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P4

  ..续本文上一页故但言「唯识」。又疏所缘缘,亦是外[228],若言唯境,恐取[229]心外之法,以[230]此不论。

  所执之心,亦是心外法[231]故,设不虑[232]滥,言唯境亦得。为简外故,但言「唯识」。

  

  【论文】

  一○‧一八七 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由迷执于境起惑造业。

  

  【述记‧卷六十】

  下、第二答。

  论云「或诸愚夫,迷执于境」等者[233],一、谓所执为实,二、谓亲取心外境。依此故言「迷执于境」,此意可解。

  此第二师解唯识,《佛地》所无。为破执故,虽为愚夫,非[234]心之理,岂佛非有?即前二师许有相、见分义。

  

  

  【疏翼】

  以上第二因解唯识见相异同中,第二师正说讫。

  

  【论文】

  一○‧一八八 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疏翼】

  第二因解唯识见相异同中,第三师义。

  

  【述记‧卷六十】

  第三师解。

  「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等者[235],此师[236]不许别[237]有相见义,唯一[238]识性。由先妄「熏习力,似多分生」,似有相、见。即佛后得智,无有相、见[239]。

  有漏善心,因后得智,有相、见者,有法执故。佛似见、相净、秽土等,不作二解,故非所执。余作二解,故是所执。

  又佛自在了妄执故,设变见、相,皆非所执。由往因中,熏习力故,今果亦尔。佛证诸法不可言故,余则[240]不尔,见相皆执,不证不可言境故。

  今此依余,不依佛[241]说。故言「无别有」[242]。或佛不现,余人自见。

  若尔,真如非妄习生,应非唯识!「识之实性」,故言「唯识」,「故除识性,无别有法」。

  

  【疏翼】

  以上总释三十颂文具有三分中,第二大文依教广成分讫。

  

  

  

  --------------------------------------------------------------------------------

  [1] 「一」字,有本﹝《大正藏》即是﹞作「分别」,合前文。《金藏》作

  「释」,亦可。他本则无。

  [2] 《金藏》作「相别」,余作「别相」。

  [3] 「三」字,《金藏》有,余无。

  [4] 「一」字,《金藏》有,余无。

  [5] 「身」字,《金藏》有,余无。

  [6] 灵泰《抄》云︰

  谓无五尘相、男女相、生灭异相也。

  [7] 「然」字,《金藏》误作「默」。

  [8] 灵泰《抄》云︰

  非是不定﹝数﹞中寻思,但约三界虚妄心、心所名为「寻思」也。

  [9] 《佛地经论》卷七中解颂云︰

  「自性法﹝藏文作「rav bźin chos/」﹞」者,即是如来初自性身。体常不变,故名「自性」;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

  《摄论‧无性释》卷九初云︰

  自性身中,非假所立,故名自性﹝藏文作「vo bo bid kyi źes bya ba ni bcos ma ma yin pa”i phyir ro/」﹞。是所依止,故名为身﹝藏文作「sku ni bźags pa lta bu ste/」﹞。法性即身,故名法身;或是诸法所依止处,或名法身﹝藏文作「chos rnams kyi sku ni chos bid kyi sku”o/」﹞。

  [10] 「圆」字下,《金藏》衍「寂」字。

  [11] 「患」字,《金藏》作「过」。

  [12] 「别抄」卷六末云︰

  解云︰众德满足名「圆」;离障垢尽名「净」;时无间断名「常」;处无不称名「遍」也。

  [13] 「即」字,《金藏》无。

  [14] 《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受用身﹝藏文作「lovs spyod pa rdzogs pa”i sku/」﹞者,一切功德圆满为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法身则为「一切白法增上所显」。﹞一切如来各别自体微妙难测,居纯净土,任运湛然,居未来际自受法乐。

