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可于欲心之中而得解脫;明而不執,便可于色心之中得以解脫;無念且覺相境顯無礙,便可于無色心中解脫。
因此,所謂的“原始本住”是指“寂止”,所謂的“自性光明”是指“勝觀”。而勝觀之覺性空且明,清澈、明晰、有力的覺分赤裸袒露,並于此護持的話,寂止便自然具足。如是之止觀本來無別,自生大圓滿之密意便能自然生起。
此乃住于“如同虛空平等性之竅訣”。
如上所述,爲什麼要說成如同虛空平等性呢
不貪執于寂上安住,空、明之本覺如同虛空一般廣大、遼闊,叁幹大幹世界之一切顯相,不用自他各個以心識另行予以分別,而是證悟唯一的覺空離戲平等性,此即是住于“如同虛空平等性之竅訣”!
又如吉祥薩樂哈尊者所言:“思與所思完全皆舍離,無思如同嬰童般安住”,這說的是安住法。所謂“專心致志勤勉師教言”,此即開示了具有介紹覺性之竅訣。而所謂“決定無疑生起俱生智”,是指生起本來就與自心俱生的心之法性,本覺自生智慧。而此即與萬法之法性不二的原始義之光明也!
如上所述,以上的教言正是麥彭仁波切纂寫此文的依據,也是百位成就者之首吉祥薩樂哈尊者教言中最核心的部分。
根據上文,首先,在沒有介紹覺性之前,安住法特別重要。所說的安住是怎樣的呢
首先,什麼都不要想,思與所思全皆舍離,而安住于無有念此念彼的自然原始的狀態中。而後沒有任何念頭,就像什麼都不知道思考的嬰童一般安住,這就如同世俗的語言中所謂“癡呆的老人”和“無知的嬰童”一樣。此處“無知的嬰童”是指對此生的世間八法以及下生的行囊資糧等等什麼都不知道思維一樣,安住于沒有任何思維的,無念的狀態之上,這僅僅是安住法,除此之外,並非見之正體。
而見之正體呢,“專心致志精勤師教言”,此句指的是: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智慧和功德,唯有依于上師善知識才能生起。特別是此乃竅訣修持規與加持轉移規,是依靠具德上師殊勝的教言與口傳來認識覺性的。所以,自己叁門集中一致而不懈精進的話,是能夠獲得證悟的。在此所說就是具有直指心性之要的上師之竅訣。但如果沒有指授覺性的上師,而是自己膽大妄地伺察、聞思、自以爲是,從而産生我慢的話,要想證悟自生之本覺是絕對不可能的。
如雲:
無有上師之以前,
成就佛果名亦無。
因此,如偈誦所說,如果依于上師之竅訣而修持的話,毫無疑問,本覺自生之智慧與俱生本智都會于自相續中生起。
又如雲:
未生任運之成就,
本來與己二無別,
無明所使未親見。
如偈誦所說,具生之本智應理解爲原始本心平常識。因此,因覺與無明的區別,而産生了佛與衆生二者。如同《普賢願文》所言:
普基本爲無爲法;
周遍廣大不可說,
明覺于此即是佛,
無明錯亂陷輪回。
就是說,生起了本來就與自心俱生的心之法性本覺自生智慧的話,這就是與萬法之法性無二的原始義之光明。
所謂的“本來與自心俱生的心之法性”,是一切衆生心相續中本來具有的,基相續如來藏;也謂“原始本心平常識”;而如新教的《時輪》說法,則稱爲本住于一切衆生相續之中的不滅“德拉嘎”,所說的這些都異名而同義。
因此,依于大恩上師之恩德而生起了如是之自生本智,此即是與萬法之法性無二的原始義光明。而此本來與自心俱生的“本覺智慧”,即與顯有輪涅之一切諸法之法性無有差別,因此,其爲一切萬法之能遍本智亦是周遍有寂之本智。因而,其名可稱作“原始義之光明”,也可稱作“法身本具智慧”,也可稱作“原始俱生智”,還可稱作“大空性大法界智”,也叫“輪涅本淨之智慧”。
因此,自然安住,並對自性自知之本覺,或心之自性或法性進行護持,即爲百要攝一之竅訣!應恒常予以護持。
如上所述,一般來說,就光明大圓滿自宗而言,所謂的“基相續如來藏”,與所謂的“自生本覺”以及所謂的“法性離戲本智”等等,都應該知道他們是同義而異名的。
就因乘而言,開顯如來藏十經等所述的諸多意趣,在文殊怙主麥彭仁波切的《攝要獅子吼聲》之中的注釋中有廣泛詳細的論述。在遍知法王隆欽巴尊者所著的《如意寶藏論》之釋文《白蓮花》中也詳細地論述了自宗之見解。他宗的所謂不了義經對其也有說法。
無論如何,自宗乃是在與顯密各究竟了義之論述毫不相違背的實修法則之基礎上,將一切萬法抉擇爲唯一的如來藏,唯一的覺性。因此,正如此意趣,于實修之時叁門無有造作安住于自然原始的狀態中即是安住法。自性自知之本覺即爲大圓滿自道之本位覺性。
