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bar du spov ba dav/」﹞;见苦所断断,乃至修道所断断﹝藏文作「sdug bsval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 spov ba dav/ bsgom pas spav bar bya ba”i bar du spov ba dav/」﹞;欲界所系断﹝藏文作「”dod pa dav ldan pa spov ba dav/」﹞,乃至无色界所断﹝藏文作「gzugs med pa dav ldan pa”i bar du spov ba dav/」﹞;散乱断、晓悟断、羸劣断、制伏断、离系断﹝藏文作「rnam par g·yev ba spov ba dav/ gźan ”degs pa”i spov ba dav/ rtse ”jil bar byed pa”i spov ba dav/ rnam par gnon pa”i spov ba dav/ ”bral ba”i spov ba”o/」﹞。当知离系断,即是随眠断。
[90] 「论」字,《金藏》无。
[91] 即《瑜伽》卷十一〈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92] 「根」字,《金藏》缺,原为:
第二静虑出离﹝藏文作「ves par byuv ba/」﹞苦根。
[93] 「彼」字,《金藏》无。
[94] 即二种及二无堪任性。
[95] 见《摄论‧世亲释》卷七,即〈彼修差别分〉第六。
[96] 《摄论》卷三初云︰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藏文作「ma rig pa ”di yav ban thos rnams kyi ni bon movs pa can ma yin gyi/ 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bon movs pa can du rig par bya”o/」﹞。
世亲释云︰
由彼不欲入诸地故。
《摄论‧无性释》卷七中云︰
「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者,非所断故;「非所断」者,不为入彼能治地故,于其涅槃不为障故;「于诸菩萨是染污」者,是所断故;「是所断」者,正为入彼能治地故。菩萨所求一切种智,如是无明能为障故﹝藏文作「rnam pa thams cad mkhyen pa bid kyi bgegs byed pa”i phyir ro/」﹞。
[97] 「断」字,《金藏》无。
[98] 「断」字,《金藏》有,余无。
[99] 「断」字,《金藏》有,余无。
[100] 《摄论‧世亲释》卷七原文作:
又所知障有其十种,故立十地。
[101] 「不染污」三字,本论《述记》所增释文。
[102] 见《摄论》卷三初〈彼修差别分〉第六,如云:
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藏文作「mi mthun pa”i phyogs ma rig pa rnam pa bcu”i gben po”i phyir te/」﹞。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
[103] 「已」字前,《金藏》有「即」字。
[104] 《对法》原文作: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
[105] 「污」字,《金藏》有,余无。
[106] 《摄论‧世亲释》卷七中云︰
由十种相,法界可知,故名「十相所知法界」。谓地地中各有一相所知法界,由无明力,不能了知。为欲对治如是无明,故立十地。又所治障有其十种,故立十地﹝藏文作「yav na de”i mi mthun pa”i phyogs rnam pa bcu la sa bcur gźag ste/」﹞。
[107] 见《摄论‧无性释》卷七中,如云︰
为欲显示入所知相因果所摄波罗蜜多,随其所应善修习已,能除见修所应断障,故辨因果修位差别。……除灭所知、烦恼障等,故此修位有十地别。
[108] 「住」字,本论《述记》原作「处」,依《瑜伽》卷四十八改。
[109] 见《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
[110] 见世亲与无性两《释》卷十。
[111] 《摄论》卷三颂云︰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藏文作「bon movs thul la spavs pa med/ svags kyis bsad pa”i dug dav ”dra/ savs rgyas rnams ni bon movs las/ bon movs zad pa kun mkhyen brbes/」﹞。
无性释云︰
譬如众毒,为神验咒之所损害,体虽未灭而不为患;烦恼亦尔,由念智力伏现行缠,随眠犹在。何故烦恼随眠犹在?恐同声闻乘速般涅槃故。由此道理,烦恼为因至烦恼尽,得一切智﹝藏文作「 de”i phyir bon movs pa bid bon movs pa zad pa thams cad mkhyen pa”i rgyu ste/」﹞。
如有颂言︰念智力所制,烦恼证菩提;如毒咒所持,过失成功德﹝藏文作「ji skad du/ dran dav wes pas zin pa”i bon movs yovs su ”grub pas/ yav bas gyur pa dhyod kyi byav chub yo byad rnams su ”gyur ba lags/ źes bwad pa lta bu”o/」﹞。
[112] 「一」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无。
[113] 谓无间、解脱、胜进。
[114] 如《对法》卷十四云︰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障对治道。若得菩提时,顿断﹝藏文作「lan cig la spov vo/」﹞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此诸菩萨虽未永断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藏文作「de bon movs pa ma spavs su zin kyav svags dav sman gyis gzuv ba”i dug lta bu dav/ dper na spavs pa”i dgra bcom pa ltar sa thams cad du bon movs pa”i bes pa mi skyed do/」﹞。复次,诸菩萨于所知境,应修善巧﹝藏文作「wes bya la mkhas pa dav/」﹞;于诸方便﹝藏文作「thabs la/」﹞应修善巧;于虚妄分别﹝藏文作「yav dag pa ma yin pa”i rnam par rtog pa la/」﹞应修善巧;于无分别﹝藏文作「rnam par mi rtog pa la/」﹞应修善巧;于时时中,应修练根﹝藏文作「dus dus su dbav po rnams sbyav bar bya”o/」﹞。
[115] 见《摄论》卷三〈彼果智分〉第十一、两《释》第十,如云︰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摄论‧世亲释》云︰
以随眠诸烦恼故,不如声闻速般涅槃,得至究竟诸烦恼尽。
[116] 见《十地经论》卷一云︰
二者、邪行于众生身等障﹝藏文作「lus la sogs pas sems can la log par sgrub pa dav/」﹞。
[117] 《摄论‧世亲释》卷七云︰
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障﹝藏文作「bden pa la lus la sogs pas phyin ci log par sgrub pa dav/」﹞。
[118] 如次前论云︰
应知愚品,总名为愚。
[119] 见本论卷八中:
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
[120] 《佛地经论》卷七原文为:
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法﹞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别抄」卷六初亦问︰
此邪行障发业感生以不?
[121] 「别抄」亦云︰
解云:不发,非如烦恼是缚法故。
[122] 即非异熟增上业果。
[123] 「别抄」原作:
问︰法执既通不善,与烦恼、烦恼障同体起故,如何不能发业招生?
[124] 「别抄」且云:
即能感果。
[125] 「别抄」云︰
如诸心王亦通不善,体非缚法。
[126] 「性」字,《金藏》误作「地」。
[127] 「别抄」卷六云︰
非能取趣果,故名「趣」。以障净成,名恶趣也。…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