  [15] 《金藏》、《大正藏》作「受」,余作「身」。

  [16] 「者」字,《金藏》无。

  [17] 《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一切如来各别自体微妙难测,居纯净土,任运湛然,尽未来际自受法乐;现种种形,说种种法,令大菩萨亦受法乐。

  戒贤《经论》云︰

  受用身者,谓由彼增上生起之慧──即无分别智后得者──现起以琉璃等为自性诸佛土中,种种眷属大会上,与诸入地大菩萨众,同受法乐相。

  「别抄」卷六末云︰

  依《梵摩喻经》,佛说法声有八种︰谓最好声、易了知声、软暖声、和调声、尊慧声、不误声、深妙声、不女声。

  [18] 「无文」二字,为作者增注。

  《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变化身」者,一切神变圆满为相,一切化用共所集成,示现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引﹝法身为「白法增上所显」,受用身为「所起」﹞。一切如来各别化用微妙难测,居秽净土,现种种形,说种种法,成熟下位菩萨、二乘及异生众,令入大地,出离三界,脱诸恶趣。

  戒贤《经论》云︰

  随诸所化众生,变化身由遍示现多种色身等,适宜成熟彼等,唯是彼后得智。

  [19] 《佛地经论》卷七中云︰

  又前五法摄三身者,有义:前二摄自性身,中间二种摄受用身,成所作智摄变化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大圆镜智转第八得,故知前二摄自性身。

  [20] 如《佛地经论》卷七云:

  经说真如是法身。

  又说:

  诸经皆说清净真如为法身故

  [21] 见《摄论》卷三中〈彼果智分〉第十一、两释卷九,如云︰

  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藏文作「savs rgyas kyi chos du źig gis bsdus par rig par bya źe na/」﹞?略由六种︰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藏文作「mdor bsdu na rnam pa drug gis bsdus te/ savs rgyas kyi chos rnam par dag pas ni kun gźi rnam par wes pa gyur nas chos kyi sku thob pa”i phyir ro/」﹞。

  智周《演秘》云︰

  故知镜智自性身摄。

  [22] 《佛地经论》原文作:

  平等性智,如余论说。

  [23] 「是」字,《金藏》有,余无。

  [24] 其次前文,即已引《庄严经论》说成所作智文。

  [25] 见《庄严经论》卷三末,如云:

  「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者,如其所信随彼现故﹝藏文作「sems can rnams la mos pa ji lta ba bźin du savs rgyas kyi sku ves par ston par mdzad pa yin te/」﹞,或有众生见如来青色,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如是一切﹝藏文作「”di ltar sems can kha cig gis ni de bźin gwegs pa kha dog svon por/ kha cig gis ni kha dog ser por mthov vo źes bya ba de lta bu la sogs pa”o/」﹞。此前二智,即是法身﹝此二句,藏文无﹞。

  而《佛地经论》则引意云︰

  能于净土,随诸菩萨所乐示现种种佛身。

  [26] 原作「亦如论说」。

  [27] 「诸文」二字,《金藏》无。

  如彼《庄严经颂》云︰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藏文作「”khor gyi dkyil ”khor rnams su ni/ ”byor la thams cad ston mdzad pa/ the tshom thams cad gcod pa yi/ chos chen char ni rab tu ”bebs/」﹞。

  而《佛地经论》则引意云︰

  于大集会,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说法断疑。

  [28] 「说」字,本论文作「说」,余本作「亦有」二字,《金藏》无。

  [29] 见《摄论‧无性释‧智品》﹝即〈彼果智分〉第十一﹞,如云︰

  转五识故,得成所作智。

  [30] 「故」字,《金藏》作「等」。

  [31] 《摄论‧无性释》续云︰

  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藏文作「bya ba sgrub pa”i ye wes ni gav gis dga” ldan la sogs pa na gnas pa nas bzuv ste/ mya van las ”das pa”i bar du de dag kun tu ston pas savs rgyas kyi mdzad pa sgrub pa”o/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