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一○‧一四八 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疏翼】
第二解﹝第三十﹞颂文中,第二诸门分别。于中七门分别︰一、三身相别门,二、五法摄三身门,三、他化二身相,四、三身二利门,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七、明身土能变所变及见相同异。初中分三︰一、自性身亦名法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六十】
自下、诸门分别[1]有七,初、三身相别[2]门。初总出法身中,复有胜义别立三[3]身︰
一[4]、名自性身[5]:
「离相」者,无十相也[6]。
「寂然」[7]者,寻思路绝也[8]。
「绝诸戏论」者,离语言也。
诸佛自性,名「自性身」。有为、无为功德法依,名曰「法身」[9]。
【论文】
一○‧一四九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疏翼】
第一三身相别门中,第二受用身。于中有二︰一、自受用身相,二、他受用身相。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及极圆、净、常、遍色身」者,众相咸备,名「极圆」[10];体离众患[11],名「极净」;无间、无断,名「极常」;无所不在,名「极遍」[12]。
积集有碍之体,名「色身」。此即[13]功德所依之身:一、是常,不断常故。二、是遍,量同空故。
「相续湛然」者,言「相续」者,简自性身,有生灭故;言「湛然」者,简他受用及简化身,彼时断故[14]。
【论文】
一○‧一五○ 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疏翼】
第二受用身中,第二他受用身相。
【述记‧卷六十】
他受[15]用中,现身、土,「由平等智」;现通说法等,由观察智。
自、他受用法乐等者[16],「名受用身」,变化不尔[17]。
【疏翼】
以上第一三身相别门中,第二受用身讫。
【论文】
一○‧一五一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疏翼】
第一三身相别门中,第三变化身。
【述记‧卷六十】
无文[18]。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一三身相别门讫。
【论文】
一○‧一五二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有义:初二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一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观无量种难思化故。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实智。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二五法摄三身门。于中有二师义不同分二︰第一、初师说,第二、次师说。此即初师说。
【述记‧卷六十】
第二、五法摄三身门。
第一师[19]。
「经说真如是法身」者,《佛地经》说[20]。论说转第八得自性者,《摄论》第九说[21],转去藏识,得圆镜智,亦智殊胜。
「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者,《佛地论》云︰如余论说[22],竟不出是[23]何论[24]。《庄严论》说,然须勘抄[25]。
「说观察智大集会中」等者,《佛地》亦言:如余论说[26];亦在《庄严论》;须勘抄诸文[27]。
「说[28]转诸转识得受用身」者,是《摄论‧智品》说[29]。
「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难思化故[30]」者[31],《佛地经》[32]说[33]、《庄严论》说[34]。又《摄论》说:智殊胜具摄三身[35]。
【论文】
一○‧一五三 有义:初一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本性常故。
【疏翼】
第二五法摄三身门中,第二次师说。
【述记‧卷六十】
第二师说。
有二︰初、自性,后、余身。自性文有四︰一、标举[36],二、引证,三、解违,四、立理[37]。
「说[38]自性身本常」者,《庄严论》[39]说三种常,如《佛地论》第七等引[40]。
【论文】
一○‧一五四 说佛法身,无生灭故。说证因得,非生因故。又说法身,诸佛共有,遍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
【疏翼】
第一明自性身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六十】
「说佛法身,无生灭」者,《佛地》、《赞佛论》说[41],然七十八、《解深密》[42]亦有此言:法身无生灭,化身有起尽故[43]。
「说证因得,非生因」者,世亲菩萨《金刚般若论》说[44]。
《佛地论》云:诸经论说[45]。
「又说法身,诸佛共有」[46]者,即《对法》第一[47]、《摄大乘‧智品》等中,亦有此说[48]。
【论文】
一○‧一五五 然说转去藏识得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显法身故。智殊胜中说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实性故。
【疏翼】
第一明自性身中,第三会违。
【述记‧卷六十】
「然说转去藏识得者」,会第一师引《摄论》文。今[49]以断粗重显真如故[50]。「智殊胜」文者,亦可解。以「法身」是智「依止」;「彼」智之「实性故」[51]。
【论文】
一○‧一五六 自性法身虽有真实无边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
【疏翼】
第一明自性身中,第四立理。
【述记‧卷六十】
无文,科已如前[52]。
【疏翼】
以上第二师说中,第一明自性身讫。
【论文】
一○‧一五七 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
【疏翼】
第二师说中,第二明余身。中分为二︰一、标智摄,二、解释相。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四智品中」下解余身中有二︰初、标智摄,后、解释相[53]。
【论文】
一○‧一五八 说圆镜智,是受用佛。
【疏翼】
第二明余身中,第二解释相。
【述记‧卷六十】
解释[54]相中,有二︰初、自受用,后、他化身[55]。自受用中,有三︰一、引证,二、解违[56],三、说相[57]。
「说圆镜智,是受用佛」,此《庄严论》[58]文[59]。然前师如何解此文意[60]?
此文即证四智皆受用身。
【论文】
一○‧一五九 转诸转识,得受用故。
【疏翼】
第一解自受用身中,第二说相﹝《述记》文次较乱,依其科分,今另排列﹞。
【述记‧卷六十】
「转诸转识得受用」者,《摄论》文[61]。
平等智品现他受用,以得妙理自他平等,别为[62]化上机现身、土[63]等;成事智品随类化身、土等[64];妙观察智于中说法。
据实,二身亦[65]四智俱现,岂圆镜智缘于二身不能亲着[66]?今但相似,后智用说[67],说圆智是受用佛[68]。
【论文】
一○‧一六○ 虽转藏识,亦得受用,然说转彼,显法身故,于得受用,略不说之。
【疏翼】
第一解自受用身中,第三解违。于中又分二︰一、解第一违,二、解第二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虽转藏识[69],亦得受用」等者,解《摄大乘》不说转藏识得受用身所以。
说为「法身」者,如前已解[70]。
【论文】
一○‧一六一 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证因得,非色、心等。圆镜智品与此相违,若非受用,属何身摄?
【疏翼】
第三解违中,第二解二违。于中有二︰一、说相与性违,二、会与实德不背。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圆镜智品」,是实「色、心」,与此非色、心[71]违也[72]。
【论文】
一○‧一六二 又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
【疏翼】
第二解第二违中,第二会与实德不背。
【述记‧卷六十】
「又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者,此据《摄论》[73]文[74]。
【疏翼】
以上第二解释相中,第一解自受用身相讫。
【论文】
一○‧一六三 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
【疏…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