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一、明伏斷▪P4

  ..續本文上一頁無「隨眠」二字﹞,如是乃至軟軟品﹝藏文作「bsgom pas spav bar bya ba la ”dod pa dav/ gzugs dav/ gzugs med pa na spyod pa chen po”i chen po cig car spov ba dav/ de bźin du rab chuv vu”i bar du ste/」﹞。頓斷叁界者,如見道所斷﹝藏文作「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 bźin no/」﹞。

  

  《雜集論述記》卷二十七中科此大段文爲叁,其本段文爲第一「顯

  

  頓行相」。如雲︰

  

  行相中,初論本,後釋師。﹝如﹞唯依﹝止﹞未至地等。如《唯識樞要》﹝卷下末說﹞。

  

  該論《述記》下文複問︰

  

  二果中,何故二叁果﹝不還、一來﹞果中不作?乃至有頂取上品惑斷,成第四果,而治斷惑唯初果耶?

  

  [48] 「四」字,《金藏》有,余無。

  

  [49] 「預流」二字,《金藏》有,余無。

  

  [50] 「對治」二字,《金藏》有,余無。

  

  [51] 「問」字,《金藏》有,余無。

  

  [52] 「叁」字,原傳抄作「五」,今改。

  

  [53] 《瑜伽》卷叁十叁原文爲:

  

  若不還者,以無漏第四靜慮間雜熏修有漏第四靜慮﹝藏文作「gal te ”phags pa”i phyis mi ”ov bas zag pa med pa”i bsam gtan bźi dav zag pa dav bcas pa spel mar sgom źiv」﹞。即于此中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善修習已﹝藏文作「ches che ba dav/ źin tu che bas bsgoms na/」﹞,隨其所應當生五淨居天衆同分中──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藏文作「”di lta ste/ gnas gtsav ma lva po mi che ba dav/ mi gduv ba dav/ win tu mthov dav/ gya nom snav dav/ ”og min gyi lha rnams dav ci rigs par skal pa mbam par skye”o/」﹞。

  

  [54] 《樞要》卷下雲︰

  

  「一類二乘,叁界九地」,品品別斷中,有二義︰一雲︰缺無超人。二雲︰此中兼盡先世道亦九品。後不伏者,亦九品所收故。

  

  菩薩利根,見道既許分叁,二乘鈍根見道,應有叁品,何故彼唯一,此有叁?菩薩二障爲叁,二乘一障爲二,粗細分故。

  

  [55] 「第一有」叁字,《金藏》有,余無。

  

  [56] 「別」字下,《金藏》衍「功德」二字。

  

  [57] 《金藏》作「聚」,余作「品」。

  

  [58] 《對法》卷十叁原引經爲證雲︰

  

  此義以何爲證?如《指端經》說﹝藏文作「”dir khovs ni sor mo”i mdo las…/」﹞:諸所有色,乃至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總此一切略爲一分、一團、一積、一聚﹝藏文作「thams cad gcig tu bsdus te/ cha gcig tu byed do/ gcig tu bzlum mo/ gcig tu bsdam mo/ phuv po gcig tu byed do/」﹞。如是略已,應觀一切皆是無常,一切皆苦,乃至廣說。依如是觀,但可建立初後二果。如其次第,永斷叁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無余所顯故。不立第二、第叁兩果。由此二果,已見谛者唯,斷欲界修道所斷有余、無余所顯故。

  

  又依如是頓出離者,如來于《分別經》中,預流果無間即建立阿羅漢果﹝藏文作「cig car ves par ”byin pa”i dbav du byas nas/ rnam par ”byed pa”i mdo las/ rgyun du źugs pa”i ”og tu dgra bcom pa rnam par gźag par rig par bya”o/」﹞。

  

  《樞要》卷下雲︰

  

  見道頓斷,五十九﹝說﹞叁心亦名頓斷。然所知、煩惱二障各別分爲二,雲何爲二?若以九品,粗品先斷,即十地修道,應先斷粗!若以所障道以辨粗細,九地不定,即煩惱品雲何隨所知以明粗細?此義應思!

