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如次前雲︰
彼「粗重」言,顯彼二種,或二所起無堪任性。
[129] 如《攝論‧世親釋》卷七中雲︰
二、于諸有情身等邪行。
[130] 「等」字下,余本有「業」字,《金藏》、金陵本無。
[131] 「別抄」卷六初雲︰
初地「誤犯」是不善,若爾,何故《深密》﹝卷四〈地波羅蜜多品〉第七﹞雲:地上菩薩起惑不爲過失﹝如雲「是諸菩薩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爲不知;是故說名無染汙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菩薩生起如是煩惱,于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
解雲︰以了知覺察故,不爲過失。非諸煩惱,性非染法。
問︰誤犯惑愚叁聚﹝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戒﹞之中,犯何戒耶?
解雲︰多分攝善法、饒益有情,以于利生不欲行障後方斷故。既不利生,不增善法也,律儀定無。﹝決﹞定地上起惑亦非不善,起,誤犯耶。
又解雲︰容有律儀﹝戒﹞起惑利生,可非不善,誤犯身、語,是過所收。
[132] 見,《十地經論》卷一中。
[133] 「暗相──于聞思修等諸法忘障」,藏文作「thos pa dav bsam pa dav
bsgom pa”i chos rnams brjed pas mun pa”i tshul can bid dav/」。
[134] 見《攝論‧世親釋》卷七初。
[135] 「遲鈍性」,藏文作「dbul(rtul
) ba bid/」。
[136] 「諸禅」,即「靜慮」。
[137] 即《瑜伽》卷四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138] 即《佛地經論》卷五。
[139] 《佛地經論》雲︰
雲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謂佛菩薩增上念慧不思議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現一切法。文、義亦爾。又能示現無量無盡功德法門見分自體,亦具無邊勝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議力,名陀羅尼。
[140] 「體」字,《金藏》有,余無。
[141] 即聞、思慧與聞持陀羅尼相近。
[142] 即初地等。
[143] 「等」,取《解深密經》等。
[144] 「並」字下,原本論《述記》衍「不」字。
[145] 見《十地經論》卷一。
[146] 「解法慢障,譯家名別」,藏文作「”jig tshogs la lta ba la sogs pas bsdus pa lhan cig skyes pa”i bon movs pa phra mo kun tu rgyu ba de yav phra ba”i rnam pa yin pa”i phyir dav」。意爲「有身見等所攝,較現行微細俱生煩惱更爲微細故」。
[147] 《攝論‧世親釋》卷七雲︰
四、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等攝﹝藏文作「bon movs pa phra ba kun tu rgyu ba ste/ lhan cig skyes pa”i ”jig tshogs la lta ba la sogs pas bsdus pa”o/」﹞。此最下品故﹝藏文作「de yav chuv ba”i rnam pa bid kyi phyir dav/」﹞,不作意緣故﹝藏文作「yid la mi byed pa dav bcas pa”i dmigs pa bid phyir dav/」﹞,遠隨現行故,應知是微細﹝藏文作「kun tu spyod pa”i riv du sov ba bid ni phra ba yin par rig par bya”o/」﹞。
[148] 「別抄」卷六雲︰
或可唯約分別我見相對,說爲下;說無中品,于理無違。
「別抄」又雲︰
問︰第四地「微細煩惱現行障」雲「身見等」言,爲但「等」取定、法二愛,爲更有余?解雲︰非唯二愛,身見俱生貪、慢,及以邊見等隨煩惱,皆此所障。
[149] 見《辨中邊論》第一〈辨障品〉第二。
如彼論解「于菩提分有別障」頌文雲︰
于四念住,有于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斷,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叁摩地減二事障──一、于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二、于修八斷行﹝欲、勤、信、安、正念、正知、思、舍﹞隨減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圓滿順解脫分勝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謂即五根由障﹝藏文作「所對治分」﹞所雜,有羸劣性。于七等覺支,有見過失障,此是見道所顯示故﹝該論《述記》解雲「見道雖有貪等煩惱,及業與果,見爲首故,但說見障。或見道之所治故,名『見過失』,即一切皆是」﹞。于八聖道支,有粗重過失障,此是修道所顯示故﹝該論《述記》雲「于修道中,雖有見等粗重,通故不說。別見等現行及種子、煩惱、所知障,皆名粗重故」﹞。
