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七、佛果不思議爲相▪P3

  ..續本文上一頁藏》。

  

  [18] 《金藏》作「並以下違向不善」七字,《義演》牒文同余本作「並

  

  違不善以下」六字。

  

  [19] 「其」字,《金藏》作「具」。

  

  [20] 「俱」字,《金藏》有,余無。

  

  [21] 「五」字,《述記》原作「六」,今改。

  

  [22] 如本論卷五雲︰

  

  能爲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人、天樂果,雖于此世能爲順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爲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于此世能爲違損,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損義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

  

  本論《述記》卷十八初,叁性各分爲叁雲︰

  

  善有叁者,一、感愛果善:謂有漏善法。二、性巧便善:謂有爲善法。叁、性安隱善:謂無爲善法。不善叁者,一、感非愛果不善:謂極惡法。二、性非巧便不善:謂染汙法。叁、性不安隱不善:謂有漏法。無記叁者,一、相應無記:謂諸無記心、心所法。二、不相應無記:謂無記色、不相應行。叁、真實無記:謂虛空、非擇滅。

  

  [23] 《對法》卷叁原文爲:

  

  八界、八處全,及余蘊、界、處一分,是無記。八界者,謂五色根、香、味、觸界。八處亦爾。

  

  [24] 即前《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等解。

  

  [25] 《瑜伽》卷六十九末雲︰

  

  若于苦等諸聖谛中,有戲論想而現行者,是世俗智﹝藏文作「de la sdug bsval la sogs pa”i bden pa dag la spros pa dav bcas pa”i ”du wes kyis spyod na ni kun rdzob wes pa ”byuv la/」﹞;離戲論想而現行者,是出世間智﹝藏文作「spros pa med pa”i ”du wes kyis spyod na ni ”jig rten las ”das pa”i wes pa ”byuv vo/」﹞。

  

  [26] 如《對法》卷六雲︰

  

  複有清淨世界,非苦谛攝﹝藏文作「gav yav yovs su dag pa”i ”jig rten gyi khams de dag ni sdug bsval gyi bden pa ma yin par blta bar bya ste/」﹞。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藏文作「de dag las dav/ bon movs pas bskyed pa ma yin/ las dav/ bon movs pa”i dbav gis ”byuv ba ma yin gyi/」﹞;由大願清淨善根增上所引﹝藏文作「gav yav smon lam dav dge ba”i rtsa ba”i dbav gis byuv ba dag go/」﹞。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藏文作「de lta bas na savs rgyas rnams kyi yul yin pa”i phyir/ skye ba”i gnas de dag ni bsam gyis mi khyab ste/」﹞,尚非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藏文作「de dag ni bsam gtan rnams kyi bsam gtan pa”i yul yav ma yin na/ rtog ge pa rnams kyi yul yin pa lta smos kyav ci dgos/」﹞。

  

  [27] 即《瑜伽》卷七十九〈攝決擇分‧菩薩地〉之八初。

  

  [28] 原作「世」,《述記》傳抄誤爲「法」。

  

  [29] 故《瑜伽》卷七十九雲︰

  

  于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欲界、色、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于中止住﹝藏文作「de dag na byav chub sems dpa”i dge ”dun ”ba” źig gnas pas na/」﹞,是故說名清淨世界。

  

  [30] 見《攝論》卷叁〈彼果智分〉第十一末,如雲︰

  

  複次,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藏文作「yav savs rgyas kyi źiv yovs su dag pa/ win tu bde ba/ win tu kha na ma tho ba med pa/ win tu dbav sgyur ba”o/」﹞。

  

  [31] 泰《抄》牒文、《金藏》作「合」,余作「則」。

  

  [32] 「不」字,《金藏》有,合《義演》釋文,余無。

  

  [33] 「善故」二字,《金藏》無。

  

  [34] 「如」字,《金藏》無。

  

  [35] 「皆」字,《金藏》無。

  

  [36] 《金藏》作「即」,余作「其」。

  

  [37] 「品」字,《金藏》作「其」。

  

