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別出十八不共佛法之所攝者﹝如《攝論》卷叁說不共佛法最勝頌雲「由行及由證,由智及由業,于一切二乘,最勝者歸禮(藏文作「gwegs dav thugs su chud pa dav/ mkhyen pa dav ni phrin las kyis/ ban thos dav ni rav sav rgyas/ kun mchog la phyag ”tshal lo/」)」。《對法》卷十四則以「于不共身語意業清淨足中」若定、若慧,爲「行」。以「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若定,若慧」,爲「證」。以「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爲「智」。以「于不共業現行中」,「若定、若慧」,爲「業」。細分爲十八﹞,則總計當爲一百七十七種。
[75] 「下出他化身」五字,《金藏》有,余缺。
[76] 「等」字,靈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本無。
[77] 「出」字,靈泰《抄》牒文、《金藏》作「出」,余作「立」。
[78] 以下即初文。
[79] 「雖說……等者」十一字,《金藏》有,余本缺。
[80] 「所」字下,《金藏》衍「以」字。
[81] 見《攝論》卷叁〈彼果智分〉第十一初,如雲︰
謂由叁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
[82] 《金藏》作「亦非智也」四字,余本作「無漏智」叁字。
[83] 「但說平等、成所作智等者」十字,《金藏》有,余本缺。
[84] 《佛地經》卷一雲︰
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85] 「即」字,《金藏》有,余無。
[86] 「身」字,《金藏》有,余無。
[87] 如《佛地經論》卷六初解「成所作智」雲︰
成所作智應知成立如來化身。此複叁種︰一者、身化,二者、語化,叁者、意化。
[88] 「說」字,《金藏》有,余無。
[89] 「于」字,靈泰《抄》牒文、《金藏》無。
[90] 以下即初文。
[91] 「然變化身及他受用等」九字,《金藏》有,余本無。
[92] 見《佛地經論》卷七中,如雲︰
此並相分似見分現。
[93] 《佛地經論》卷七中雲︰
心化唯二︰一、自身相應:謂自心上化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二、他身相應:謂令他心,亦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此並相分似見分現。
有義: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彼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細法,令失念者得正憶念,名化他心。然心無化,無形質故。如論說言︰心無形質,不可變化;又說︰化身無心、心法。此就二乘及諸異生定力而說,彼定力劣,不能化現無形質法;諸佛菩薩不思議定皆能化現。
[94] 《金藏》作「若不爾者,下立理也」八字,余本作「下立理,引證
也」六字。
《佛地經論》卷七續上文雲︰
若不爾者,雲何如來現貪、瞋等?雲何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
[95] 「下」字前,《金藏》有「化無量類等」五字,余本無。
[96] 靈泰《抄》雲︰
若佛欲化衆生等時,即化作化人方便接引。如須達長者最初見佛,不解禮佛之軌則,在佛邊坐。是時,如來化作一淨居天,光明赫奕,威儀庠序,動止可觀,即來禮佛,以百千偈而歎佛德。須達見已,遂起學彼天威儀而作禮佛也。
如理《義演》同。
[97] 「此《涅槃經》」四字,《疏翼》原文無,依《大正藏》增。
北本昙無忏譯《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叁:
如來一心安住不動,所可示化無量形類,各令有心。
[98] 《佛地經》卷一雲︰
如諸衆生勤勵身業,由是衆生趣求種種殉利、務農、勤王等事﹝藏文作「dper na sems can gyi lus kyi las rtsol ba las byuv ba des sems can rnams źiv las dav/ tshov byed pa dav/ rgyal po”i źam riv byed pa la sogs pas yovs su tshol bar byed do/」﹞,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勤身化業。由是,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技微慢衆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衆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藏文作「de bźin du de bźin gwegs pa rnams kyi bya ba sgrub pa”i ye wes rtsol ba las byuv ba lus sprul ba”i las des/ de bźin gwegs pa rnams sems can las dav bzo”i gnas thams cad kyis rgyags dregs pa rnams la las dav bzo”i gnas thams cad be bar bstan pa te/ zil gyis mnan nas/ thabs la mkhas pa des kyav sems can bstan pa la ”dul bar byed/ yovs su smin par byed/ rnam par grol bar byed do/」﹞。
[99] 「又說變化有依他心者」九字,《金藏》有,余本無。
[100] 《解深密經》卷五末〈如來成所作品〉第八末雲︰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當言無心耶﹝藏文作「bcom ldan ”das/ de bźin gwegs pas sprul pa sems mchis sam ma mchis źes bgyi/」﹞?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藏文作「”jam dpal/ sems yod pa”av ma yin/ sems med pa yav ma yin te/」﹞。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藏文作「sems rav dbav med pa bid dav/ sems gźan gyi dbav bid yin pa”i phyir ro/」﹞。
[101] 《金藏》作「又」,余作「文」,作文,則屬上句。
[102] 「雖說變化無根心者」八字,《金藏》有,余本無。
[103] 「九」字,《金藏》誤作「八」。
[104] 「心」字下,《金藏》衍「王」字。
[105] 《金藏》作「果」,余作「報等」二字。「果」,原作「異熟」二字。
《瑜伽》卷九十八原文作:
又諸聖者,變化神通,于其四事不能變化﹝藏文作「”phags pa”i sprul pa”i rdzu ”phrul gyis kyav rnam pa bźi ni sprul mi nus te/」﹞:一者、根,二者、心,叁者、心所有法,四者、業及業異熟。
[106] 「不說」二字,余作「說不」。
[107] 「等」,取余味,觸。
[108] 靈泰《抄》雲︰
若佛化色身及化聲說法,即于欲色界皆有實用;余化香、味、觸、即無實用。其事雲何?若佛菩薩于色界中,雖化香、味、觸叁塵,其色界中有情既不有段食,故于化香等法無實用。若化香味等,于欲界中亦有實用。謂佛化香等段食,余欲界有情,亦得受用。
[109] 即《瑜伽》卷五十四〈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四〉雲︰
心自在轉微細性﹝叁種微細性之一﹞者,謂色、無色二界諸﹝藏文只作「色界」,無「二」及「諸」等﹞色﹝藏文作「de la sems kyi dbav bsgyur ba cha phra ba bid kyis ni gzugs na spyod pa”i gzugs phra ba bstan te/」﹞。如經說︰「有等心諸天,曾于人中如是如是資熏,磨瑩其心,隨其修力住一毛端空量地處,展轉更互不相妨礙﹝藏文作「ji skad du lha sems mbam par (德格版誤作「pa mi」)”gyur ba de dag gis ni ji ltar de dag smyuv bu”i rtse mas phug pa”i khyon tsam gyis phyogs gcig tu ”khod kyav gcig la gcig thogs pa yav med la/ gcig la gcig gnod pa yav med pa dav/ de ltar de ltar sems de dag yovs su sbyav bar byas wiv yovs su byi dor byas so źes gsuvs pa lta bu ste/」﹞」。
[110] 如《瑜伽》卷五十叁雲︰
當知此中就業增上所生諸色,說無色界無有諸色,非就勝定自在色說﹝藏文作「de la gzugs med pa rnams na ni las kyi dbav gis grub pa bid la brten nas gzugs med pa źes bya bar zad de/ sboms par ”jug pa”i dbav la brten nas ni ma yin te/」﹞。何以故?由彼勝定于一切色皆自在,諸定加行令現前故﹝藏文作「”di ltar de la sboms par ”jug pas mvon par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叁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