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七、佛果不思议为相▪P2

  ..续本文上一页功德法依,名法身故。

  

  何故名身?

  

   「体」性义,「依」止义,众德「聚」义,具三义故,名为「身」故。故通三身若别、若总,离名相义[67]。此亦[68]《佛地论》有[69]。余文可解。

  

  

  

  

  

  【疏翼】

  

  以上第二解﹝第三十﹞颂文中,第一解四句文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末云︰

  

  此转依若由断声闻等所有粗重而得者,今说名「解脱身」;若由断菩萨所有粗重而得者,今说「大牟尼名法」。由断二种障差别故,显示有上转依﹝藏文为「bla na yod pa/」﹞及无上转依﹝藏文作「bla na med pa/」﹞。

  

  如有颂云︰阿陀那识体,当知二障相;或种、一切种,此说二缚二。言「二」者,谓声闻及菩萨。缚于前者,即是烦恼种子;缚于后者,即是二障种子。由灭此二,当证一切智性。

  

  言「此即无漏界」者,谓即此转依自性,说名无漏界。由无粗重故,由远离一切漏故,名为「无漏」。由是圣法因故,为「界」。「界」声者,此中即是因义。

  

  「不思议」者,以非寻思境界故──自内证知故,无有比喻故。

  

  「善」者,以是清净所缘、安乐及无漏法为自性故。

  

  「常」者,谓由恒常及不尽故。

  

  「安乐」者,由是常性故。若彼无常,即此是苦。转依是常,是故「安乐」。

  

  由断烦恼障故,诸声闻得解脱身。今此转依相,即名大牟尼法身。所以者何?由修习诸地及波罗蜜多,断除烦恼及所知二障,圆满成就转依故,即说「大牟尼法身」名。又由不舍生死,而不为生死所染污,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即说为菩萨法身。

  

  「大牟尼」者,谓具有最胜威力故,即佛世尊名「大牟尼」。」

  

  「别抄」卷六末云︰

  

  问︰一切如来功德平等以不?答︰一切功德平等。

  

  《瑜伽》卷三十八〈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品〉第七初云︰

  

  一切如来功德,平等平等,无有差别,唯除四法:一者、寿量,二者、名号,三者、族姓,四者、身相。一切如来于此四法有增减相,非余功德﹝藏文作「de la savs rgyas thams cad ni gnas bźi po sku tshe dav/ mtshan dav/ gduv dav/ sku ma gtogs par thams cad mtshuvs wiv mbam ste/ khyad par med do/ savs rgyas rnams ni chos bźi po de dag gis skyed ”brid ”gyur źiv mi mthun par zad kyi/ gźan gav gis kyav ma yin no/﹞。

  

  又非女身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一切菩萨于过第一无数劫时,已舍女身﹝藏文作「bud med kyi dvos po spavs pas na/」﹞,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曾不为女。一切母邑性多烦恼,性多恶慧﹝藏文作「bud med thams cad ni rav bźin gyis bon movs pa mav ba dav/ wes rab ”chal ba yin la/」﹞,非诸禀性多烦恼身、多恶慧身﹝藏文作「rgyud/」﹞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

  

  [1] 今分为三︰第一释,第二释,第三释。此为初文。

  

  [2] 见《摄论》卷三中〈彼果智分〉第十一、两《释》卷九。于「说法

  

  身五相」中,第五云︰

  

  五、不可思议为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证知故﹝藏文作「bsam gyis mi khyab pa”i mtshan bid ni de bźin bid rnam par dag pa de so so rav gis rig par bya ba dav/」﹞;无有世间喻能喻故﹝藏文作「”jig rten na dpe med pa dav/」﹞;非诸寻思所行处故﹝藏文作「rtog ge ba”i spyod yul ma yin pa”i phyir ro/」﹞。

  

  《摄论‧无性释》云︰

  

