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翼】
第二解釋相中,第二解釋他受用變化身。
【述記‧卷六十】
下、出他化身[75]。解他化身等[76]中有叁︰初、出[77]理,次、解違,後、說相[78]。
【論文】
一○‧一六四 雖說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或智所起,假說智名,體實非智。
【疏翼】
第二解釋他受用變化身中,第二解違。于中有二︰一、解所引《攝論》文,二、解所引《佛地經》文。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雖說化身智殊勝攝」等者[79],釋前所[80]引《攝論》「智殊勝」攝叁身文[81]。
然以自受用實智爲體,唯他受用身等不可說實,亦非智也[82]。
【論文】
一○‧一六五 但說平等、成所作智,能現受用叁業化身,不說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攝。
【疏翼】
第二解違中,第二解所引《佛地經》文。
【述記‧卷六十】
「但說平等、成所作智」等者[83],釋前所引平等智現受用[84],成事智即[85]現叁業化身[86]文[87]。但明二智現二身,體非二身也。
【疏翼】
以上第二解釋他受用變化身中,第二解違訖。
【論文】
一○‧一六六 然變化身及他受用,雖無真實心及心所,而有化現心、心所法,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
【疏翼】
第二解釋他受用變化身中,第叁說相。
【述記‧卷六十】
第叁、說[88]他化二身相。于[89]中有四︰一、標舉,二、立理,叁、引證,四、會違[90]。
「然變化身及他受用」等[91],是「化現心、心所」。《佛地論》說此實相分似見分現[92]。《佛地》第七有二說,如彼,不能繁引[93]。
【論文】
一○‧一六七 若不爾者,雲何如來現貪、瞋等?久已斷故!雲何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故!
【疏翼】
第叁說相中,第二立理。
【述記‧卷六十】
「若不爾」者。
下、立理也[94]。
【論文】
一○‧一六八 由此,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
【疏翼】
第叁說相中,第叁引證。于中有叁︰一、引《涅槃經》,二、引《佛地經》,叁、引《解深密經》。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95]下、引證。
「化無量類皆令有心」者,化無量化人之類,皆令有心,爲引他故[96];此《涅槃經》[97]。
【論文】
一○‧一六九 又說:如來成所作智,化作叁業。
【疏翼】
第叁引證中,第二引《佛地經》。
【述記‧卷六十】
下、《佛地經》[98]。
【論文】
一○‧一七○ 又說:變化有依他心,依他實心,相分現故。
【疏翼】
第叁引證中,第叁引《解深密經》。
【述記‧卷六十】
「又說變化有依他心」者[99]。此《解深密經》[100],又[101]七十八同。
【疏翼】
以上第叁說相中,第叁引證訖。
【論文】
一○‧一七一 雖說變化無根、心等,而依余說,不依如來。又化色、根、心、心所法,無根等用,故不說有。
【疏翼】
第叁說相中,第四會違。
【述記‧卷六十】
「雖說變化無根心」者[102],會違。即九[103]十八說︰于四事不能化:一、根,二、心[104],叁、心所,四、業及業果[105]。
又「無根等用」,不如色、聲等,「故不說」[106]化。不爾,香等[107]亦應然[108]。如五十四[109],及五十叁末[110],乃前第二卷抄[111]。
因明化中,化爲何等法[112]。
【疏翼】
以上第二諸門分別中,第二五法攝叁身門訖。
【論文】
一○‧一七二 如是叁身,雖皆具足無邊功德,而各有異。謂自性身,唯有真實常、樂、我、淨,離諸雜染,衆善所依,無爲功德,無色、心等差別相用。自受用身,具無量種妙色、心等真實功德。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具無邊似色、心等利樂他用化相功德。
【疏翼】
第二諸門分別中,第叁叁身功德各異門。
【述記‧卷六十】
第叁、叁身功德各異門。
法身應以木石爲難︰彼亦不能起貪、恚等,應名具功德?
此順生善法故[113],不得爲例[114]。
「常、樂、我、淨」等,應分別︰「離雜[115]染」,簡有漏;「衆善所依」,簡[116]有爲無漏;「無爲功德」,顯[117]無生滅。余如《樞要》[118],並取《佛地》第七[119]。
【論文】
一○‧一七叁 又自性身,正自利攝,寂靜安樂,無動作故。亦兼利他,爲增上緣,令諸有情得利樂故。又與受用及變化身爲所依止,故俱利攝──自受用身,唯屬自利;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屬利他,爲他現故。
【疏翼】
第二諸門分別中,第四叁身二利門。
【述記‧卷六十】
第四、叁身二利門。
可解[120]。
【論文】
一○‧一七四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攝,雖不可說形量小大,然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
【疏翼】
第二諸門分別中,第五叁身所依土分別門。文分爲二︰一、自性身依法性土,二、余身依自土。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第五、叁身所依土分別門。
如《樞要》說[121],即法身亦名自性身。
「法性土」者,以「屬佛、法,相、性」[122]異故。以佛「義」是「相」:謂有[123]爲功德所依止[124]故;衆德聚「義」故;二身自「體」故。「法」是「性」義,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故;諸法自性故。「體」爲「土」,「義」爲「身」。
【論文】
一○‧一七五 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爲純淨佛土──周圓無際,衆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量,身量亦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雖不可說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說言遍一切處。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爲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爲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疏翼】
第五叁身所依土分別門中,第二余身依自土。
【述記‧卷六十】
「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者[125],還隨受用土。下二身隨自土[126],亦爾。非離身別有土名[127]故,如《樞要》說[128]。
然此功德隨所依身,智慧隨所證如法,「亦可說言遍一切處」。
「隨住十地菩薩」「宜」者,《十地經》說十地各有分量大小,廣如彼說︰唯見百佛,見百世界[129]化佛,見百叁千大千世界變化身土[130]。
「淨穢佛土因緣成熟」者,以化土中有淨、有穢,非他用土,故言「淨、穢」。他受用法樂增故[131],同自受用,俱名「受用」。化土雖複說法,神通增故,立「變化」名,法樂義劣。
此《佛地論》廣說,大精[132]!
【疏翼】
以上,第二諸門分別中,第五叁身所依土分別門訖。
【論文】
一○‧一七六 自性身、土,一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身及所依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礙。余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
【疏翼】
第二諸門分別中,第六叁身諸佛身土所化同異門。于中分二︰一、總分別身土及所化有情共或不共,二、別解所化共不共相。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第六、叁身諸佛身土所化同異門[133]。
【論文】
一○‧一七七 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爲身、爲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爲增上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于一土、有一佛身、爲現神通說法饒益。于不共者,唯一佛變。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姓法爾,更相系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爾,多佛久住世間,各事劬勞,實爲無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疏翼】
第六叁身諸佛身土所化同異門中,第二別解所化共不共相。
【述記‧卷六十】
第六、叁身諸佛身土所化同異門,須勘《佛地》[134]。此文一往,《佛地》大[135]好[136]!共中,其實是多,見者謂于一土有一佛身故;不共中,《佛地論》引彌勒菩薩根後熟[137]等,又勘別抄,彌勒發心劫數長短,乃至廣說[138]。
【疏翼】
以上第二諸門分別中,第六叁身諸佛身、土、所化同異門訖。
【論文】
一○R…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叁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