  

  今解雲︰如十地修道地地所斷,初爲粗,後爲細;煩惱隨彼以況粗細,此亦應爾。見道中自分別力粗,先斷;他引力細,後斷。

  

  有先伏煩惱超得第二、叁果,無先伏所知障,超入二地。然入地已,如聞半偈已,舍身,亦有超者﹝《涅槃經》卷十四:雪山童子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之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而舍身﹞。然無超大劫,以極難斷故等。

  

  《了義燈》卷四中雲︰

  

  叁、超中二果得第四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于凡時不伏修惑;于七方便﹝即七加行位︰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住、叁、總相念住、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但伏見惑,入見道時,斷其叁界見道惑盡。得初果已,更未斷修。由意樂力有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總相叁界六識修惑,九地之中束爲九品:如欲初品,乃至有頂初品之惑,合爲一品。余八准此。若第六識迷理細惑,地地之中雖各九品,今並第七識俱煩惱總爲一品,與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時頓斷,成阿羅漢。道、斷、數數,准亦可知。

  

  問︰既爲九品,斷欲六品修惑之時,何不得第二果?斷欲九品,何不得第叁?

  

  答︰欲六斷時,並上二界各斷六品故,複不息求,未出現故,不得第二。斷欲九品時,並有頂惑亦皆斷盡,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

  

  問︰爲唯初果人未進斷惑,得超中二?爲斷余惑,亦能超耶?答︰准《對法論》﹝卷十叁﹞引《指端經》唯未斷余,能辦,聖旨不說﹝斷﹞余能。由得果已,有勝堪能。若少進斷,即非此類,無勝能故。

  

  [59] 《金藏》作「上無色」,余作「無色上」。

  

  [60] 「不爾」以下十九字,《金藏》有,余無。

  

  [61] 「第」字,《金藏》有,余無。

  

  [62] 智周《演秘》雲︰

  

  次第那含斷欲界九品無間,皆依未至定起。

  

  [63] 指《對法》卷六,原文作:

  

  頓出離者,謂入谛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叁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

  

  [64] 「知」字,《金藏》有,余無。

  

  [65] 「中」字,《義演》牒文、《金藏》有,余無。

  

  [66] 即一來、不還果。

  

  [67] 《金藏》作「有」,余作「又」。

  

  [68] 「地」字,《金藏》無。

  

  [69] 「惑」字,《金藏》作「或」。

  

  [70] 「種」等五字,《金藏》有,余無。

  

  [71] 「等」字,《金藏》無。

  

  [72] 謂六識中所知障種修所斷者。

  

  [73] 本論卷九初雲︰

  

  眼等五識無分別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余由意力皆容引起。

  

  「別抄」卷六中雲︰

  

  問︰五識中所知障種,八地以上意識對治斷彼種不?解雲︰亦斷。以障地故。

  

  [74] 「加行」,亦作「方便」。

  

  [75] 「勝進」,藏文作「sbyor ba”i lam/」、「khyad par gyi lam/」。

  

  [76] 「第」字,《金藏》有,余無。

  

  [77] 如《對法》卷九雲︰

  

  爲斷此品後余煩惱所有方便、無間、解脫道,望此品是勝進故,名勝進道﹝藏文作「khyad par gyi lam gav/ bon movs pa”i rnam pa de las gźan pa la sbyor ba dav/ bar cad med pa dav/ rnam par grol ba”i lam mo/」﹞。

  

  [78] 「者」字,《金藏》有,余無。

  

  [79] 「中」字,《金藏》有,余無。

  

  [80] 「別抄」卷六中雲︰

  

  以其根鈍,證無爲時,不斷惑故。

  

  [81] 《金藏》作「總」,余作「別」。

  

  [82] 「入」字,《義演》牒文、《金藏》有,余無。

  

  [83] 「世道伏」,「別抄」卷六中作「所伏修惑」。

  

  [84] 「加行」,原作「方便」。

  

  [85] 《對法》卷九原文作:

  

  爲斷此品後余煩惱所有方便、無間、解脫道,望此品名勝進道。

  

  [86] 智周《演秘》雲︰

  

  此顯彼據于菩薩別起道說,故言後叁是前勝進,與此論別。

  

  [87] 「加行」,原作「方便」。

  

  [88] 《對法》卷九原文作:

  

  棄舍斷煩惱方便,或勤方便思惟諸法,或勤方便安住諸法,或進修余叁摩缽底諸所有道,名勝進道﹝藏文作「yav bon movs pa spov ba”i sbyor ba bsal nas/ chos sems pa”am/ źugs pa”i chos la gnas pa”am/ sboms par ”jug pa”i khyad par gyi…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一、明伏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