  言「思议」者,谓依道理审谛思惟,起分别智﹝藏文作「bsam pa źes bya ba ni rigs pa ves par sems pa las byuv ba”i wes pa ste/」﹞,寻思所摄,譬喻所显﹝藏文作「rtog ger rtag pa/ dper wes par bya ste/」﹞。诸佛非此所行处故。不可思议﹝藏文作「de”i spyod yul ma yin pas rtog ge”i sa la yav dag par ”das pa”i phyir bsam gyis mi khyab pa bid do/」﹞,唯应信解,不应思议。

  

  [3] 「二」字,泰《抄》、《义演》、《金藏》有,余无。

  

  [4] 见《解深密经》卷五〈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初、《瑜伽》卷七十八,

  

  二处文同,如云︰

  

  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藏文作「de bźin gwegs pa rnams kyi chos sku”i mtshan bid ni sa dav pha rol tu phyin pa bsgoms pa”i ves par ”byuv bas gnas gyur pa yav dag par grub pa yin no/」﹞。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藏文作「de yav rgyu gbis kyis bsam gyis mi khyab pa”i mtshan bid du rig par bya ste/」﹞。无戏论故,无所为故﹝藏文作「de ni spros pa med civ mvon par ”du bya ba med pa bid kyi phyir dav/」﹞。而诸众生计着戏论,有所为故﹝藏文作「sems can rnams ni spros pa mvon par ”du bya ba la mvon par źen pa bid kyi phyir ro/」﹞。

  

  [5] 「议」字,《金藏》有,余缺。

  

  [6] 「其」字,《金藏》有,余无。

  

  [7] 谓皆通微妙、甚深、内自证。

  

  [8] 「绝比」,《金藏》作「比绝」。

  

  [9] 见《摄论》卷三。

  

  [10] 「今」字,《金藏》有,余无。

  

  [11] 见《显扬》卷十七〈成不思议品〉第十,如云:

  

  静虑者及佛二种境界中,真如及无漏性皆不可思议。又诸佛等成所作义,谓所作利益众生事,亦不可思议。何以故?无譬喻故──一切世间无有少事能譬甚深二种境界;又自在故──诸如来等由内证得心自在故起所作事,世间所有一切作用、苦、离因缘和合所不见故。

  

  [12] 即《瑜伽》卷六十四〈摄决择分‧闻所成慧地〉中,及卷二十五〈声

  

  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四初。

  

  [13] 《瑜伽》卷六十四云︰

  

  诸修静虑静虑境界由三种相不可思议﹝藏文作「de la bsam gtan pa rnams kyi bsam gtan pa”i yul ni rnam pa gsum gyis bsam gyis mi khyab pa yin te/」﹞:谓真如甚深义故﹝藏文作「de bźin bid zab pa”i don dav/」﹞;自在转故﹝藏文作「dbav bsgyur ba dav/」﹞;无漏界证得故﹝藏文作「zag pa zad pa”i dbyivs yav dag par ”grub pas so/」﹞。诸佛世尊诸佛境界由五种相不可思议﹝藏文作「de la savs rgyas rnams kyi savs rgyas kyi ni rnam pa lvas bsam gyis mi khyab pa yin te/」﹞,即由先所说三相﹝藏文作「ji skad bstan pa gsum po de dag bid dav/」﹞。复由二相﹝藏文作「gsan gnis kyis te/﹞──谓无障故﹝藏文作「sgrib pa med pa dav/」﹞、成立有情所作事故﹝藏文作「sems can gyi don gyi bya ba mdzad pas so/」﹞。

  

  卷二十五说远离六种不应思处,中后二种亦同为「静虑者静虑境界」

  

  及「诸佛诸佛境界」。

  

  [14] 「法」字,《金藏》有,余无。

  

  [15] 「故」字,《金藏》有,余无。

  

  [16] 「心」字,《金藏》有,余缺。

  

  [17] 「方」字下,余有「比」字,《金藏》无。今依《金…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七、佛果不思议为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