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此本性之中,不論六塵之境顯怎樣生起,無非都全部是自生本智之力顯與莊嚴。大譯師白若紮納在其口傳中說:
離言覺性通透透,
越思心之垢染淨。
自生本智此自性,
所顯皆爲法身飾。
又如華吉益西尊者在其教言中說:
自生本智越思議,
心性如空無中邊,
入識所顯無分別,
此即自生原始意。
因此,自生本覺之智慧,即是超越二取分別之境的心之實相,也正是它,亦如虛空一般,爲上下、中邊、方隅等何也不成立的本來清淨之原始本智、離戲平等性。于此自性之上,無論八識之顯現如何生起,都應護持于此自生自解之本性。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還有,多智晉美丹尼仁波切說:
此所修之本性,雖不可分辨,但又不失安住于對空、明、離言說之自性當下覺知的狀態之中,除了對自性本覺的當下覺知以外,還不應有能知與所知二者……
又如麥彭仁波切所說:
安住于本覺之上時,應觀察是否與下文所述之狀態相同:無一物可見,雖不見但又徹底明晰,雖散但自性不變,不散卻遠離緣依。
如此,一點也不是依聞思與對因理之思辨,而是在實證經驗的基礎上,予以指認心無基離根的、無生但又清明無礙的、空明的、清明的、廣大的赤裸本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以認識之自性。
因此,《修證道歌》中說:
所顯當以力斷慧劍,
直擊生于中邊之心,
破除孰是孰非分別,
確認所應護持自性。
直指自性本覺第一要。
以上,即《叁句擊要》中的直指自性本覺第一要。
綜上所述,如果沒有認識見的話,即沒有修持中所應護持之方便。因此,首先認識本覺非常重要。而此本覺呢,既不是從別處找來的,也不是前所未有而新生的,而是與自己本來就未曾離開的俱生本智,此即是“直指自性本覺第一要”。
2、第二要 獲得唯一確斷
而後無論散與住。
如是,在受持了第一要以後,于修持的階段,住也是法身的本來面目,散也爲原始本智之妙力。不論是散還是住,不管怎樣都知道在覺空無生之自性上放松的話,那麼,修或不修,不論住于何種狀態,都不會外弛于本覺之外。《普作續》中有:
心之想念渙散盡無佘,
皆于無生自性不外弛,
若知無論何想亦爲修,
是則不修何住亦不弛。
若能了達上述教言的意趣的話,則既不需要特別建立寂止,也不需要排斥遣除散亂,安住在這樣的狀態之中,則雖如河水恒流而不修,亦不出于如河水恒流之定。如白足尊者曰:
于外不以此心行造作,
于內根本傳承師加持,
于此所生如空清淨見,
恒常不斷如大江幹流,
不馳恒以正念而護持,
此即所謂無修流水定。
正如上偈所說一般,所表達的也是此意。如果于此獲得認識的話,即是所謂的“本覺自住極樂不修任運叁昧”。此時有如大江幹流一般之比喻。若能無作平等而安住的話,覺性便自然能夠得以清明。《實相寶藏論》中有述:
自然本住極樂金剛界,
不修任運成就殊勝定,
如同大江幹流恒常具,
無作平等安住自然明。
表達的也是此意。
瞋怒貪執苦與樂。
如此,在安住之時,依于不悅意之境,所生起的瞋恚與瞋恨等分別念;依于悅意之境,而生起的貪心等分別念;或是心中生起的快樂和舒適之顯境;以及心中生起的不快或痛苦的顯境等等,應該知道,這一切所生之分別念,皆爲本覺法身之種種顯相,皆爲本覺法身之妙力與幻化。了知以後,則“不舍五毒當下轉爲五智”之竅訣是非常重要的。
以至一切時與處。
舊識法身當認清。
這樣無論何時何地,不被繁雜錯亂的分別念之力所迷惑,而應認清以前上師所介紹的覺空離戲之唯一明點。無論生起什麼,都爲唯一法身本覺,除此之外,另無其他。如果對此能夠認識的話,則一切六識之境顯與錯亂分別之顯現,無論怎麼生起,都應不作任何取舍,而自然松坦地安住。無論五毒之分別念如何生起,都不要在乎它,不要去觀察它的性質,不要追隨它,也不要以能夠對其進行對治的方法來打壓它,而是要像年長的老人看著年幼的小孩嬉戲一樣,不做任何企盼而放任自流,這樣于本覺法身的自性之中不動而安住。
前熟母子光明會。
煩惱分別等等各種分別念無論如何生起,其自性都如同本來就遠離一切垢染的本空之虛空一般,此即法身基位之光明,亦假名爲如母一般的基覺;而現在上師所介紹的光明覺性,亦假名爲如子一般的道光明。《真心直授》中說到:
萬法無自性此爲法性母,
知其無自性此爲法性子。
觀見以前所熟知的基道光明二者雙運而無法區分之本來面目,即之所謂的“母子光明會”。這就是對華智仁波切所說:“前熟母子光明會”的直接的解釋。
