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遇到艱辛、饑寒、冷熱、苦樂等種種遭遇也不懈努力的話,最後是一定能夠到達拉薩的。
特別在沒有串習之時,各種分別念如火一般,生起熾燃、搖擺之覺受。此時,不必煩躁,而應松緊適中,不舍正念,持續護持,而後便可逐步生起“得受”等諸多後續覺受。
如上所述,在做初業行人的階段,會生起種種苦樂之覺受。尤其在沒有串習之時或是在串習未能達到娴熟之前,將會生起各種好壞之分別念,如火一般,此即“熾燃搖擺之覺受”。
“動受”如峽谷狹窄的瀑布激流一般湍急猛烈;“住受”如草甸之上寬闊之河流一般許緩流淌;“究竟之覺受”如同平靜的大海一般一個波濤也不生起。像這樣在修持過程中需要經曆以上所有的次第。
其中,首先不管“動受”如何破壞心的安住,也不必煩躁不安,而應不松不緊,不舍正念,持續護持。如瑪吉拉尊空行母所說:
緊又緊來松又松,此乃見之一關要。
如以上偈誦所說,如果能夠做到松緊適中舒緩地進行護持,並且反複修習達到娴熟的話,那麼“動受”、“得受”、“熟練之覺受”、“穩固之覺受”、“究竟之覺受”等等諸多後續覺受便會逐步生起。
首先“動受”如激烈的湍流來勢洶洶向下猛沖一般,分別念放逸散亂厭惡至極。然後松坦安住而作護持,這樣分別念便會逐漸放緩,而本覺將稍許袒露出來,而後逐漸現前,這就是所謂的“得受”。
如是,依靠正知正念反複護持,便能達到娴熟。此時,使可輕松容易地來護持自性本覺,即使分別念生起,也不會破壞安住于覺性狀態的住分。如果能夠出現這樣的狀態即是所謂的“娴熟之覺受”。
而後,再于此基礎上不斷串習的話,穩固分便會逐漸完善,從而達到如同草原上寬擴之河流一般徐緩流淌的狀態。這樣,即使于本覺狀態中長時間安住也能安穩不亂;即使分別念生起,這些分別念也會如同細微的潛意識一般,變得沒有力量。這就像夏末之時的涼風即使不斷吹來,也不會像冬季的寒風一般有凜冽刺骨的感覺。如是,分別念變得無力,而于本覺之上獲得穩固分的話,此即所謂“穩固之覺受”。
而後,再于此上反複修持的話,最後使會如同波濤不生的,平靜的大海一般,分別念全都會于覺性本淨之界中自然消融,此即“究竟之覺受”。
總之,此時覺性與無明,阿賴耶與法身,心識與本智之區別應依于上師之竅訣,于實修之體悟上而予以認識、確定。
如上所述,此時本覺法身應袒露出,如空、明、無礙、離戲、通透、不可說一般之赤裸覺分。
無明呢,則爲無有明清分之昏昧心識。
阿賴耶呢,在晉美朗巴尊者所著《叁要見辨析》中有:
阿賴耶如渾濁水一般,
于此隨眠愚癡蒙昧中,
隱藏智慧本覺明清分。
如上述偈句所言,如同渾水一般的蒙昧心識,無念昏昧、迷迷糊糊,此即阿賴耶。
法身呢,亦于《叁要見辨析》中所述:
法身如同無濁純淨水,
本具舍離客塵之自性,
亦爲解脫功德之本性,
無有顛倒惑亂之本智。
如上述偈句所言,法身如同渾濁之水得到澄清一般,其具有清而明之自性,任何染汙都未曾真正地進入其本質當中,這種空、明、無礙的狀態就是法身之本覺。
心識呢,爲無所不想,無所不念之心識,爲無常、具戲,且具二取執著之相,波智仁波切說:
心具二取執著分,
知則欲求視正理,
本智無二大光明。
心識于心之力顯當中而生起,經過肺與心包之間的麥稭管而經鼻孔出入,並以二萬一千種業風爲坐騎,分別念就是這樣。
本智呢,依于肉團心寶當中,如內外明澈之幕帳一般的,彙集清淨五光之明點而住。而在肉團心和口之間有一脈名爲“噶滴水晶管”,下端連于心,上端連于口,此爲本智生起之道。因此,氣要爲從口裏自然地呼吸,這樣各種分別便能于本覺之自性中自然消散。如是之智慧本覺,自心本性,爲超越二取,遠離一切戲論的無作大自然之本智。
而心識與本智之區別應依于上師之竅訣,于實修體驗之上予以認識。如雲:
至今漂流于黑暗,
大悲發散引路人,
唯有怙主上師您,
此外誰能作庇護。
因此,如果不依靠上師的話,是無法證悟甚深之竅訣的。而且,出世間的一切功德也是只有依于上師才能生起的。阿邦德欽仁波切說:
如若不依上師寶,
別無解脫引路人,
無盡功德由此生,
因此若欲獲解脫,
恒常修持上師尊。
所以,如果反反複複祈禱自己叁恩上師的話,便能了達竅訣之密意,並且還能使自相續之罪障得以清淨,獲得正道。不僅如此,亦如阿邦德欽仁波切所說:
誰于上師如意寶,
信心恭敬一次生,
能淨多劫所集障,
獲得解脫無上道。
亦雲:
殊勝本尊與上師,
無別相應串習力,
顯有圓成上師刹,
獲得殊勝共成就。
