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七、佛果不思议为相▪P3

  ..续本文上一页藏》。

  

  [18] 《金藏》作「并以下违向不善」七字,《义演》牒文同余本作「并

  

  违不善以下」六字。

  

  [19] 「其」字,《金藏》作「具」。

  

  [20] 「俱」字,《金藏》有,余无。

  

  [21] 「五」字,《述记》原作「六」,今改。

  

  [22] 如本论卷五云︰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

  

  本论《述记》卷十八初,三性各分为三云︰

  

  善有三者,一、感爱果善:谓有漏善法。二、性巧便善:谓有为善法。三、性安隐善:谓无为善法。不善三者,一、感非爱果不善:谓极恶法。二、性非巧便不善:谓染污法。三、性不安隐不善:谓有漏法。无记三者,一、相应无记:谓诸无记心、心所法。二、不相应无记:谓无记色、不相应行。三、真实无记:谓虚空、非择灭。

  

  [23] 《对法》卷三原文为:

  

  八界、八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无记。八界者,谓五色根、香、味、触界。八处亦尔。

  

  [24] 即前《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等解。

  

  [25] 《瑜伽》卷六十九末云︰

  

  若于苦等诸圣谛中,有戏论想而现行者,是世俗智﹝藏文作「de la sdug bsval la sogs pa”i bden pa dag la spros pa dav bcas pa”i ”du wes kyis spyod na ni kun rdzob wes pa ”byuv la/」﹞;离戏论想而现行者,是出世间智﹝藏文作「spros pa med pa”i ”du wes kyis spyod na ni ”jig rten las ”das pa”i wes pa ”byuv vo/」﹞。

  

  [26] 如《对法》卷六云︰

  

  复有清净世界,非苦谛摄﹝藏文作「gav yav yovs su dag pa”i ”jig rten gyi khams de dag ni sdug bsval gyi bden pa ma yin par blta bar bya ste/」﹞。非业烦恼力所生故,非业烦恼增上所起故﹝藏文作「de dag las dav/ bon movs pas bskyed pa ma yin/ las dav/ bon movs pa”i dbav gis ”byuv ba ma yin gyi/」﹞;由大愿清净善根增上所引﹝藏文作「gav yav smon lam dav dge ba”i rtsa ba”i dbav gis byuv ba dag go/」﹞。此所生处不可思议,唯佛所觉﹝藏文作「de lta bas na savs rgyas rnams kyi yul yin pa”i phyir/ skye ba”i gnas de dag ni bsam gyis mi khyab ste/」﹞,尚非静虑者静虑境界,况寻思者﹝藏文作「de dag ni bsam gtan rnams kyi bsam gtan pa”i yul yav ma yin na/ rtog ge pa rnams kyi yul yin pa lta smos kyav ci dgos/」﹞。

  

  [27] 即《瑜伽》卷七十九〈摄决择分‧菩萨地〉之八初。

  

  [28] 原作「世」,《述记》传抄误为「法」。

  

  [29] 故《瑜伽》卷七十九云︰

  

  于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界、色、无色界,亦无苦受可得。纯菩萨僧于中止住﹝藏文作「de dag na byav chub sems dpa”i dge ”dun ”ba” źig gnas pas na/」﹞,是故说名清净世界。

  

  [30] 见《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末,如云︰

  

  复次,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藏文作「yav savs rgyas kyi źiv yovs su dag pa/ win tu bde ba/ win tu kha na ma tho ba med pa/ win tu dbav sgyur ba”o/」﹞。

  

  [31] 泰《抄》牒文、《金藏》作「合」,余作「则」。

  

  [32] 「不」字,《金藏》有,合《义演》释文,余无。

  

  [33] 「善故」二字,《金藏》无。

  

  [34] 「如」字,《金藏》无。

  

  [35] 「皆」字,《金藏》无。

  

  [36] 《金藏》作「即」,余作「其」。

  

  [37] 「品」字,《金藏》作「其」。

  

