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翼】
第二解释相中,第二解释他受用变化身。
【述记‧卷六十】
下、出他化身[75]。解他化身等[76]中有三︰初、出[77]理,次、解违,后、说相[78]。
【论文】
一○‧一六四 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而似智现,或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
【疏翼】
第二解释他受用变化身中,第二解违。于中有二︰一、解所引《摄论》文,二、解所引《佛地经》文。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虽说化身智殊胜摄」等者[79],释前所[80]引《摄论》「智殊胜」摄三身文[81]。
然以自受用实智为体,唯他受用身等不可说实,亦非智也[82]。
【论文】
一○‧一六五 但说平等、成所作智,能现受用三业化身,不说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摄。
【疏翼】
第二解违中,第二解所引《佛地经》文。
【述记‧卷六十】
「但说平等、成所作智」等者[83],释前所引平等智现受用[84],成事智即[85]现三业化身[86]文[87]。但明二智现二身,体非二身也。
【疏翼】
以上第二解释他受用变化身中,第二解违讫。
【论文】
一○‧一六六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
【疏翼】
第二解释他受用变化身中,第三说相。
【述记‧卷六十】
第三、说[88]他化二身相。于[89]中有四︰一、标举,二、立理,三、引证,四、会违[90]。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等[91],是「化现心、心所」。《佛地论》说此实相分似见分现[92]。《佛地》第七有二说,如彼,不能繁引[93]。
【论文】
一○‧一六七 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瞋等?久已断故!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
【疏翼】
第三说相中,第二立理。
【述记‧卷六十】
「若不尔」者。
下、立理也[94]。
【论文】
一○‧一六八 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
【疏翼】
第三说相中,第三引证。于中有三︰一、引《涅槃经》,二、引《佛地经》,三、引《解深密经》。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95]下、引证。
「化无量类皆令有心」者,化无量化人之类,皆令有心,为引他故[96];此《涅槃经》[97]。
【论文】
一○‧一六九 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
【疏翼】
第三引证中,第二引《佛地经》。
【述记‧卷六十】
下、《佛地经》[98]。
【论文】
一○‧一七○ 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
【疏翼】
第三引证中,第三引《解深密经》。
【述记‧卷六十】
「又说变化有依他心」者[99]。此《解深密经》[100],又[101]七十八同。
【疏翼】
以上第三说相中,第三引证讫。
【论文】
一○‧一七一 虽说变化无根、心等,而依余说,不依如来。又化色、根、心、心所法,无根等用,故不说有。
【疏翼】
第三说相中,第四会违。
【述记‧卷六十】
「虽说变化无根心」者[102],会违。即九[103]十八说︰于四事不能化:一、根,二、心[104],三、心所,四、业及业果[105]。
又「无根等用」,不如色、声等,「故不说」[106]化。不尔,香等[107]亦应然[108]。如五十四[109],及五十三末[110],乃前第二卷抄[111]。
因明化中,化为何等法[112]。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二五法摄三身门讫。
【论文】
一○‧一七二 如是三身,虽皆具足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三三身功德各异门。
【述记‧卷六十】
第三、三身功德各异门。
法身应以木石为难︰彼亦不能起贪、恚等,应名具功德?
此顺生善法故[113],不得为例[114]。
「常、乐、我、净」等,应分别︰「离杂[115]染」,简有漏;「众善所依」,简[116]有为无漏;「无为功德」,显[117]无生灭。余如《枢要》[118],并取《佛地》第七[119]。
【论文】
一○‧一七三 又自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四三身二利门。
【述记‧卷六十】
第四、三身二利门。
可解[120]。
【论文】
一○‧一七四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文分为二︰一、自性身依法性土,二、余身依自土。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
如《枢要》说[121],即法身亦名自性身。
「法性土」者,以「属佛、法,相、性」[122]异故。以佛「义」是「相」:谓有[123]为功德所依止[124]故;众德聚「义」故;二身自「体」故。「法」是「性」义,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故;诸法自性故。「体」为「土」,「义」为「身」。
【论文】
一○‧一七五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疏翼】
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中,第二余身依自土。
【述记‧卷六十】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者[125],还随受用土。下二身随自土[126],亦尔。非离身别有土名[127]故,如《枢要》说[128]。
然此功德随所依身,智慧随所证如法,「亦可说言遍一切处」。
「随住十地菩萨」「宜」者,《十地经》说十地各有分量大小,广如彼说︰唯见百佛,见百世界[129]化佛,见百三千大千世界变化身土[130]。
「净秽佛土因缘成熟」者,以化土中有净、有秽,非他用土,故言「净、秽」。他受用法乐增故[131],同自受用,俱名「受用」。化土虽复说法,神通增故,立「变化」名,法乐义劣。
此《佛地论》广说,大精[132]!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讫。
【论文】
一○‧一七六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于中分二︰一、总分别身土及所化有情共或不共,二、别解所化共不共相。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133]。
【论文】
一○‧一七七 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疏翼】
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中,第二别解所化共不共相。
【述记‧卷六十】
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须勘《佛地》[134]。此文一往,《佛地》大[135]好[136]!共中,其实是多,见者谓于一土有一佛身故;不共中,《佛地论》引弥勒菩萨根后熟[137]等,又勘别抄,弥勒发心劫数长短,乃至广说[138]。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讫。
【论文】
一○R…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