而所謂的心之自性則是指于本覺之上安住之時,摒棄了分別念之反複生滅,而使覺分赤裸分,清澈、明晰、有力分得以袒露,此即應予以護持之心性;在認識清楚一切萬法之法性實相以後,于其狀態上所護持的,亦此護持心性之法;將如大海般的顯密教法之要義聚合爲一的,百要攝一之竅訣,亦此護持心性之法;大圓滿續部六十四萬經卷之要義亦聚集于此;無論居于四威儀之何位時,所應恒時護持的也是此心性;要使妄念分別、散亂等等各種無盡妄念分別于其自境而解脫之方便,亦無有比此護持心性之法更爲殊勝的方法了!《入中論》雲:
所知盡除絲毫無有余,
熱惱皆滅此諸佛法身,
此時法身不生亦不滅,
心滅之時此身自現前。
如偈文所言,應理解爲,所有八識輪回之法滅盡以後,覺性本智法身將得以現前。
串習之量應以夜間之光明來予以認定。
所謂“串習之量”應作何理解呢
例如,串習達到最爲娴熟的最上等根器者之量的征象,爲晝顯之光明與晚顯之光明或夢顯之光明二者無別而融爲一味。如是達量者,則不會有夢。如《虛空無雲》中所說:
若持圓解本淨密意界,
晝夜光明之上不動搖。
如偈所說,一切最上等根器者,不僅于晝顯之光明本性中不動,而且于夜間睡眠之時,也不入于剛剛入睡時最初的短暫的黑暗當中,而是晝顯光明與夢顯光明合二爲一,如是而行。
而在最上等根器、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以及下等根器四種層次中上等根器者,則爲剛剛入睡時入于最初時短暫黑暗之中,隨後,夢之光明分顯現之時即爲夜間光明顯現。如雲:
上根光明中夢斷,
下根夢顯變爲善。
還有,將散亂于外之心識,收斂于睡眠之中,愚癡庸俗得以清淨而有光明承現。此時爲視界小,且對視境具有分辨伺察,此乃微薄光明。而依于此串習之力,現前視界極其廣大,且于視界沒有伺察分辨之時,此即深厚光明或真實光明。此二者無論何者,都爲能于死有最初法身解脫之量。是故,串習之量可以用夜間之光明而予以認定。
正道之標志應以信心、悲心與智慧等之自然增長之相而予以了知。
如上所述,什麼是進入正道之標志呢
與以前不同,對自己的根本上師以及佛法僧叁寶,還有身、語、意之所依的佛身佛語、佛意等等,于心中至心誠意地生起信心與淨相;以及,對淪落于六道輪回之苦難衆生,和一切弱小無力之衆生,生起前所未有的、絲毫也無法忍受的悲心;以及以前未知的一切難以通達之法意于心中生起,並且能證悟此法義之智慧等一切自然增長。上述一切自相續之見即爲清淨正見之標志,能以此而予以了知。
麥彭仁波切說:
若具清淨正見眼,
前無教證修證增,
以此見空之功德,
因果緣起無欺狂,
于此生信煩惱減。
亦如晉美朗巴尊者所言:
無欲貪執斷,厭離出離心,無僞之信心,于衆之慈悲等等均爲道相最佳之功德。
以及對一切衆生生起悲心等等即爲道相最初之功德。如大遍知隆欽巴尊者所說:
于此心中無常急切心,
恒常無有間斷慈悲心,
淨相恭敬無偏齊生起。
如此偈所言的爲人道之征相。
方便且容易,應以自身的體證而予以了知。
上述所謂的“方便”是指要護持當下所應護持的,空、明、無礙之赤裸覺分,不會有任何之不便,不會有任何不知道的,也不會有任何做不到的。如白足尊者所言:
無作端正安住已足夠,
何謂于此無法做得到。
亦雲:
當下心識即原始本性,
何謂于此不能夠了知。
而所謂的“容易應以自身的體證而予以了知”,是指身不需要淨障、禮拜、轉經;語不需要諷誦經典、咒語;意不需要來回伺察、尋伺,此即爲“容易”。如能照此實修的話,于後得之時,淨相、信心與慈悲心,將無勤而生起;而于等引之時,修證之功德將日複一複,不但增長。如是,便能以自身的體證而予以了知。
甚深且迅疾之道,應對比其余需要極大的精勤修持之道與證量而予以斷定。
如上所述,此道爲,所謂的“甚深之道”的意思是,作爲九乘次第之巅之果乘法,其爲他乘不可比擬之甚深之道。
而如所謂的“迅疾”是指,上等根器即生解脫,中等根器臨終解脫,下等根器中陰即可成佛。
如果審視其余需要極大精勤的修持之道的話,以波羅蜜多乘爲例,首先以如吾等之無上導師釋迦牟尼佛來看的話,其示現的是于叁大阿僧只劫當中集資淨障,而後才能證得正等正覺佛的果位。以未來佛慈尊彌勒來看的話,其示現的是于叁十叁大阿僧只劫當中集累資糧的方式而成佛的。而如密乘的話,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此爲密乘外叁部;而內叁部之中亦有密續大瑜伽(瑪哈約嘎)與教言隨類瑜伽(阿魯約嘎),等等。
大圓滿之自道應與所有其他修持他道之難行、苦行與所獲得的證量而做比較。以修習一切八乘次等各自主自道而獲…
《金剛密乘大圓滿—突破輪回之道(丹貝旺旭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