于六識之境顯等的上面無論生起怎樣的分別念,這一切分別念之本性與自性都是離戲平等性之大原始智法身基光明,或稱爲法身基位之本智,或假其名曰“如母一般的基光明”。而現在上師所介紹的本覺通澈之覺分,赤裸而呈現,則假其名曰“如子一般的道光明”。此道光明于基光明遠離中邊之界中無別而融合的話,即是所謂的“母子光明會”。同樣,敦珠仁波切在其教言《明修》當中如是說道:
道覺如瓶中的虛空與碗中的水滴一般十分狹窄;
而基覺則爲大邊際解脫,遍布虛空際之大無基離根,
無境通澈之幻化以及周遍輪涅之自性。
因此。道覺狹窄並且狹小,如同瓶中的虛空一般。當將瓶用鐵錘砸破時,瓶內的虛空與瓶外的虛空相互混合,這兩種虛空當下便無法區分。此道覺抵達于基上或與基覺相融之時,即爲“基覺大邊際解脫”現前。能如是現前之瑜伽士即是所謂的“遍空瑜伽士”。上述內容也明示了“母子光明會”之方法。
這樣,首先得以認識之覺性如黎明拂曉;其次,獲得把握之覺性遠離等引與後得,如天亮破曉;最後,證得解脫之覺性如旭日普照。此教言指明了母子光明次第融合之方法。
一般來說,對于普通凡夫通常需要循序漸進地經曆認識、覺性力圓滿以及獲得穩固等所有的步驟。多智晉美丹尼仁波切說:
有所修之自性本覺與能修之大悲覺性二者,依靠串習能修之大悲覺性或者稱爲妙力覺性,才能抵達所修自性本覺之上。
因此,應該知道這就如同經過冶煉,切割,打磨的金子一般,不斷變得越來越清明。
如果是聞解同時之利根者,則僅僅只通過上師介紹覺性就能做到母子光明無別相融,而使一切所弛境全部顯現爲法性,達到見修俱悟,達到境心無二相融。但即使能做到這點的,也只是極其個別的人。
以上即是文波森智尊者全部的口傳。
總之,自心本性本來具有的光明叫“基光明”;通過依于上師的竅訣而覺知的爲“道光明”;今後,蓋障得以清淨而現前的果爲“果光明”。
離言覺分中安住。
首先,現前不可言思的覺性空、明、無礙的本來面目,而後于赤裸覺分之自性中自然地安住,這就是要決中最爲寶貴和殊勝的部分。
樂明住散再再除。
在初業行人的階段,于認識覺性以後,長期堅持修持之時,如果貪執于樂、明、住之散亂覺受,而障礙了覺性的本來面目的話,則需要將這叁種覺受之覆皮破除,而現前出本覺實相,從而生起無分別之原始本智。
這樣,當貪執于樂、明、住的散亂覺受而迷失于修持之錯亂之道的話,則應反反複複地破除這叁種覺受,並護持本覺自性。
而如若不失于本覺自性的話,則樂、明、無念之覺受無論怎樣産生,都將于心相續中生起由這叁種覺受所導致的“牽引定”;都是覺性獲得壯大之助伴;都是成就本覺的叁身之基。由此所導致的無分別自性空之覺受,猶如虛空界一般廣大;體性明之覺受,如光明的日月二輪一般清爽、明澈、舒暢、坦蕩;大悲解脫之覺受,自生自解如鳥路無迹一般。這些都是從赤裸袒露出的自性本覺的智慧之中明現出來的。
如果生起與此不同的樂、明、無念之貪執的經驗的話,則應反反複複予以遣除。如雲:
瑜伽士修除爲尚,
湍流擊石水質佳。
驟施方便智慧字。
如上所述應該怎樣將這些散亂覺受予以清除呢
當住、樂、明的散亂覺受生起之時,並依于此而産生出喜悅的、興奮的貪執之時,應該用猛烈的“帕的”聲而予以破除。猛烈的,如落霹雳一般,驟然施予一切諸佛加持之統攝方便之字“帕”,與能斷之智慧之字“紮”,二者雙運而成之字——“帕的”聲,則能直接將一切覺受貪執之覆皮予以破除,而使本具之智慧,明、空、離言之赤裸覺分得以現前,並應對此本覺狀態予以護持。
等引後得無有異。
所謂“等引後得無有異”,通常就法身基住之本智而言,其自性之實相爲法性空分之界與其自相無礙之明分二者雙運之離戲大平等性之自性。何需說,就此而言所謂的等引與後得本來就無法各各予以區分。因此,就利根頓悟者來說,等引後得無別相融,則無論生起什麼都以赤裸覺分之形式而生。這樣的話,等引與後得則不能各各予以區別。
雖然如此,但對于我等大多數的漸悟者而言,在依于上師之竅決與自己實修經驗主要決而修持之時,于不可言說的本覺通透的狀態中隨時隨地無有散亂地修持,即是開示了應該怎樣將等引與後得二者,無有差別地進行修持之竅決。
入座離座亦無別。
同樣,入座之實質爲覺性現前,此即所應護持的修持之本性。出座,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之時,也不被渙散之…
《金剛密乘大圓滿—突破輪回之道(丹貝旺旭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