  [38] 「報身」二字,《金藏》在「是」字下,余本在「義」字下,並有「也」字。

  

  [39] 見《莊嚴經論》卷叁〈菩提品〉第十末,如雲︰

  

  複次,一切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藏文作「rav bźin gyis rtag pa/」﹞故。一切諸佛自性身常住,畢竟無漏故。由無間常﹝藏文作「rgyun mi ”chad pa/」﹞故,一切諸佛食身常住。說法無斷絕故,由相續常﹝藏文作「rgyun gyis bstan pa/」﹞故,一切諸佛化身常住。雖于此滅,複彼現故。

  

  已于此前具引,今重提叁種常義。

  

  [40] 《金藏》作「修」,余作「明」。

  

  [41] 「不盡」二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42] 「第五」二字,《金藏》有,余無。即〈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初。

  

  [43] 「生」字,《金藏》無。

  

  [44] 《瑜伽》卷七十八原文爲:

  

  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藏文作「chos kyi sku la ni skye ba ”byuv ba med do/」﹞。

  

  [45] 「不」即「無」,即無斷無盡。

  

  [46] 「別抄」卷六末雲︰

  

  問︰何者「當常」、「現常」?

  

  解雲︰魏時有二叁藏同于內,各在別處翻譯。南院安置勒那﹝摩提﹞叁藏﹝梵文爲「ratnamati」﹞,雲衆生身中已具叁十二相一切功德,皆悉是常,但由障不得顯現。後時斷障,此則佛身更不別從淨種而生,故名「現常」。由在南院,故名「南道法師」。非是吳蜀故名「南道」。

  

  菩提留支﹝梵文爲「bodhiruci」﹞在北院翻譯,立雲一切衆生後時成佛,得有常之身。必從淨種而生;生已,常住。非謂衆生已得常身,故「當常」。以在北院,名曰「北道法師」也。

  

  靈泰《抄》雲︰

  

  「若初唯生,後不滅者,便違佛說乃至違比量故」者,此文即是破「當常」、「現常」也。然智者法師執有「當常」者,說一切衆生若未得成佛,即色心是無常;若叁大劫修因,當來得成佛已,佛色心即常住不生滅,猶如真如,是凝然常也。

  

  「現常」者,智法師說一切衆生身中,常有佛性無生無滅。此佛性故,鼻、眼、耳,一切皆是。猶如母胎中有娠兒,由母數數吃食津潤,今此娠兒漸漸長大,後即出胎。衆生身中佛性,亦爾。由叁大劫多聞令熏習,此身中佛性漸漸長大,後時即得成佛。

  

  今破雲︰「生者皆滅」,「一向記故」。又作量雲︰佛色、心等,定有生滅。因雲從因生故。猶如凡夫。或應返顯凡夫色、心應不生滅。從因生故。猶如來也。

  

  [47] 《金藏》作「受」,余作「處」。

  

  [48] 「如是等」叁字,《金藏》有,余無。

  

  [49] 《瑜伽》卷叁十五〈菩薩地‧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叁之一雲︰

  

  雲何菩薩安樂種類自利利他﹝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bdag dav gźan gyi don bde ba”i rgyu gav źe na/」﹞?

  

  略說應知五樂所攝﹝藏文作「mdor bsdu na bde ba rnam pa lvar bsdu bar rig par bya ste/」﹞。何等五樂?一者、因樂,二者、受樂,叁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

  

  言「因樂」者,謂二樂品諸根、境界﹝藏文作「de la bde ba”i phyogs kyi dbav po dav yul gbis dnag/」﹞。若此爲因順樂受觸﹝藏文作「de las byuv ba”i bde ba”i tshor bar ”gyur ba”i reg pa gav yin pa dav/」﹞,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藏文作「tshe ”di”am tshe rabs gźan du ”dod pa”i ”bras bu ”byuv ba”i las gav yin pa ci yav ruv/」﹞,如是一切總攝爲一,名爲因樂﹝藏文作「de thams cad gcig tu bsdus pa ni rgyu bde ba ste/」﹞。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藏文作「de las gov na…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七、佛果不思議爲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