  [38] 「报身」二字,《金藏》在「是」字下,余本在「义」字下,并有「也」字。

  

  [39] 见《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第十末,如云︰

  

  复次,一切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藏文作「rav bźin gyis rtag pa/」﹞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常住,毕竟无漏故。由无间常﹝藏文作「rgyun mi ”chad pa/」﹞故,一切诸佛食身常住。说法无断绝故,由相续常﹝藏文作「rgyun gyis bstan pa/」﹞故,一切诸佛化身常住。虽于此灭,复彼现故。

  

  已于此前具引,今重提三种常义。

  

  [40] 《金藏》作「修」,余作「明」。

  

  [41] 「不尽」二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42] 「第五」二字,《金藏》有,余无。即〈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初。

  

  [43] 「生」字,《金藏》无。

  

  [44] 《瑜伽》卷七十八原文为:

  

  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藏文作「chos kyi sku la ni skye ba ”byuv ba med do/」﹞。

  

  [45] 「不」即「无」,即无断无尽。

  

  [46] 「别抄」卷六末云︰

  

  问︰何者「当常」、「现常」?

  

  解云︰魏时有二三藏同于内,各在别处翻译。南院安置勒那﹝摩提﹞三藏﹝梵文为「ratnamati」﹞,云众生身中已具三十二相一切功德,皆悉是常,但由障不得显现。后时断障,此则佛身更不别从净种而生,故名「现常」。由在南院,故名「南道法师」。非是吴蜀故名「南道」。

  

  菩提留支﹝梵文为「bodhiruci」﹞在北院翻译,立云一切众生后时成佛,得有常之身。必从净种而生;生已,常住。非谓众生已得常身,故「当常」。以在北院,名曰「北道法师」也。

  

  灵泰《抄》云︰

  

  「若初唯生,后不灭者,便违佛说乃至违比量故」者,此文即是破「当常」、「现常」也。然智者法师执有「当常」者,说一切众生若未得成佛,即色心是无常;若三大劫修因,当来得成佛已,佛色心即常住不生灭,犹如真如,是凝然常也。

  

  「现常」者,智法师说一切众生身中,常有佛性无生无灭。此佛性故,鼻、眼、耳,一切皆是。犹如母胎中有娠儿,由母数数吃食津润,今此娠儿渐渐长大,后即出胎。众生身中佛性,亦尔。由三大劫多闻令熏习,此身中佛性渐渐长大,后时即得成佛。

  

  今破云︰「生者皆灭」,「一向记故」。又作量云︰佛色、心等,定有生灭。因云从因生故。犹如凡夫。或应返显凡夫色、心应不生灭。从因生故。犹如来也。

  

  [47] 《金藏》作「受」,余作「处」。

  

  [48] 「如是等」三字,《金藏》有,余无。

  

  [49] 《瑜伽》卷三十五〈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一云︰

  

  云何菩萨安乐种类自利利他﹝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bdag dav gźan gyi don bde ba”i rgyu gav źe na/」﹞?

  

  略说应知五乐所摄﹝藏文作「mdor bsdu na bde ba rnam pa lvar bsdu bar rig par bya ste/」﹞。何等五乐?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苦对治乐,四者、受断乐,五者、无恼害乐。

  

  言「因乐」者,谓二乐品诸根、境界﹝藏文作「de la bde ba”i phyogs kyi dbav po dav yul gbis dnag/」﹞。若此为因顺乐受触﹝藏文作「de las byuv ba”i bde ba”i tshor bar ”gyur ba”i reg pa gav yin pa dav/」﹞,若诸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藏文作「tshe ”di”am tshe rabs gźan du ”dod pa”i ”bras bu ”byuv ba”i las gav yin pa ci yav ruv/」﹞,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为因乐﹝藏文作「de thams cad gcig tu bsdus pa ni rgyu bde ba ste/」﹞。除此更无若过、若增﹝藏文作「de las gov na…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七、佛果不思议为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