現前。如《金剛經》中所說: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如經所述,對自心法性獲得了定解的話,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珠勝之法可得。麥彭仁波切說:

  

  獲得無作本覺的話,此即是圓滿次第所有的上師。

  

  此即“開啓無明蛋殼之竅訣”。

  

  綜上所述,于什麼也不想、混混沌沌以及愚癡昏昧之心識上無論怎樣安住,都已進入了無明之蛋殼,而無法得到解脫。開啓如是無明之蛋殼,則如旭日東升陽光普照一般,清澈、明晰、赤裸的本覺即可現前,這便是甚深之竅訣。

  

  二、斷除生死網之竅訣

  

  如是通達之時,則知如此之法性乃爲自性自然本具之不由因緣和合之無爲法。

  

  如上所述,對空、明、無礙的,清澈、明晰之本覺,赤裸通達之時,如是之法性便可稱爲“自性自然定”。他並非是依靠新因與新緣而新獲得的,而是所有衆生相續之中本來自然而具有的,是不由因緣和合而生之無爲法。

  

  亦知其叁時無有變遷。

  

  如上所述,亦知如是之覺性超越了勤作之心識,遠離攀緣與取受,爲叁時無有變遷之離戲平等性。而對此全然了知並能正確無礙通達的話——

  

  除此之外,無有塵許所謂的心可得!

  

  如是,首先思維心之來、住、去等以尋覓其心,但卻無心可得,雖無可得,但依于此不可得卻有大得!例如,尋迹而遇大象一般,于尋心之處能獲本覺!如雲:

  

  四處尋心真實義,

  而獲自生本覺王,

  自性于心無執取。

  

  如此偈誦所言:依于安住法而尋心之時,心不可得,而正是與此空迹之中卻能獲得自生本覺之王。如白足尊者所說:

  

  仔細伺察生滅與來去,

  無法辨析空明不可說,

  未獲決定把握應詳察。

  

  除此覺性之外,其他無有塵許具二取之相的所謂的心可言。此所謂的心無論怎樣尋找也不可得。這是因爲其爲空而通透,無爲而離戲之平等性的原因。

  

  雖先前之黑暗昏昧不可說,但其爲何也不知的不可言說,而未獲確斷。

  

  如上所說,雖然先前的阿賴耶無色、無記、何也不想、黑暗昏昧的狀態爲不可說,而覺性也爲不可說,此二者好像都爲不可說,但前者是仿徨于什麼也不知道言說的、混沌的、恍惚的、昏昧的狀態之中,而內心並未對不可言說之真實意獲得確斷。

  

  雖自性本覺亦不可說,但其爲于不可說之義無有疑惑,即獲確斷。

  

  而後者爲對空、明、無礙之覺性的不可言思之義于內心中獲得確斷的,赤裸覺分現前的狀態,此二者有如天壤之別。

  

  如無目與有目,此二種不可言之情形差別巨大,阿賴耶與法身之分別亦集于此要之中。

  如上所述,對不可說之真實義未獲得了知的愚癡昏昧狀態,就如同無眼的盲人一般;而了知了不可說之真實義的,自覺自知的狀態,就如同明眼人一般。此二種不可說的狀態具有極其巨大的差別。

  

  《龍欽心髓耳傳甚深卷》中說:

  

  如酣睡、酒醉、昏迷、盲聾以及如頭被石頭擊中一般,全然不知、黑暗昏昧的狀態並非本覺。覺性爲赤裸之平常識,知者、受者之顯現不滅,如同頭上摘掉帽子,亦如鹞鷹出巢一般,清明朗然!

  

  如是,阿賴耶、無記以及昏昧如同渾水一般,而法身本覺則爲清明之相,如同遠離混濁的清澈之水一般。在晉美朗巴尊者的《叁要見辨析》中說:

  

  阿賴耶如混濁不淨水,

  于此隨眠愚癡昏昧中,

  覺性本智明分被隱埋,

  

  又說:

  

  法身如同無濁純淨水,

  本具舍離客塵之自性,

  亦爲解脫功德之本性,

  無有顛倒惑亂之本智。

  

  如上偈文所說,阿賴耶與法身之區別也集于此要之中。

  

  因此,所謂的“平常識”、“不作意”、“不可說”等有真實與虛妄兩種,若于此同名而義異之要獲得決定的話,即可對甚深之法意獲得體證。

  

