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l ba de/ de”i ”dod chags dav/ gnod sems dav/ de dav mthun pa”i chos dav ”brel ba”i va rgyal dav/ de dav mtshuv par ldan pa”i ma rig pa ni kun tu mi ”byuv ba”i tshul gyis spov ba yin gyi/」﹞,非如见道所断萨迦耶见等﹝藏文作「”jig tshogs la lta ba la sogs pa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 dag ni de lta ma yin no/」﹞。由彼诸惑住在身中,从定起已,有时现行,非生上者,彼复现起﹝藏文作「de dag kyav ”di na gnas pa lus ”di la gnas pa lavs pa de la ni lan ”ga” kun tu ”byuv bar ”gyur gyi/ gov mar skyes pa la ni mi ”byuv vo/」﹞。
[6] 即本论卷九。
[7] 本论卷九初云︰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
[8] 「不」字,《金藏》及《义演》释误作「若」。
[9] 即《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该经卷下中原文为:
又不放逸内法异生,若造福行及不动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应善心之所引发──解脱为依、回向解脱而引发故,虽于善趣感殊胜生,而非无明起增上缘。
[10] 即晋译《华严经》卷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及卷八〈菩
萨十住品〉第十一。
[11] 「佛」字,《金藏》误作「净住」二字。
[12] 如本论卷九颂云︰
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无碍寂灭观,是则佛正法。
本论卷八云︰
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着,舍离生死出三界。
[13] 见《述记》卷五十七,引《华严经》卷九颂文后,问云︰
云何此言未伏二取?答︰彼依伏因邪教、邪师所起,不共无明伴烦恼类,说尽非尽一切自分别生烦恼及俱生烦恼。又说佛法功力能灭一切烦恼,非十住位已能灭一切烦恼。
[14] 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贤圣学观品〉第三原文为:
三贤菩萨伏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亦不起粗。
[15] 见前卷九「加行道」,原文为:
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
[16] 《金藏》作「尚」,余作「自」。
[17] 「菩萨」二字,《金藏》有,余无。
[18] 「畏」字,《金藏》有,余无。
[19] 见本论卷三「明阿赖耶识何位舍时」云︰
《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故。若尔,菩萨烦恼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赖耶识;何故即彼〈决择分〉﹝卷五十一中,「阿赖耶识对转识成就与否应作四句」中,第二句﹞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
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故彼论文不违此义。
《述记》卷十九并说有四种不退中,其第四为「烦恼不退」,「谓无漏道所断烦恼一切圣者,今说回心名不退者,即第四不退。」
《枢要》卷下云︰
何故见所断烦恼随所知伏与不伏;俱生烦恼独入地伏,不随所知?所知后伏,烦恼先伏?见所断,不尔,见障利故。同时修障钝故,渐舍。又见道猛,修道不尔故。留烦恼,本拟润生,八地以去无分段生死,不藉烦恼助润,何故不断耶?
答︰如初地怖烦恼,即伏而受变易﹝生死﹞,亦如二乘有学回心,即受变易﹝生死﹞;虽无分段﹝生死﹞,不断烦恼。所以者何?烦恼虽不亲助润变易﹝生死﹞,如分段生,远势亦有。又惑种在,变易﹝生﹞时长,不假数资。若无惑种,变易﹝生﹞时促,如二乘无学,须数数资。然有四句︰唯胜定无惑助,亦不长期受变易﹝生死﹞──如二乘无学回心;虽有种助,无胜定资,亦不长时──如二乘有学回心;有惑助润,及有胜定资,即变易﹝生死﹞长时受──如十地菩萨故须留之,不同二乘断之不得,非故留也。又二乘但种助,不由愿资,而不名留;菩萨正由愿资,傍由种助,故说留之。若即断之,于生无力。惑因亡,果随尽故。又由菩萨意乐菩提,十地练根,不假断烦恼;烦恼在,不障得地,故名留。
[20] 如本论卷九初云︰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21] 即「烦恼障修所断种」。
[22] 「力」字,《金藏》误作「方」。
[23] 《金藏》作「起」,余作「智」。
[24] 「能」字下,《金藏》有「故第七」三字。
[25] 即《瑜伽》卷七十八〈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
末。
[26] 「中」字下,《金藏》衍「下」字。
[27] 《瑜伽》卷四十八原文作:
于极喜住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行。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
[28] 「永」字,原作「已」,下二皆同。
[29] 《瑜伽》卷四十八原文作:
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一者、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二者、在肤粗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三者、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
[30] 即异生性障。
[31] 《金藏》作「亦未约明顿渐」,余作「未明顿渐」四字。
[32] 「唯障」等十一字,《金藏》有,余无。
[33] 「第七」二字,《金藏》有,余无。
[34] 《金藏》作「并同」,余作「亦与」。
[35] 即非想非非想。
[36] 见本论卷五初,如云︰
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
[37] 「真」字,《金藏》有,余无。
[38] 本论卷九中有二义,其第二云︰
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39] 谓相见道中三心。
[40] 本论《述记》卷五十五云︰
然今此中,人、法二障各分上下︰粗者为上,细者为下,合为四类。然二粗者,各别除之,以智犹弱,未双断故。若上品智,方能双断。
[41] 《金藏》作「中」,余作「等」。
[42] 如《瑜伽》卷五十九云︰
复次,见断烦恼顿断非渐﹝藏文作「bon movs pa cig car spov bar rig par bya”/ rim gyis ni ma yin no/」﹞。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藏文作「”di ltar mvon par rtogs pa”i wes pa bden pa mvon par rtogs pas/」﹞,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谛作意相应﹝藏文作「bden pa ”dres pa la dmigs pa”i yid la byed pa dav mtshuv par ldan pa yin pas/」﹞,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
[43] 「别抄」卷六中云︰
即准此文,五识中有分别起惑。
[44] 即本论卷九,有二师解,其第一云︰
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
[45] 《金藏》作「道」,余作「时」。
[46] 即《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中。
[47]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云︰
复次,如说预流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藏文作「svar bźin pa dav/ lan cig la ves par ”byin pa”o/」﹞。渐出离者,如前广说。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藏文作「gav bden pa rnams mvon par rtogs par byas nas mi lcogs pa med pa”i bsam gtan la brten te/ ”jig rten las ”das pa”i lam gyis khams gsum na spyod pa”i bon movs pa rnams lan cig la spov ba ste/」﹞。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品品别断者﹝藏文作「rnams pas źes bya ba ni…」﹞,谓先顿断欲、色、无色界,修道所断上上品随眠﹝藏文…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一、明伏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