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德圓滿,不可增故。持種淨識,既非無記,不可熏故。前佛後佛功德多少,成過失故。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一向是善,一向無漏,道谛所攝。諸佛無有一切有漏種子法故。雖複現化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谛,實是無漏道谛所攝。隨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蘊﹝處界﹞等;而實非是蘊、處、界攝,離戲論故,離諸相故。
如是五法,皆通假實,不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實有故;若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假有故。
又淨法界,真如爲體,是實有故,擇滅等相是假有故。諸心智等、青黃色等,是實有故;不放逸等,長短色等,是假有故。
[253] 「解」字,《金藏》作「知」。
[254] 親光亦同護法義。
[255] 《佛地經論》卷叁初雲︰
複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爲何所緣?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若一相說,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所緣行相不可知故。
[256] 「故」字,《金藏》無。
《莊嚴經論》卷叁末:原文爲:
「不愚諸所識」者,了知一切境界,障永盡故﹝藏文作「rtag tu sgrib pa dav bral ba”i phyir wes bya thams cad la ma rmovs pa yav yin la/」﹞。「諸相不現前」者,于境界離行相緣,無分別故﹝藏文作「rnam pa med pa”i phyir de dag la mvon du phyogs pa yav ma yin no/」﹞。
《佛地經論》卷叁初亦雲︰
若具相說,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普于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
[257] 《金藏》、《大正藏》作「有」,余作「緣」。
[258] 《金藏》作「解」,余作「知」。
《佛地經論》續雲︰
此《﹝佛地﹞經》中說︰如依圓鏡衆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
[259] 「二」字,《金藏》有,余無。
[260] 泰《抄》牒文、《金藏》、《大正藏》、金陵等作「似」,合原論。余
作「以」。
[261] 《佛地經論》卷叁初原文說︰
如是智上有十八界衆像影現,故知此智緣一切法。由此鏡智于一切時緣一切法,故說如來具一切智。若不爾者,余智不定知一切法,如來不應名一切智!如是鏡智內緣自體功德種子,外緣一切──若真、若俗所知境界──現身、土等一切影像。緣真義邊,名無分別智;緣俗義邊,名後得智。雖緣一切,行相微細不可了知,如阿賴耶雖緣叁境,以微細故亦言緣境不可了知,故不應以不可了知,證此鏡智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諸心、心法體雖是一,義用有多;隨用差別,分爲二智,亦無有過。要達真理,方了事俗,故雖一心,義說先後。或似後得,名後得智。余亦如是。
[262] 「因中」二字,泰《抄》、《義演》釋文、《金藏》有,余無。
[263] 「位」字,《金藏》有,余無。
[264] 「便」字,《金藏》有,余無。
[265] 「者」字,《金藏》有,余無。
[266] 「未獲述之」四字,泰《抄》牒文、《義演》釋文、《金藏》有,
余無。
[267] 《佛地經論》卷叁初續雲︰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唯緣大圓鏡智,如染汙緣阿賴耶爲境界故;有義:唯緣真如實際,緣平等性爲境界故。
[268] 《佛地經論》卷一雲︰
如實義者,此智亦緣一切爲境,普緣一切平等性故。《莊嚴論》﹝卷叁末﹞說:平等性智緣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隨諸有情勝解,示現佛影像故。
漢譯《莊嚴論》卷叁有兩頌說平等性智,第一頌雲:
「衆生平等智,修淨證菩提」者,若諸菩薩證法現前時,即得一切衆生平等智。若修習此智最極清淨,即得無上菩提。
「不住于涅槃,以無究竟故」者,由衆生無盡,故無究竟。無究竟故,不住涅槃﹝藏文第一頌雲「sgom pa dag pas sems can la/ mbam pa bid kyi ye wes ”dod/ mi gnas źi bar źugs pa ni/ mbam bid ye wes yin par ”dod/」。藏文論雲「byav chub sems dpas mvon par rtogs pa”i dus na/ sems can rnams la mbam pa bid kyi wes pa thob pa gav yin pa de sgom pa dag pa”i sgo nas/ byav chub thob pa”i dus na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r źugs pa ni mbam pa bid kyi ye wes su ”dod do/」﹞。
漢譯第二頌雲:
「大慈與大悲,是二恒無絕」者,諸佛如來于一切時隨逐衆生。何以故?大慈大悲無斷絕故。「衆生若有信,佛像即現前」者,如其所信,隨彼現故。是故或有衆生見如來青色,或有衆生見如來黃色。如是一切,此前二智即是法身﹝藏文第二頌雲「dus rnams kun tu byams pa dav/ thugs rje chen po dag dav ldan/ sems can rnams la mos pa bźin/ savs rgyas sku ni ves par ston」。藏文論雲「dus thams cad du byams pa chen po dav/ thugs rje chen po dav ldan pa dav/ sems can rnams la mos pa ji lta ba bźin du savs rgyas kyi sku ves par ston par mdzad pa yin te/ ”di ltar sems can kha cig gis ni de bźin gwegs pa kha dog svon par/ kha cig gis ni kha dog ser par mthov vo źes bya ba de lta bu la sogs pa”o/」﹞。
《﹝佛地﹞經》中說:
證得十相﹝種﹞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緣一切,亦無過失。若不緣俗,即不能隨一切有情勝解,示現諸佛影像,亦不應以染汙末那類平等智,唯緣圓智。凡聖異故,違聖教故,余不類故。
[269] 《佛地經論》卷叁初雲︰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普觀一切自相、共相,皆無障礙,故緣一切所知境界。
《莊嚴經論》卷叁末亦有二頌,其第一頌意雲︰
觀智于所識一切境界,恒無障礙,譬如大藏,與一切陀羅尼門、一切叁摩地門而爲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門,皆從此智生故﹝藏文第一頌雲「so sor rtog pa”i ye wes ni/ wes bya kun la rtog mi thogs/ tiv ve ”dzin dav gzuvs rnams kyi/ gter dav ”dra ba kho na yin/」﹞。
漢譯第二頌雲︰
恒在大衆中,種種皆示現;能斷諸疑網,雨大法雨故﹝藏文第二頌雲「”khor gyi dkyil ”khor rnams su ni/ ”byor ba thams cad ston mdzad pa/ the tshom thams cad gcod pa yi/ chos chen char ni rab tu ”bebs/」﹞。
[270] 見《述記》卷叁十一。
[271] 《金藏》作「記」,余作「顯」。
[272] 如本論《述記》卷叁十一雲︰
彼﹝《莊嚴經論》﹞第叁卷中〈菩提品〉﹝第十﹞說。
又雲︰
《佛地論》第六廣解此義。
本論卷五中原謂:
《莊嚴經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轉者,且依粗顯,同類境說。
[273] 本論卷五中原文:
《佛地經》說:成所作智決擇有情心行差別,起叁業化,作四記等。若不遍緣,無此能故。
[274] 《佛地經論》卷叁初雲︰
一切時、方,無間、無斷、永離一切煩惱障垢有漏種子,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種子圓滿,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窮未來際,無有斷盡,如是名爲大圓鏡智。
又雲︰
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妙觀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爲平等性智。
[275] 《佛地經論》卷叁雲︰
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爲成所作智。
[276] 《佛地經論》卷叁雲︰
于大衆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斷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爲妙觀察智。
[277] 「余」字,《金藏》有,余無。
[278] 見《佛地經論》卷叁中,如雲:
《集量論》說︰諸心、心法皆證自體,名爲現量。若不爾者,如不曾見,…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廣所轉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