「別抄」卷六雲︰
問︰何故身見能障道品?解雲︰由有身見不能觀身爲不淨等,障念處等也。
[150] 《金藏》作「複」,余作「後」。
[151] 《解深密經》卷四〈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152] 《解深密經》原文作:
世尊!此諸地中,煩惱隨眠可有幾種?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叁種︰一者、害伴隨眠﹝藏文作「grogs yav dag par bcom pa/」﹞,謂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諸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于爾時永不複有,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藏文作「bag la bal stobs chuv ba/」﹞,謂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叁者、微細隨眠﹝藏文作「bag la bal phra mo/」﹞,謂于第八地以上。從此以去,不現行故,唯有所知障爲依止故。
[153] 「也」字,《金藏》有,余無。
[154] 見〈斷障章〉第七,即《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中。
[155] 如第八「依障分別」門中,又分九小門,其中第二小門雲︰
二、叁障分別。叁種有叁︰一、皮胪骨。二、害伴隨眠、羸劣隨眠、微細隨眠。此上二門,如〈唯識章〉﹝第叁,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叁﹞解﹝如〈唯識章〉引「《解深密經》說有叁隨眠」後,解雲「此意說言︰第六識俱身見等攝,說名俱生。所余煩惱,名非俱生,然體稍粗,因彼而起。由彼斷故,此亦隨無,故名『害伴』。二、羸劣隨眠:謂第六、七地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非俱生身見斷,此亦隨滅,稍難斷故。不違(十卷)《楞伽》(卷四)俱生身見斷故,貪即不生(如彼經雲「若須陀洹生如是心此是叁結,我離叁結者,大慧!是名見二法隨于身見。彼若如是,不離叁結。大慧!是故須陀洹不生如是心」)。彼約二乘斷煩惱說,不依菩薩所知障無故,煩惱不生說,或依二隨眠究竟斷位。彼經、此論,亦不相違。叁、微細隨眠:謂于第八地以上。從此以去,一切煩惱不複現行,唯有所知障爲依止故。然由初地已斷皮粗重故,方可顯得初二隨眠位。複由第八地在胪粗重斷故,顯微細隨眠位。若在骨粗重斷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住在佛地」﹞。
叁、惑業苦:一切二障分別所發業,及苦等。見道所斷。
日成《十地經論釋》﹝北京版《丹珠爾‧經釋部》(gi. 27 A 4)﹞雲︰
于第四地中,由所謂「若以薩迦耶見爲先行」之增上散動得以遠離。爲離散動等,爲說遠離此故,即唯以此爲所對治分。爲顯示能遍計唯于初地已斷故,說「俱生」言,作是解雲︰第叁地約遍計之見,因此而爲諸縛者,前時已斷。此中微細行相者,由與善心等亦不相違而遍住,難了知故。如是,于善等心生起時,亦相應故,唯有我愛、我慢等。分別者不如是故,爲粗。由染汙之能作意﹝藏文作「bon movs pa can gyi yid la byed civ/」﹞,及安立彼生起之種子故,名能生起。自體之能作意﹝藏文作「rav gi yid la byed pa ni/」﹞,即阿賴耶識。如是其余,即依此故,說爲由彼之能诠所熏成之能诠所有能作意﹝藏文作「de”i rjod pas bsgos pa”i rjod pa”i yid la byed pa/」﹞。然此亦即由所緣及行相不分明故,說爲難了知性。此中由所緣亦說爲微細,長時隨現行者,謂乃至第四地恒隨逐故。如是由此叁因,當知微細。
[156] 「法」字,《金藏》無。
[157] 「愛等」二字,《金藏》有,余無。
[158] 見《十地經論》卷一中。
[159] 「淨」字,本論《述記》原引作「得」,今改正。
[160] 「身淨我慢障」,藏文作「theg pa dman pas yovs su mya van las ”da”
ba/」。漢譯亦是菩提流支「譯家名別」。
[161] 藏文《攝論‧世親釋》亦與《十地經論》名同。
[162] 謂第四地依菩提分法。
[163]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
[164] 「習」字下,《金藏》衍「氣」字。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