  如上所述,所謂的平常識有叁種,“錯亂分別平常識”、“覺受修證平常識”以及“原始本心平常識”。就總體的講法而言,錯亂基位稱作錯亂分別識;于稍許清淨之道位中生起的樂、明、無念等各種覺受稱作覺受修證平常識;而究竟清淨之果位,則爲原始本心平常識。然而,就個別而言,有的于異生凡夫位,也具有原始本心平常識。

  

  如是,雖然現在無明、阿賴耶無記、昏昧之心識,與自生本覺二者,無論哪一個都可以稱作“平常識”、“不作意”、“不可說”等等。但本覺之稱謂與意義二者相應,所以爲真實,而無記昏昧則爲虛妄,此二者的差別就在于此。因此,雖然此二者都可以同名稱作平常識,都可以同名而稱作“不作意”,可以同名而稱作“不可說”,但意義卻相差甚遠。如同佐欽阿旺諾若仁波切所說:

  

  猴之眼底爲紅色,猛虎眼底亦爲紅,二者形同質相異。

  

  如偈所言,阿賴耶爲錯亂之心、爲無明、爲輪回等等;而覺性則爲不錯亂,爲本智寂靜涅槃、爲淨圓等等。

  

  因此,若于此詞句相同,而意義卻相差甚遠之關要獲得決定的話,則能獲得對甚深法意的體證。如此修持的話,則能以即身、于即生獲得佛果。

  

  自然安住心性之時,或者護持單一之明清,而住于以意識所造作的明清之中。

  

  如上所述,有的護持單一明清之明分,這僅僅是以意識爲主所造作出來的,是往生色界之因的覺受修證平常識。若于此狀態之上安住,則迷失于五門識與阿賴耶識之中,沒有任何意義。

  

  或者心執于頑空,仿佛心識全都空掉了一般。

  

  或者心執于空蕩蕩的頑空的狀態,沒有任何思維之心識迷茫而住,仿佛全都空掉了一般。這是沒有明分的往生無色界之因的覺受修證平常識,此乃爲迷失于阿賴耶之中的狀態。正如麥彭仁波切所說:

  

  中現行者見于空,

  無色界天觀于空,

  二空詞句雖相同,

  詞義不同天壤別。

  

  此二者僅爲以意識分貪執二取之覺受。

  

  如上所述,單明與頑空二者乃意識分,爲阿賴耶識之界中摻人了二取細微之力,從而落入了雜染,因此無法獲得無著之本智覺性、自然本性之實相。其一爲執于頑空之空執分,其二爲僅執于明分之明執分。若是有此二分的話,則僅爲貪執于二取之覺受而于阿賴耶識之力中摻人了細微之執著分。

  

  故此時應觀于明與執明者、空與執空者之心識——執念之心相續之本性。

  

  如上所述,此時單一的明或明分都不是覺性。因爲本覺乃爲空、明、無礙的狀態,執明者之心識也是不能夠超越執取于妄想的分別念的,此亦不是覺性。而覺性呢,應是在遠離一切外境與內心、分別念與執念的基礎上,返觀明與執明者之本性,此時將自然現前赤裸的本覺。

  

  同理,所謂的空與單空分也並非本覺,本覺應是住于空明無二之赤裸覺分之上的。執空者之心識乃爲執取于妄念之心相續,亦非本覺。而此執空者之心識僅爲分別念,它屬于執念之心相續之中被認知、妄念、執取所束縛之心識,而並非本覺。覺性是不被妄念與執取所束縛的。覺性乃自然本性之實相,此二者有天壤之別。

  

  因此,如能返觀于明與執明者、空與執空者之心識之本性,則可現前完全遠離造作及貪著之破立的自然原始本性的狀態。

  

  拔除了貪著二取之心識所依之柱的話,便可對赤裸了然、明空不二、遠離中邊之自性無有懷疑,清澈明晰得以生起。故將此種狀態謂其名曰:“本覺。”

  

  如上所述,如果不拔除貪著二取之心識所依之樁柱的話,本覺是無法得以現前的。如同要想看到水中清晰的月影的話,不對水進行晃動、攪拌、或者拍打,而是讓其自然安定,便可以使月影了然現前。相反,若用棍棒將水攪渾,無論如何也是不能于其中現前月影的。

  

  要想見到覺性自然本性之狀態,則應拔除貪著二取之…

《金剛密乘大圓滿—突破輪回之道(丹貝旺旭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