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廣所轉得▪P6

  ..續本文上一頁231;卷五十九】

  

  如前四緣中,已解[242]。第一師雲「菩薩修道位中」,第六意識「後得引故,亦得初起」;于淨土中起五識故。《佛地論》等亦有此義[243]。

  

  雖言「初地」即亦得起,然非見道。見道以[244]後,「修道」「後[245]得」智「引」[246]方起。真、相見道中,不緣外事起粗識故。

  

  

  

  【論文】

  

  一○‧九七 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

  

  

  

  【疏翼】

  

  第四轉前五識得成所作智位次中,第二第二師說成佛方得起。

  

  

  

  【述記‧卷五十九】

  

  第二師說。

  

  如前四緣中,已解[247]。無別文義,故不敘之。此中比量簡過[248],及釋妨難,等[249]如前解[250]。

  

  《佛地論》有評義,取後解[251]。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釋中,第五轉識得智位次門訖。

  

  

  

  【論文】

  

  一○‧九八 此四種姓,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滅。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勝後佛故。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六種姓本有始起門。

  

  

  

  【述記‧卷五十九】

  

  第六、種姓本有始起門。

  

  地前種增,入地二增;地前用增,入地體增,現起別故[252]。余文可解[253]。唯護法義[254]。

  

  

  

  【論文】

  

  一○‧九九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爲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七所緣何境界門。于中依四智次第分四︰一、大圓鏡智緣何境,二、平等性智緣何境,叁、妙觀察智緣何境,四、成所作智緣何境。初中,有二師不同說分叁︰一、第一師說緣真如爲境,二、第二師說緣一切法爲境,叁、合會二說。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第七、所緣何境界門。

  

  初師可解,所以如文[255]。

  

  

  

  【論文】

  

  一○‧一○○ 有義:此品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來鏡智,諸處、境、識,衆相現故;又此決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阿賴耶亦緣俗故。

  

  

  

  【疏翼】

  

  第一大圓鏡智緣何境中,第二第二師說緣一切法爲境。

  

  

  

  【述記‧卷五十九】

  

  《莊嚴論》說︰于一切境,皆不愚迷故[256]。有[257]俗不知,非不愚故。余文可解[258]。

  

  言「諸處」者,謂內六處;「境」者,六境;「識」者,六識。「此」十八界、或十二處,六根、六識並名識故。「身」,及「土」,定須緣故。

  

  會「不可知」,言「行緣微細」者,行相,所緣也;因既微細,果亦難知;非不緣俗。

  

  

  

  【論文】

  

  一○‧一○一 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余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爲後得,余一分二,准此應知。

  

  

  

  【疏翼】

  

  第一大圓鏡智緣何境中,第叁合會二說。

  

  

  

  【述記‧卷五十九】

  

  言二智者,體是一,用爲二。

  

  何故二[259]俱生,緣俗名「後得」者,「了俗由證真」──證真爲先,緣俗智生──故名「後得」。

  

  《佛地論》又說︰或似[260]後得,名後得[261]。後得,因中[262]不證真故。或如後得,因中緣俗,真觀後生故。

  

  准此解,余所引文勘《佛地論》。因有二類種,果位[263]恒唯一種,便[264]生二用現行者[265],未獲述之[266]。

  

  

  

  

  

  【疏翼】

  

  以上第七所緣何境界門中,第一大圓鏡智緣何境訖。

  

  

  

  【論文】

  

  一○‧一○二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有義:但緣真如爲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緣真、俗爲境,《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于理無違。

  

  

  

  【疏翼】

  

  第七所緣何境界門中,第二平等性智緣何境。亦有叁說,疏未別解。

  

  

  

  【述記‧卷五十九】

  

  此中叁說所以,如文[267]。緣十平等,故通緣真俗,第叁說也[268]。

  

  【論文】

  

  一○‧一○叁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

  

  

  

  【疏翼】

  

  第七所緣何境門中,第叁妙觀察智緣何境。

  

  

  

  【述記‧卷五十九】

  

  文、義易了[269]。

  

  

  

  【論文】

  

  一○‧一○四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緣叁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叁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遍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于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疏翼】

  

  第七所緣何境界門中,第四成所作智緣何境。

  

  

  

  【述記‧卷五十九】

  

  引論文等皆勘,卷數如前[270]。以顯[271]同類境故[272],說緣五境。不定唯爾,故不違也。

  

  五識皆能緣六境,「不違理」故。行相淺近,「緣事」智故,但遮無爲,如文證成[273]。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釋中,第七所緣何境界門訖。

  

  

  

  【論文】

  

  一○‧一○五 此四心品,雖皆遍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八緣境作用門。

  

  

  

  【述記‧卷五十九】

  

  第八、緣境作用門[274]。

  

  成事智,通現淨、穢土[275];妙觀察智,通二土說法[276]。

  

  

  

  【論文】

  

  一○‧一○六 如是等門,差別多種。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九指例余門有多種。

  

  

  

  【述記‧卷五十九】

  

  第九、指例余[277]門有多。

  

  「如是等門差別多種」︰《佛地》有四分心緣[278],如前第二[279]解[280]。

  

  諸智相、見分別門,如前第九卷解訖[281]。

  

  相應心所多少門,如前[282]第叁卷解第八識[283];第五[284]卷解[285]第七識[286];第五[287]卷解六識中[288];及次前二十二法[289]中解。

  

  善無漏門,如隨識中辨[290]假實分別門[291],及攝功德門。此論雖無總明處,然隨諸識,已明訖,故不繁敘[292]。

  

  其間智依何定起[293];何受相應[294];轉何界後、識後智生等[295];《佛地》雖無,如前已解。

  

  上來總是第二、別解所生菩提訖。

  

  【疏翼】

  

  以上第二明所生得中,第二別釋訖。

  

  

  

  【論文】

  

  一○‧一○七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

  

  

  

  【疏翼】

  

  第二明所生得中,第叁總結。

  

  

  

  【述記‧卷五十九】

  

  自下第叁、總[296]結。

  

  是「所生得」,此爲結也。就解所轉得中[297]有叁︰初、總舉「所轉得」出數,二、別解所顯、所生訖,第[298]叁、總結故。 

  

  

  

  【論文】

  

  一○‧一○八 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轉得。

  

  

  

  【疏翼】

  

  第二別解轉依中,第叁總結。

  

  

  

  

  

  

  

  【述記‧卷五十九】

  

  今[299]總結前[300]也。

  

  就解轉依中,有叁,上來第一,解轉依訖。

  

  

  

  【論文】

  

  一○‧一○九 雖轉依義,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言故。

  

  

  

  【疏翼】

  

  第二正解轉依中,第二簡別﹝第二十九﹞本頌所說「轉依」之言。

  

  

  

  【述記‧卷五十九】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廣所轉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