所以,以上師的竅訣于實修經驗之上,首先很好地認知本覺,然後自己不分晝夜,如河水恒流般精進護持,最後,使能圓滿獲得覺性之定解。如果像這樣串習的話,則——
在護持之時,應如水不動而得清澈一般,將心識安住于自地,則其法性本智將自然明朗現前。應當著重修持此竅訣!而不應伺察自己的所修,爲心識或爲本智而行取舍。也不應反複對照理解思辨經論,因其于止觀二者稍有所礙。
如上所述,在護持自心本性之時,叁門無作,自然松坦地安住于本來狀態的話,自性本覺將得以現前。就如同不被搖動的水所呈現出的清澈,明晰一般。《虛空無雲》中有:
如器中水被塵攪渾時,
百般努力搖蕩與攪動,
清水不現反變爲泥漿,
若置自地自然得清明,
如是法性如來藏之義,
尋覓不得勤作亦不見,
身語意叁無作平等住,
松坦安住自性本覺明。
同樣的道理,將心識自然松坦地安住于自地的話,法性本覺智慧便會自然明朗得以現前。
心識爲有法,本覺爲法性,心識爲所遍,本覺爲能遍。若心識無有造作于其本來狀態自然安住的話,則法性本覺智慧是不可能不袒露回來的。所謂的心識是指能生起種種妄想分別者,而將其于自地安住的話,心識之法性就是本智!心識從究竟而言,本來就是本智!將心識于自地安住之時,種種妄想分別將于自地而消散。于此消散之處生起空、明、無礙之時,此即是本覺。在護持這樣的清明本覺之具力分寸,即是所謂的護持自性本覺。所以,應該著重修持這樣的護持自性本覺的竅訣。
自己所修的竅訣是心識或者所斷呢;還是自己的所修是本智或者所取呢;或是自己的所修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不應有這樣的伺察,若作如是之伺察的話,就是自己將自己用諸多的分別思量束縛了起來,而不能使本覺袒露出來。如麥彭仁波切所說:
何時執取伺察相,
作繭自縛如蠶蟲,
若以分別自束縛,
無倒勝義何以見。
如此偈文所說,心識于自地安住的話,清明本智便可現前,若舍此護持的話,仍然是以諸多伺察自行束縛。例如,若欲想見到清水之中所顯現的月影的話,用棍棒攪水怎能見月呢
!
同樣,也不應對照經論反複地進行理解思辨。如做的話,則此僅爲有相等引位。而依于現在上師之竅訣真實地認識了覺性,並于其上平等而住之時,則爲無相等引位。因此,如果真實證悟了覺性的話,就不需要再對照經論進行理解和思辨了。
在平等安住之時,無論是對此爲心識或本智等之何者的伺察,還是對經論之理解、思辨都會對止觀二者産生少許的障礙。上師所介紹的自心本性,其遠離一切離戲之分即謂寂止;本覺自明赤裸而生,即謂勝觀。
將獲得穩固的自然安住的正念之流的寂止串習分,與覺知自覺自明之勝觀自然融合,以此方式串習而獲穩固的話。
如上所述,叁門自然松坦安住之時,不被無有想此想彼之中庸識受與愚癡、昏昧、迷糊以及散亂分別之力所轉,並以正念之流護持而安住的話,便能獲得如前文所說的“動受”、“得受”、“娴熟”以及“穩固”四種覺受之中穩固之覺受一般的寂止串習分。一切分別念幾乎全都平息,且身不知動彈,語不欲言說,如是之住分即爲寂止。
但不應僅安住于如此的單一的住分狀態之上,同時應使覺知自性本覺自覺自明的、空明無礙的赤裸覺分得以袒露,並且生起如空明的、清明的、廣大的、不可說的覺受。此即勝觀之本智。
不貪執于前面所說的寂止的單住分,提眉瞪眼直視于虛空界,勝觀之覺性與寂止二者便能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方式串習而獲穩固的話,即謂“止觀無二”,也謂“本淨與任運無二”。所謂的“本淨”應理解爲分別念消融出去;而所謂的“任運”是指本覺袒露回來。若能現前如是之覺性的話,則應知寂止與勝觀二無分離,寂止與悲心二無分離,空性與悲心二無分離。此時則應具有:
住,而自具清明分;
明,而自具松坦分;
散,而自具解脫分等的狀態。
則能生起原始本住與自性光明之止觀,本來無別,自生本智大圓滿之密意。
如上所述,應知道所謂的叁門無作,而安住于自然原始的狀態之上的自然本住僅僅只是寂止。而若不能生起止觀雙運的話,不論心識于自然的單止狀態之上如何串習,也只能如偈所說:“此同禅定天乃佛所宣”,上述的狀態是無法從上界(色界與無色界)之中超脫出來的。欲界之因呢,是指我執、貪心、瞋心等煩惱;無色界之因,是指無念樂受;色界之因,是指貪執于明分。
因此以覺性空、明、無礙之赤裸覺分,便能截斷叁界歧途:覺而不散…
《金剛密乘大圓滿—突破輪回之道(丹貝旺旭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